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9:19: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6张PPT)
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
课程导入
一马当先、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马首是瞻、马革裹尸、
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马马虎虎、
走马观花、人仰马翻、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
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韩愈
可爱的依斐老师
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1.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疏通文义。
2.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学习目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世称“韩昌黎”,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著有《韩昌黎集》
作者简介
课前检测
世/有伯乐(lè)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 )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或/尽粟(sù)一石(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同“衹(只)”,只、仅
奴仆
(和普通马)一同死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受屈辱
翻译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同“饲”,喂。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翻译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才能、才干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翻译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通假字
①食马者
②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喂。)
(见,通“现”。)
(材,通“才”。)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吗”。)
一词多义
①能:
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②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食不饱( )
③策: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④以: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名词,才能
助动词,能够
动词,sì,同“饲”,喂
动词,shí,吃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古今异义
①然后有千里马
(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③是马也
( )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学习任务一
本文是一篇 文。
议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
3.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
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辛辣地讽刺了不知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学习任务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2.文章只是在谈论“马”吗?作者的用意何在?
3.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4.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背景
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重用。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才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学习任务二
1.文章只是在谈论“马”吗?作者的用意何在?
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4.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1
文章只是在谈论“马”吗?作者的用意何在?
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3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4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特性:
“一食或尽粟一石”
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学习任务三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作者在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
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食马者愚昧蛮横的丑态,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辛辣嘲讽。
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3
作者在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
“其真无马邪”是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强调了识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结尾
“不知马”的结论
4
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遭遇:
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总 结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
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述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总 结
本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 ,以伯乐比喻 ,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 ”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 的愤激之情。
总 结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当堂检测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有千里马
世有伯乐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当堂检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B
B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记八》
参考译文: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唐太宗责问他,他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唐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这个朝代的人呢?”德彝惭愧地退下。
当堂检测
看法示例:
一是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二是人才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