河南省宜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1.(2023七上·宜阳期中)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如图位于M处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如图位于M处的遗址最有可能是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的北京人遗址,A符合题意;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排除B;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排除C;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2023七上·宜阳期中)如表两则资料可用来说明( )
地点:云南元谋县 出土文物:炭屑和烧骨化石 史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证价值: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B.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
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炭屑和烧骨化石”可以说明“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头盖骨、牙齿化石”可以验证“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这说明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北京人会保存火种,排除B;
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北京人和元谋人。难度适中,对比分析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3七上·宜阳期中)右图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耒耜”,其“人土曰耜,耜柄曰耒”。据此推测,“耒耜”可用于( )
A.取火 B.耕地 C.纺织 D.制陶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用骨耜耕作;根据“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耒耜’,其‘入土曰耜,耜柄曰耒’”可知,“耒耜”可用于耕地,B符合题意;
“耒耜”是用来翻地的工具,不是取火工具,排除A;
“耒耜”是用来翻地的工具,不是纺织工具,排除C;
“耒耜”是用来翻地的工具,不是制陶工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信息。难度适中,掌握耒耜是翻土工具即可作答。
4.(2023七上·广州月考)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适合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合北方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上述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粮食作物不同 B.生产力水平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建筑观念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粮食作物不同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生产力水平不同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适合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合北方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可知,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C项符合题意;
D:建筑观念不同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考查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答。
5.(2023七上·宜阳期中)“大禹治水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他的威信。舜去世后,他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领袖。”该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华夏族的形成 B.禅让制的实行
C.世袭制的确立 D.早期国家的产生
【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大禹治水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他的威信。舜去世后,他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领袖。”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禅让制。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叫做“禅让制”。B符合题意;
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有关,排除A;
禹的儿子启继位后,世袭制的确立,排除C;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夏朝建立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禅让制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3七上·宜阳期中)《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中写道:“早在西周工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书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早在西周工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根据所学可知,“最早的中国”指的是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A符合题意;
商朝在夏朝之后,排除B;
西周在商朝之后,排除C;
东周在西周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即可作答。
7.(2023七上·宜阳期中)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禅让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D符合题意;
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
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排除B;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适中,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8.(2023七上·宜阳期中)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殷墟自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 )
A.司母戊鼎 B.勾践剑 C.铁农具 D.五铢钱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
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A符合题意;
勾践剑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排除B;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与题干“殷墟”不符,排除C;
五铢钱出现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司母戊鼎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司母戊鼎的评价即可作答。
9.(2023七上·宜阳期中)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符合题意;
夏朝的文字目前还未发现,排除A;
西周在商朝之后,排除C;
战国是东周的一部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0.(2023七上·宜阳期中)如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铜冰鉴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它可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项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没有中外对比,得不出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排除A;
题干中的文物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与春秋时期和商朝无关,排除B;
题干中的文物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与春秋时期和商朝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3七上·宜阳期中)梁启超在《世界伟人》中这样记载:“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时代、—社会,而孔子之教育,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
A.“有教无类” B.“无为而治”
C.“兼爱” D.以法治国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可知,孔子创办了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局面,A符合题意;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排除B;
墨子主张“兼爱”,排除C;
法家学派的主张是以法治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孔子的教育主张及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主张即可作答。
12.(2023·江西)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这反映了当时( )
A.周王室衰微 B.井田制废除
C.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存在着各种货币,然而铜铸币却日益普遍流行,成为民间商业来往中的主要货币。各国间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已不再是孤立的国别经济,而是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各区域之间的经济也发生了联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A项周王室衰微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与周王室衰微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井田制废除错误,战国时期的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不符合题意;
C项商业活动较为活跃老家正确,符合题意;
D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在明朝中后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发展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发展。
13.(2017·泰安)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特征。战国时期,诸侯国连年征战,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的特征。要求学生识记诸子百家及其主要思想。
14.(2023·南通)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他为“暴君”。在西方人看来他是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他”的主要贡献是( )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他为‘暴君’。在西方人看来他是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A项符合题意;
B: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B项不符合题意;
C:秦朝赋税沉重,徭役繁多,轻徭薄赋与史实不符合,C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重文轻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统一全国的相关史实。
15.(2023七上·宜阳期中)下图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 )
A.春秋诸侯的争霸战争 B.秦走向灭亡的原因
C.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 D.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攻韩、攻赵、攻魏梁”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占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D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秦朝的统一,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秦朝统一的过程,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3八上·成武开学考) 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
A.文化交流 B.地方控制 C.思想统治 D.经济开发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并结合所学可知,地方官员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免,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未体现文化交流,排除A项;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未涉及思想统治,排除C项;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未阐释经济开发,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郡县制的推行以及意义。
17.(2023七上·宜阳期中)如果有机会让你穿越到秦朝,在都城咸阳生活,你购买生活用品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C符合题意;
A项图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蚁鼻钱,排除A;
B项图示是战国时期的刀币,排除B;
D 项图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平肩弧足空首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信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即可作答。
