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02 20:17:30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新乡市第十二中学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
1. 下列各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①玫瑰的黄花和重瓣花②牛的有角和无角③豌豆子叶的黄色和绿色④玉米的高茎和豌豆的矮茎⑤水稻的抗病和感病
A. ②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解答。
【详解】①玫瑰的花色和花形不是同一性状,故玫瑰的黄花和重瓣花不属于相对性状,①错误;
②牛的有角和无角属于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②正确;
③豌豆子叶颜色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③正确;
④玉米和豌豆不属于同种生物,故玉米的高茎和豌豆的矮茎不属于相对性状,④错误;
⑤水稻的抗病和感病属于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⑤正确。
故选A。
2. 下图是豌豆杂交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应在开花后进行
B. ②的操作是人工授粉,应在母本去雄后立即进行
C. 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
D. ①的操作后,要对母本套袋,②的操作后不用套袋
【答案】C
【解析】
【分析】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只能进行自交,要进行杂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授粉,其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雌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须在开花前进行,A错误;
B、②的操作是人工授粉,对母本去雄后,需待花粉成熟时再进行人工授粉并套袋,B错误;
C、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须在开花前进行,②的操作是人工授粉,需待花粉成熟时再进行,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C正确;
D、①②的操作后,都要对雌蕊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D错误。
故选C。
3. 下列有关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纯合子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②基因型相同,表型一定相同
③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④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⑤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1、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隐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隐性性状,显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显性性状。
2、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
【详解】①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才是显性性状,并不是纯合子杂交的后代就是显性性状,如AAbb和aabb杂交,子一代为Aabb,其中子一代bb表现出来的性状并不是显性性状,①错误;
②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②错误;
③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③正确;
④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④正确;
⑤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⑤正确。
综上分析,③④⑤正确,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 在模拟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时,有学生取两个布袋,装入布袋的小球上有的写上“A”,有的写上“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布袋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B. 从每个布袋中取出1个小球记录后要将其放回原布袋
C. 从布袋中取出1个小球的过程模拟了亲本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
D. 从布袋中各取出1个小球后进行组合的过程模拟了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布袋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布袋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两个布袋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
B、从每个布袋中取出1个小球记录后,要将其放回原布袋 内,以保证每次抓取不同小球的概率均为,B正确;
C、每个布袋中的两种小球代表一对等位基因,因此从布袋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C错误;
D、取出的小球代表雌雄配子,因此将每个布袋中取出的1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过程模拟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正确。
故选C。
5.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属于演绎过程
B. “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实验现象
C. “推测测交后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实验验证环节
D.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
【答案】D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运用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即分离定律 。
【详解】A、“纯合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是3:1”属于实验现象,A错误;
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B错误;
C、“推测测交后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演绎推理过程,C错误;
D、假说的内容包括: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D正确。
故选D。
6. 豌豆花的顶生和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下表中的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可据此判断出显性性状和性状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分别为(  )
杂交组合 子代表型及数量
一 甲(顶生)×乙(腋生) 102腋生,98顶生
二 甲(顶生)×丙(腋生) 197腋生,202顶生
三 甲(顶生)×丁(腋生) 全为腋生
A. 顶生;甲、乙 B. 腋生;甲、丁
C. 顶生;丙、丁 D. 腋生;甲、丙
【答案】B
【解析】
【分析】判断显性性状的一般方法为: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则亲本表现型则为显性;或者根据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全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个体全为纯合子;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详解】杂交组合三甲(顶生)×丁(腋生),子代全为腋生,因此可以确定腋生为显性性状,顶生为隐性性状,且亲本全为纯合子,即甲为隐性纯合子,丁为显性纯合子;而杂交组合一和二的子代中腋生、顶生均约为1:1,因此可以确定乙(腋生)和丙(腋生)均为杂合子,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因此能稳定遗传的个体为甲和丁,B符合题意。
故选B。
7. 人的IA、IB、ⅰ基因可以控制血型。在一般情况下,基因型ⅱ表现为O型血,IAIA或IAⅰ为A型血,IBIB或IBⅰ为B型血,IAIB为AB型血。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子女之一为A型血时,双亲至少有一方一定是A型血
B. 双亲之一为AB型血时,不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
C. 子女之一为B型血时,双亲之一有可能是A型血
D. 双亲之一为O型血时,子女不可能是AB型血
【答案】A
【解析】
【分析】1、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题目中的ⅠA、 ⅠB 、i基因就是复等位基因。
2、人类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并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
【详解】A、若子女之一为A型血时,双亲产生的配子中至少有1个IA,双亲可能一方为AB型(IA IB),另一方为O型(ii),则子女可能为A(IA i)型血,故子女之一为A型血时,双亲不一定有A型血,A错误;
B、双亲之一为AB型血时,基因型为IAIB,则一定不能生出基因型为ii的O型血孩子,因为双亲之一不能提供基因型为i的配子,B正确;
C、子女之一为B型血时,双亲有可能有一位是A(IA i)型血,另一方为AB型,基因型为IAIB,子女基因型为IBi,C正确;
D、双亲之一为O型血时,则子女的基因型中一定含有i,故子女不可能是IAIB的AB型血,D正确。
