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 说 课 题 目
《一片槐树叶》
2015年3月文本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说
课流程板书设计1、教材内容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课时安排文本分析1、教材内容
《一片槐树叶》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第二首诗,是台湾诗人纪弦于195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中借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诗的语言质朴,明白易懂,感情真挚,情思贯通,给人以震撼,很适合对八年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文本分析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析、比较、讨论等方法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思乡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文本分析3、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境之美,领悟作者情感,与诗人达到共鸣是重点;学习作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是难点。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文本分析 因为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学生对学诗兴趣不是很浓厚而且理解易浮于表面,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学情分析1、诵读品味法
2、自主学习法
3、情感体验法
4、比较讨论法教学方法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步诵读, 整体感知
四、品读诗意, 体悟诗情
五、比较阅读, 揣摩精髓
六、再读诗歌, 感情迁移
七、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1、赏诗歌 ,谈体会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2 、品诗情 ,引新课教学过程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相互间交流,教师作补充、小结。教学过程
三、初步诵读,整体感知
1.听读: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教学过程 2.自读:要求完成诵读的第一个层面——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四、品读诗意,体悟诗情
薄薄的
干的
浅灰黄色的
谈话质疑:
1、这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不普通吗?… …
2、你认为诗中的槐树指的是洋槐还是国槐?教学过程五、比较阅读, 揣摩精髓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余光中的《乡愁》与本诗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比较,使学生对于专用名词“意象”有更明确的认识,对于情感与时间两条线索的双线合并以及托物抒情的艺术手法都有更深刻的体会,也为学生本单元的写作练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六、再读诗歌, 感情迁移
?问题设计:
乡愁历来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诗人所称颂,那么你们还可以用哪些意象来寄托乡思?特别是以校为家的住宿生,你想用什么意象来抒发你想家的情怀?教学过程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 业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诗歌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 法。
1、远飞的鸟儿要回巢,海外的游子要回家,萦绕诗人多年的思乡梦也终于圆了,1994年,《一片槐树叶》创作后的第四十 年,纪弦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园。
教学过程 1.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
具体描述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
好情景。 2、试写一首小诗,
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一
片
槐
树
叶伤感——睹物生情——现在
回忆——树叶来历——过去
企盼——重温旧梦——将来思乡恋国
字字含情 板书设计 谢谢指导
再 见《一片槐树叶》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片槐树叶》。我将从文本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方面展开说课。
一、文本分析:
1、教材内容
《一片槐树叶》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第二首诗,是台湾诗人纪弦于195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中借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诗的语言质朴,明白易懂,感情真挚,情思贯通,给人以震撼,很适合对八年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析、比较、讨论等方法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思乡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境之美,领悟作者情感,与诗人达到共鸣是重点;学习作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是难点。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论学情分析。
因为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学生对学诗兴趣不是很浓厚而且理解易浮于表面,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说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
2、自主学习法
3、情感体验法
4、比较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赏诗歌 ,谈体会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 、品诗情 ,引新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小组间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与背景的资料,有助于对本诗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然后教师作补充、小结。
(三)初步诵读, 整体感知
1.听读: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2.自读:要求完成诵读的第一个层面——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四)品读诗意, 体悟诗情
谈话质疑:
1、这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不普通吗?……
2、你认为诗中的槐树指的是洋槐还是国槐?
(五)比较阅读, 揣摩精髓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余光中的《乡愁》与本诗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比较,使学生对于专用名词“意象”有更明确的认识,对于情感与时间两条线索的双线合并以及托物抒情的艺术手法都有更深刻的体会,也为学生本单元的写作练习打下基础。
(六)再读诗歌, 感情迁移
问题设计:
乡愁历来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诗人所称颂,那么你们还可以用哪些意象来寄托乡思?特别是以校为家的住宿生,你想用什么意象来抒发你想家的情怀?
(七)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诗歌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法。
2.布置作业:
1.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述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2、试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能囊括重难点知识。基于此种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一 伤感——睹物生情——现在
片 思乡恋国
槐 回忆——树叶来历——过去
树 字字含情
叶 企盼——重温旧梦——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