18.(2023七上·宜阳期中)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工程的统称。秦时期修筑的长城( )
A.西起陇西,东到辽东 B.西起临洮,东到东海
C.西起陇西,东到东海 D.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修筑了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D符合题意;
西起陇西与史实不符,排除A;
东到东海是秦朝东边的疆域,排除B;
西起陇西,东到东海是秦朝的疆域,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修筑的长城。难度较低,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即可作答。
19.(2022七上·德惠期中)公元前209年有900多农民去渔阳戍守长城的途中,遇雨失期引发了一场秦末农民 大起义,被称为(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赤眉、绿林起义 D.黄巢起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公元前209年900多农民去渔阳戍守长城的途中,在大泽乡遇雨失期,按照秦朝律法要被处死,由此引发的一场秦末农民大起义,起义的领导人是陈胜吴广,所以被称为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A项正确;
黄巾起义发生184年,排除B项;
赤眉、绿林起义发生王莽篡权期间,排除C项;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20.(2023七上·宜阳期中)史料按照价值的不同,一般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前者指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可直接作为历史史料;后者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
A.《楚汉相争》连环画 B.“汉并天下”瓦当
C.《大汉帝国》纪录片 D.《大秦赋》电视剧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一手史料是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可直接作为历史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汉并天下”瓦当是原始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B符合题意;
《楚汉相争》连环画,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
《大汉帝国》纪录片,属于二手史料,排除C;
《大秦赋》电视剧,属于二手史料,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通过西汉的建立考查史料分类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明确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的定义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2023七上·宜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郭沫若
(1)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
(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判断的依据。“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
【答案】(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原始农业产生。
(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的“彩陶”;粟。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炎帝传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是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2)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是干栏式房屋,这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3)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根据材料三中的“彩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故答案为: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原始农业产生。
(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的“彩陶”;粟。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的传说、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准确识读图片信息,能够将图片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2.(2023七上·宜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王朝更替”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二
(1)请结合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知识,完成表格。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商 ① ② 亳 纣王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③ ④ 周幽王
(2)根据图片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他们的事迹对我们后人有何启示?
【答案】(1)①公元前1600年|②汤|③周武王|④镐京
(2)①原因:君主的残暴统治
②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夏商周的建立。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定都毫,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商纣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的最后一个王是周幽王。
(2)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和启示。根据“桀驾人车”“炮烙之刑”“烽火戏诸侯”结合所学知识科组,图片反映的夏商周的末代君主的统治残暴。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是都出现了暴君,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王国的灭亡。所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君主的残暴统治。启示属于开放问题,可围绕统治者要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①公元前1600年|②汤|③周武王|④镐京
(2)①原因:君主的残暴统治。
②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更替的相关信息,难度较大,需要对图片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掌握图片反映的历史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2023七上·宜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制等。
——《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
(1)分析材料,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商鞅变法中相对应的措施。
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 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④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
⑤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的措施:
(2)商鞅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②统一度量衡制;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世卿世禄制⑤推行县制
(2)提高了秦国国力和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根据材料可知,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奖励军功。④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⑤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的措施: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②统一度量衡制;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世卿世禄制⑤推行县制。
(2)提高了秦国国力和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难度适中,分析材料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4.(2023七上·宜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期 学派 人物 主张
春秋时期 ① “无为而治”
儒家 核心思想是②,提出“仁者爱人”。
战国时期 ③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法家
材料二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请将表格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
(2)材料中“激烈变革的时代”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时期?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后世是如何践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的。(举一例即可)
【答案】(1)①道家;②仁;③墨家;④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或东周时期)
举例: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践行法家思想。(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道家思想)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变革及秦汉建立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激烈变革的时代”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后世践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的表现有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践行法家思想;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道家思想。
故答案为:
(1)①道家;②仁;③墨家;④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或东周时期)。
举例: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践行法家思想。(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道家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春秋战争的变革及秦汉建立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基础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5.(2023七上·宜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而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则与秦国自身的一些有利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的能够反映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指出秦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材料二中的文字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为其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答案】(1)原因: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2)显著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措施: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统一文字。
(3)主题:秦的统一与巩固。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根据材料一“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可知,因为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2)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国家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手中,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以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统一文字。
(3)本题考查秦朝的主题:根据材料一是秦朝建立的原因,材料二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所以可以拟定主题为秦的统一与巩固。(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
(1)原因: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2)显著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措施: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统一文字。
(3)主题:秦的统一与巩固。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呢过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即可作答。
1 / 1河南省宜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1.(2023七上·宜阳期中)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如图位于M处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
