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逢入京使》+《晚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逢入京使》和《晚春》,继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积累优美的诗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唐代诗人,灿若繁星,他们在世界文学殿堂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例如为我们所熟悉的富有浪漫气息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醉心山水的“诗佛”王维,以及许身边塞的岑参……正是他们的豪情、才思,才让唐诗的世界绚丽多彩,才让后代的人们得以一窥盛唐的风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二首课外古诗词就是四首经典的唐诗。 教学过程 【资料补充】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现存诗三百六十首。曾两度出赛任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作《韩昌黎集》。 第一学程: 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学习任务 主问题1.读顺字音节奏。 2.读懂诗歌大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自主诵读,关注课下关于字词的注音,对于读音存在问题的自此查阅字典。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第二步:展学要求 自主展示,声音洪亮,咬字清晰,感情充沛。对于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互相纠正和教师纠正为主。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 主问题1预设答案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意】离开长安好久了,回头望去,只觉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了,而涔涔的泪水还没有干。骑着马在路途中与返京使者相逢,没有纸笔(写信),烦劳您帮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意】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竞相争芳斗艳,尽情展现生命的本色。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第二学程: 品读《逢入京使》,揣摩诗歌情志 学习任务 1.读出意境画面。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3)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读出情感主旨。 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补充资料】岑参的从军思想有两根精神支柱。一根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根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每一个战士踏上征途后,他都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有如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自主阅读,依据问题提示,理解诗歌。 第二步:互学要求 1.有序交流:组长组织同学们就自己思考内容进行讨论,合成最终意见。 2.归纳总结:组长总结,达成共识,做好分工,为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小组代表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其他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诗歌,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但是老师在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后面两首诗歌的学习。 【答案预设】 1.(1)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不矛盾。“马上相逢”写出了彼此行色匆匆,因“无纸笔”,所以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这两句诗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担心的复杂情感。 第三学程: 品读《晚春》,揣摩诗歌情志 学习任务 1.读出意境画面。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2)诗歌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2.请同学们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对“杨花榆荚无才思”这句诗的理解。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自主阅读,依据问题提示,理解诗歌。 第二步:互学要求 1.有序交流:组长组织同学们就自己思考内容进行讨论,合成最终意见。 2.归纳总结:组长总结,达成共识,做好分工,为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小组代表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其他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诗歌,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但是老师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开始简化,让学生用自学的方式进行本首诗歌的学习。 【答案预设】 1.(1)诗人用了草树、杨花、榆荚等意象表现晚春景色。一个“斗”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花草树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有了个性,成了精灵,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情趣。 (2)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天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2. 示例一:“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 示例二:“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示例三:春、夏、秋三季里争芳斗艳的花卉是相似的,而“杨花榆荚漫天飞”却是晚春特有的景色。诗人赞美它们专情,只有它们表达了与春缠绵难分、恋恋不舍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总结 逢入京使: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的复杂心情 晚春:拟人手法,描写暮春之时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景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默写古诗词二首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