故选A。
8. 某种观赏植物的花色与叶形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红花窄叶植株与白花阔叶植株杂交,F1全为红花阔叶,F1自交,在F2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9:3:3:1。则F2中红花阔叶的基因型有(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F2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9:3:3:1,符合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结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双显性中基因型有4种。
【详解】F1全为红花阔叶,F1自交,在F2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9:3:3:1,说明两对基因在两对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红花阔叶的基因型是A_B_,基因型为2×2=4种,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9. 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纯合白色籽粒玉米品种,甲分别与乙、丙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结果如表。
组别 杂交组合 F1 F2
1 甲×乙 红色籽粒 901红色籽粒,699白色籽粒
2 甲×丙 红色籽粒 630红色籽粒,490白色籽粒
根据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红色:7白色
B. 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
C. 组1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3红色:1白色
D. 组2中的F1与丙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表可知:甲×乙产生F1全是红色籽粒,F1自交产生F2中红色:白色=9:7,说明玉米籽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甲×丙产生F1全是红色籽粒,F1自交产生F2中红色:白色=9:7,说明玉米籽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综合分析可知,红色为显性,红色与白色可能至少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假定用A/a、B/b、C/c,甲乙丙的基因型可分别为AAbbCC、aaBBCC、AABBcc。(只写出一种可能情况)
【详解】A、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AaBBCc),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红色:7白色,A正确;
B、据分析可知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B正确;
C、据分析可知,组1中的F1(AaBbCC)与甲(AAbbCC)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C错误;
D、组2中的F1(AABbCc)与丙(AABBcc)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D正确。
故选C。
10. 一个基因型为BbRr(棕眼右癖)的男人与一个基因型为bbRr(蓝眼右癖)的女人结婚,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几率各为1/8的类型是 ( )
A. 棕眼右癖和蓝眼右癖 B. 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
C. 棕眼右癖和蓝眼左癖 D. 棕眼左癖和蓝眼右癖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根据亲代BbRr×bbRr,采用逐对分析法,Bb×bb→1Bb、1bb,即棕眼:蓝眼=1:1,Rr×Rr→1RR、2Rr、1rr,右癖:左癖=3:1,可推出子代有BbR_棕眼右癖(1/2×3/4=3/8)、Bbrr棕眼左癖(1/2×1/4=1/8)、bbR_蓝眼右癖(1/2×3/4=3/8)、bbrr蓝眼左癖(1/2×1/4=1/8)。故所生子女中表现型机率各为1/8的类型是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 人类多指基因(T)对正常指基因(t)为显性;白化基因(a)对正常(A)为隐性,这两对基因都是独立遗传。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 他们有一个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只有一种病和有两种病的几率分别是( )
A. 1/2、1/8 B. 3/4、1/4 C. 1/4、1/4 D. 1/4、1/8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据题意,父亲是多指即A_T_,母亲正常A_tt,他们有一个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即aatt,故父亲基因型为AaTt,母亲基因型为Aatt,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父亲的基因型是AaTt,母亲的基因型是Aatt,采用逐对分析法,Aa×Aa,子代中正常(A-)的概率为3/4,白化病(aa)的概率为1/4;Tt×tt,子代中手指正常(tt)的概率为1/2,多指(T-)的概率为1/2;故生一个孩子只有一种病的概率为3/4×1/2+1/4×1/2=1/2,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4×1/2=1/8,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 下列关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1:1,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B. 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 的四种配子,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C. 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不为9:3:3:1,则两对基因一定不能自由组合
D. 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3:1,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杂交,不管两对基因是否能自由组合,aaBb产生的配子均为ab:aB=1:1和Aabb产生的配子均为Ab:ab=1:1,后代表现型比例均为1:1:1:1,A错误;
B、若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将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 的四种配子,但如果基因连锁且发生交叉互换,也能产生这四种配子,B错误;
C、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不为9:3:3:1,可能为12:3:1等变式,也能说明两对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
D、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若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1:1:1:1,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1:1,则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3:1,D正确。
故选D。
13. 下图为某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有2对同源染色体 B. 有4个四分体 C. 有4条染色体 D. 有8条染色单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出现联会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AC、据图可知,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两两配对,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AC正确;
B、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四分体,该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含有2个四分体,B错误;
D、图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因此共含4×2=8条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B。
14. 武昌鱼(2n=48)与长江白鱼(2n=48)经人工杂交可得到具有生殖能力的子代。显微观察子代精巢中的细胞,一般不能观察到的是(  )
A. 含有24条染色体的细胞 B. 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细胞
C. 染色体移到两极的细胞 D. 含有48个四分体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详解】A、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则精子中含有24条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
B、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将发生染色体两两配对,即联会,B不符合题意;
C、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并移向两极,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到两极,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观察到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C不符合题意;
D、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能观察到含有24个四分体的细胞,D符合题意。