2.(2023七上·宜阳期中)如表两则资料可用来说明( )
地点:云南元谋县 出土文物:炭屑和烧骨化石 史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证价值: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B.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
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3.(2023七上·宜阳期中)右图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耒耜”,其“人土曰耜,耜柄曰耒”。据此推测,“耒耜”可用于( )
A.取火 B.耕地 C.纺织 D.制陶
4.(2023七上·广州月考)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适合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合北方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上述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粮食作物不同 B.生产力水平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建筑观念不同
5.(2023七上·宜阳期中)“大禹治水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他的威信。舜去世后,他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领袖。”该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华夏族的形成 B.禅让制的实行
C.世袭制的确立 D.早期国家的产生
6.(2023七上·宜阳期中)《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中写道:“早在西周工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书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7.(2023七上·宜阳期中)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禅让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8.(2023七上·宜阳期中)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殷墟自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 )
A.司母戊鼎 B.勾践剑 C.铁农具 D.五铢钱
9.(2023七上·宜阳期中)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10.(2023七上·宜阳期中)如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1.(2023七上·宜阳期中)梁启超在《世界伟人》中这样记载:“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时代、—社会,而孔子之教育,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
A.“有教无类” B.“无为而治”
C.“兼爱” D.以法治国
12.(2023·江西)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这反映了当时( )
A.周王室衰微 B.井田制废除
C.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3.(2017·泰安)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
14.(2023·南通)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他为“暴君”。在西方人看来他是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他”的主要贡献是( )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15.(2023七上·宜阳期中)下图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 )
A.春秋诸侯的争霸战争 B.秦走向灭亡的原因
C.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 D.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16.(2023八上·成武开学考) 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
A.文化交流 B.地方控制 C.思想统治 D.经济开发
17.(2023七上·宜阳期中)如果有机会让你穿越到秦朝,在都城咸阳生活,你购买生活用品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18.(2023七上·宜阳期中)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工程的统称。秦时期修筑的长城( )
A.西起陇西,东到辽东 B.西起临洮,东到东海
C.西起陇西,东到东海 D.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19.(2022七上·德惠期中)公元前209年有900多农民去渔阳戍守长城的途中,遇雨失期引发了一场秦末农民 大起义,被称为(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赤眉、绿林起义 D.黄巢起义
20.(2023七上·宜阳期中)史料按照价值的不同,一般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前者指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可直接作为历史史料;后者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
A.《楚汉相争》连环画 B.“汉并天下”瓦当
C.《大汉帝国》纪录片 D.《大秦赋》电视剧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2023七上·宜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郭沫若
(1)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
(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判断的依据。“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
22.(2023七上·宜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王朝更替”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二
(1)请结合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知识,完成表格。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商 ① ② 亳 纣王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③ ④ 周幽王
(2)根据图片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他们的事迹对我们后人有何启示?
23.(2023七上·宜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制等。
——《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
(1)分析材料,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商鞅变法中相对应的措施。
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 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④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
⑤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的措施:
(2)商鞅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4.(2023七上·宜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期 学派 人物 主张
春秋时期 ① “无为而治”
儒家 核心思想是②,提出“仁者爱人”。
战国时期 ③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法家
材料二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请将表格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
(2)材料中“激烈变革的时代”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时期?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后世是如何践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的。(举一例即可)
25.(2023七上·宜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而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则与秦国自身的一些有利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的能够反映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指出秦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材料二中的文字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为其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如图位于M处的遗址最有可能是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的北京人遗址,A符合题意;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排除B;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排除C;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炭屑和烧骨化石”可以说明“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头盖骨、牙齿化石”可以验证“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这说明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北京人会保存火种,排除B;
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北京人和元谋人。难度适中,对比分析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用骨耜耕作;根据“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耒耜’,其‘入土曰耜,耜柄曰耒’”可知,“耒耜”可用于耕地,B符合题意;
“耒耜”是用来翻地的工具,不是取火工具,排除A;
“耒耜”是用来翻地的工具,不是纺织工具,排除C;
“耒耜”是用来翻地的工具,不是制陶工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信息。难度适中,掌握耒耜是翻土工具即可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粮食作物不同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生产力水平不同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适合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合北方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可知,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C项符合题意;
D:建筑观念不同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考查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答。
5.【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大禹治水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他的威信。舜去世后,他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领袖。”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禅让制。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叫做“禅让制”。B符合题意;
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有关,排除A;
禹的儿子启继位后,世袭制的确立,排除C;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夏朝建立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禅让制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早在西周工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根据所学可知,“最早的中国”指的是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A符合题意;
商朝在夏朝之后,排除B;
西周在商朝之后,排除C;
东周在西周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D符合题意;
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
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排除B;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适中,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8.【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
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A符合题意;
勾践剑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排除B;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与题干“殷墟”不符,排除C;
五铢钱出现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司母戊鼎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司母戊鼎的评价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符合题意;
夏朝的文字目前还未发现,排除A;
西周在商朝之后,排除C;
战国是东周的一部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铜冰鉴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它可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项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没有中外对比,得不出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排除A;
