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教学课件(共40张PPT)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小石潭记 教学课件(共40张PPT)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9:0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部编版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乐”“俶尔”“悄怆”等易考文言词语。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文导入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作者介绍
生卒时间为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
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
一,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柳宗元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
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小石潭记》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永州八记》为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
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
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永州八记》
字词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珮环 嵁 寂寥
俶尔 佁然 翕忽 悄 怆
huáng
liè
chí
pèi
liáo
chù


qiǎo chuàng
kān
课文研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
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竹林。
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格外。
清凉。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译 文
课文研读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以……为,把……作为。
靠近。
水中高地。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缠绕。
吹拂,飘动。
(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译 文
课文研读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大约。
表示约数。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没有什么依傍的。
穿透。
分布,这里指映照。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译 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译 文
课文研读
围绕,包围。
寂静寥落。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凄凉幽深。悄怆,凄凉。邃,深。
因为。
凄清。
停留。
于是,就。
离开。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译 文
课文研读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被贬到永州。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作者的朋友。
作者的堂弟。
跟随着同去。
两个年轻人。
同游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译 文
文言常识
古今异义
隔篁竹,闻水声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古义:听见。
崔氏二小生
古义:表示约数。
古义:停留。
古义:离开。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
今义:用鼻子嗅。
今义:允许,许可。
今义:住。
文言常识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副词,大约
助动词,可以、能够
《愚公移山》
潭中鱼可百许头
杂然相许
副词,表示约数
动词,赞同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一词多义
文言常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介词,由、自
动词,跟随
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
连词,因为
文言常识

皆若空游无所依
曾不若孀妻弱子
若屈伸呼吸
动词,好像
动词,如、比得上
代词,你
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愚公移山》
《杞人忧天》
文言常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下见小潭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潭西南而望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词类活用
文言常识
斗折蛇行:形容道路、水流等蜿蜒曲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成语积累
文言常识
文言常识
省略句:
如鸣珮环
谓语前置,即“如珮环鸣”
倒装句:
影布石上
“布”后省略介词“于”,即“影布于石上”
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即“溪水斗折蛇行”
卷石底以出
谓语前置,即“石底卷以出”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
文言句式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
这篇游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观赏潭中、潭边景物(水、石、树、鱼)
远望小石潭源头(溪流、岸势)
坐潭边,感受潭边气氛(幽深冷寂)
默写常考
试着赏析下面这句话。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奇特状态。
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的动态。
整体感知
作者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景物 特点

尤清冽(清)

形态各异(奇)

青翠茂盛(青)

灵动(活泼)
溪水
斗折蛇行(曲折蜿蜒)
溪岸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整体感知
试着赏析下面句子。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鱼儿似乎在挑逗游人,一个“乐”字,既是写鱼的情态,更是写作者的心境。
特写镜头,写鱼的静态与动态。
整体感知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默写常考
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将静态的溪身比作北斗星,将流动的溪水比作蜿蜒前行的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流逶迤曲折之状,时隐时显之景。

考点
文言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
整体感知
[常见考查形式]
(1)解释下列加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
[答题技法]
1.看谓语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2.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特定结构。
3.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
4.按情理进行推断。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
整体感知
简要分析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小石潭及周围景物所运用的手法。
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到小石潭以后,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移步换景
定点观察
整体感知
本文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文章通过写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从侧面表现出了水的清澈。
整体感知
读下面句子,体会作者此刻的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中心句
交代作者离开小石潭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始终无法摆脱的落寞。
借景抒情
点睛之笔,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文章的情感由此前的“乐”,渐渐转化为“寂寥”与“悄怆”。
整体感知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
由“隔篁竹”听到如玉器碰撞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
清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进而让自己感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久谪荒远之地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情感的第一个层次
情感的第二个层次
情感的第三个层次
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整体感知
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小石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美丽幽静。如果我坐在潭边,听到“如鸣珮环”的水声,看到潭中游鱼怪石、潭边青树翠竹,一定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幽深之美,并深深地沉醉其中。
整体感知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二者是矛盾统一的。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受到了自然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这反衬了他被贬后抑郁凄苦的心情,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因此,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协调的。
整体感知
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作者在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象与作者遭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
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作者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内心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整体感知
小石潭记
顺序
静谧幽美孤寂凄苦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游鱼:活泼(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小潭边溪流
溪身:斗折蛇行
岸势:犬牙差互
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记录同游者
寓情于景
移步换景
快乐
凄苦
景物
写法
情感
文章脉络
课文小结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及周围的树木等,渲染了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怡然(yǐ)
B.披拂(fó) 翕忽(xī) 悄怆(chuàng)
C.斗折(zhé) 参差(chā) 寂寥(liáo)
D.为嵁(kān) 俶尔(shù) 幽邃(suì)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B项,拂fú。C项,差cī。D项,椒chù。故选A。
A
课后小练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朗读停顿的能力。C项,正确的停顿划分应为“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C
课后小练
3.对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②水尤(格外)清冽
B.①潭中鱼可(可以)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清澈),影布石上
C.①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②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
D.①凄神寒(使……寒冷)骨 ②悄怆幽邃(深)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B项有误,“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可”的意思是“大约”;“日光下澈”中“澈”的意思是“穿透”。
B
课后小练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项,应为“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物”;C项,“闲适宁静”理解错误,应为“孤凄悲凉”;D项,“斗折蛇行”是写溪身,“犬牙差互”是写岸势。
B
课后小练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
B.柳宗元,字君实,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因柳宗元祖籍河东,故称“柳河东”。
D.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游历山水,寄托情怀,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5.答案:B
解析: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B
课后小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