故选D。
15. 如图甲乙丙是某动物精巢中细胞减数分裂图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像中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
B. 乙中染色体组是丙中两倍
C. 乙中同源染色体对数是丙中两倍
D. 乙、丙都是从垂直于赤道板方向观察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为减数分裂Ⅱ后期,乙为减数分裂Ⅰ前期,丙为减数分裂Ⅱ中期。
【详解】A、甲图像中无同源染色体,无染色单体,染色体移向两极,为减数分裂Ⅱ后期,A错误;
B、乙为减数分裂Ⅰ前期,丙为减数分裂Ⅱ中期,乙是丙染色体组的2倍,B正确;
C、丙为减数分裂Ⅱ中期,无同源染色体,C错误;
D、丙是从平行于赤道板方向观察的,D错误。
故选B。
16. 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下列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
B. 含同源染色体2对、核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
C. 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分裂后形成的2个细胞,其中一个是极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且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为减数分裂Ⅱ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体、4个核DNA分子,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而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后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D正确。
故选D。
17. 下列人体结构或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
A. 一个四分体 B. 次级卵母细胞
C. 受精卵 D. 初级卵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1、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联会配对的一对染色体。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详解】A、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A错误;
B、次级卵母细胞是由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的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次级卵母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受精卵相当于正常体细胞,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初级卵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还没分离,所以存在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18. 下图是三种二倍体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图乙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C. 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属于次级精母细胞
D. 图丙细胞中若①上有A基因,④上有a基因,则该细胞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关于细胞分裂图像,无同源染色体的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有同源染色体的如果有联会、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图像,如果没有应是有丝分裂时期图像,再根据染色体的具体形态特征判断是哪个具体时期,然后再根据题干解答即可。
【详解】A、图甲细胞的同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
B、图乙细胞中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在图甲细胞中无姐妹染色单体但含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且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上,应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错误
D、图丙细胞中①上有A基因,④上有a基因,则该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B。
19. 下列关于细胞减数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③着丝粒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分为二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减半,核DNA数目不变
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⑥ D. ①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①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①正确;
②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②错误;
③着丝粒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一分为二,③错误;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核DNA数目也减半,④错误;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⑤正确;
⑥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⑥错误;
综上,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 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
①1866年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 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一演绎法
D. 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一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为,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①1866年孟德尔采用了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的性状遗传,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1910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1. 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个基因
C.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D.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1、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2、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含有许多个基因。
【详解】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每条染色体上含有许多个基因,B正确;
C、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等位基因不是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C错误;
D、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
故选C。
22. 果蝇X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所在的位置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由基因和蛋白质组成
B. 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C. 截翅基因与短硬毛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D. 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互换,则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上述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互为非等位基因,体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错误;
B、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是非等位基因,B错误;
C、截翅基因与硬短毛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互换, 则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例如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黄身基因与棒眼基因所在片段发生交叉互换, 则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黄身基因与棒眼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D正确。
故选D。
23. 根据减数分裂过程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发生时期分别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自由组合。