题干中的文物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与春秋时期和商朝无关,排除B;
题干中的文物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与春秋时期和商朝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可知,孔子创办了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局面,A符合题意;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排除B;
墨子主张“兼爱”,排除C;
法家学派的主张是以法治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孔子的教育主张及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主张即可作答。
12.【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存在着各种货币,然而铜铸币却日益普遍流行,成为民间商业来往中的主要货币。各国间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已不再是孤立的国别经济,而是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各区域之间的经济也发生了联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A项周王室衰微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与周王室衰微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井田制废除错误,战国时期的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不符合题意;
C项商业活动较为活跃老家正确,符合题意;
D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在明朝中后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发展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发展。
13.【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特征。战国时期,诸侯国连年征战,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的特征。要求学生识记诸子百家及其主要思想。
14.【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他为‘暴君’。在西方人看来他是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A项符合题意;
B: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B项不符合题意;
C:秦朝赋税沉重,徭役繁多,轻徭薄赋与史实不符合,C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重文轻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统一全国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攻韩、攻赵、攻魏梁”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占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D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秦朝的统一,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秦朝统一的过程,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并结合所学可知,地方官员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免,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未体现文化交流,排除A项;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未涉及思想统治,排除C项;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未阐释经济开发,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郡县制的推行以及意义。
17.【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C符合题意;
A项图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蚁鼻钱,排除A;
B项图示是战国时期的刀币,排除B;
D 项图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平肩弧足空首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信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即可作答。
18.【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修筑了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D符合题意;
西起陇西与史实不符,排除A;
东到东海是秦朝东边的疆域,排除B;
西起陇西,东到东海是秦朝的疆域,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修筑的长城。难度较低,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即可作答。
19.【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公元前209年900多农民去渔阳戍守长城的途中,在大泽乡遇雨失期,按照秦朝律法要被处死,由此引发的一场秦末农民大起义,起义的领导人是陈胜吴广,所以被称为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A项正确;
黄巾起义发生184年,排除B项;
赤眉、绿林起义发生王莽篡权期间,排除C项;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一手史料是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可直接作为历史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汉并天下”瓦当是原始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B符合题意;
《楚汉相争》连环画,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
《大汉帝国》纪录片,属于二手史料,排除C;
《大秦赋》电视剧,属于二手史料,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通过西汉的建立考查史料分类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明确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的定义即可作答。
21.【答案】(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原始农业产生。
(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的“彩陶”;粟。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炎帝传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是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2)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是干栏式房屋,这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3)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根据材料三中的“彩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故答案为: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原始农业产生。
(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的“彩陶”;粟。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的传说、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准确识读图片信息,能够将图片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2.【答案】(1)①公元前1600年|②汤|③周武王|④镐京
(2)①原因:君主的残暴统治
②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夏商周的建立。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定都毫,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商纣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的最后一个王是周幽王。
(2)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和启示。根据“桀驾人车”“炮烙之刑”“烽火戏诸侯”结合所学知识科组,图片反映的夏商周的末代君主的统治残暴。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是都出现了暴君,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王国的灭亡。所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君主的残暴统治。启示属于开放问题,可围绕统治者要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①公元前1600年|②汤|③周武王|④镐京
(2)①原因:君主的残暴统治。
②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更替的相关信息,难度较大,需要对图片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掌握图片反映的历史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1))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②统一度量衡制;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世卿世禄制⑤推行县制
(2)提高了秦国国力和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根据材料可知,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奖励军功。④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⑤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的措施: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②统一度量衡制;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世卿世禄制⑤推行县制。
(2)提高了秦国国力和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难度适中,分析材料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4.【答案】(1)①道家;②仁;③墨家;④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或东周时期)
举例: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践行法家思想。(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道家思想)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变革及秦汉建立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激烈变革的时代”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后世践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的表现有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践行法家思想;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道家思想。
故答案为:
(1)①道家;②仁;③墨家;④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或东周时期)。
举例: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践行法家思想。(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道家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春秋战争的变革及秦汉建立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基础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5.【答案】(1)原因: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2)显著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措施: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统一文字。
(3)主题:秦的统一与巩固。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根据材料一“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可知,因为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2)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国家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手中,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以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统一文字。
(3)本题考查秦朝的主题:根据材料一是秦朝建立的原因,材料二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所以可以拟定主题为秦的统一与巩固。(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
(1)原因: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2)显著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措施: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统一文字。
(3)主题:秦的统一与巩固。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呢过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即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