【详解】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样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4. 如图表示某株植物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其中高茎、红花和圆粒为显性性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题图展示了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4对等位基因
B. 该个体自交后,F1的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2/3
C. 粒形和茎高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该个体测交后代圆粒与皱粒之比为3:1
【答案】B
【解析】
【分析】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不同形态的基因。
2、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控制着不同性状的基因。
3、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根据题图可知,甲和乙为同源染色体;甲上有高茎、花顶生、红花和皱粒基因,而乙上有矮茎、花顶生、白花和圆粒基因,说明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皱粒与圆粒是等位基因,甲和乙上都是花顶生为相同基因,推测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皱粒与圆粒遵循分离定律,但这些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高茎、红花和圆粒为显性性状,推测该个体的表现型为高茎圆粒红花顶生。
【详解】A、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甲和乙为同源染色体,这对同源染色体上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皱粒与圆粒共3对等位基因,而花顶生为相同基因,不是等位基因,A错误;
B、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甲和乙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红花与白花为等位基因,又由于红花为显性性状,所以该个体自交后,F1的基因型为红花纯合子:红花杂合子:白花=1:2:1,故F1的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2/3,B正确;
C、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粒形和茎高位于甲和乙这对同源染色体上,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所以粒形和茎高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根据题图分析可知,该个体为圆粒杂合子,与皱粒测交,后代圆粒与皱粒之比为1:1,而不是3:1,D错误。
故选B。
25. 大量事实表明,孟德尔发现的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据此作出如下推测,其中不具有说服力的是( )
A. 基因在染色体上
B. 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基因
C. 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
D. 受精完成后基因和染色体由单个恢复成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②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而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同样配子中也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③体细胞中的成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的来源也是如此。④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详解】A、由于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在此基础上可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A不符合题意;
B、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这不能说明每条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即通过基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不能得出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基因这一结论,B符合题意;
C、由于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在此基础上可推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在此基础上可推测受精完成后基因和染色体由单个恢复成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25分)
26. 豌豆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科研工作者用豌豆进行系列杂交实验。
(1)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F1自交产生的F2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的数量比接近9:3:3:1。结果表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定律。
(2)纯种白花豌豆与纯种紫花豌豆杂交,F1均开紫花。F1自交产生的F2中紫花与白花的比例约为9:7。说明豌豆花瓣的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可用下图解释。
①请在Ⅰ处写出基因型,在Ⅱ、Ⅲ处写出表型。
I、___;Ⅱ、___;Ⅲ、___。
②下列选项中能解释豌豆花瓣颜色形成的分子机制的是___。
【答案】26. 自由组合
27. ①. AaBb ②. 紫花 ③. 白花 ④. a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F1自交产生的F2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的数量比接近9:3:3:1,说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①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则I处F1基因型是AaBb;F2中紫花与白花的比例约为9:7,说明紫花基因型是A_B_,白花包括A_bb、aaB_和aabb,Ⅱ基因型是AABB,表现为紫花;Ⅲ基因型是AAbb表现为白花。
②紫花基因型是A_B_,白花包括A-bb、aaB_和aabb,说明紫花同时有A和B基因,而A为中间物质控制白色,其分子机制符合图a。
27. 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板叶、紫叶、抗病 ②. AABBDD ③. AabbDd ④. aabbdd ⑤. aaBbdd ⑥. 花叶绿叶感病、 花叶紫叶感病 ⑦. AaBbd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现型与甲相同,可知甲为显性纯合子AABBDD,丙为隐性纯合子aabbdd;乙板叶绿叶抗病与丁花叶紫叶感病杂交,后代出现8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1:1:1:1,可推测三对等位基因应均为测交。
【详解】(1)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现型与甲相同,可知显性性状为板叶、紫叶、抗病,甲为显性纯合子AABBDD。
(2)已知显性性状为板叶、紫叶、抗病,再根据甲乙丙丁的表现型和杂交结果可推知,甲、乙、丙、丁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
(3)若丙aabbdd和丁aaBbdd杂交,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bbdd(花叶绿叶感病)和aaBbdd(花叶紫叶感病)。
(4)已知杂合子自交分离比为3:1,测交比为1:1,故X与乙杂交,叶形分离比为3:1,则为Aa×Aa杂交,叶色分离比为1:1,则为Bb×bb杂交,能否抗病分离比为1:1,则为Dd×dd杂交,由于乙的基因型为AabbDd,可知X的基因型为AaBbdd。
【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相关分离比,并能灵活运用解题。2023-2024学年新乡市第十二中学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
1. 下列各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①玫瑰黄花和重瓣花②牛的有角和无角③豌豆子叶的黄色和绿色④玉米的高茎和豌豆的矮茎⑤水稻的抗病和感病
A. ②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2. 下图是豌豆杂交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应在开花后进行
B. ②的操作是人工授粉,应在母本去雄后立即进行
C. 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
D. ①的操作后,要对母本套袋,②的操作后不用套袋
3. 下列有关遗传学基本概念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纯合子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②基因型相同,表型一定相同
③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④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⑤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4. 在模拟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有学生取两个布袋,装入布袋的小球上有的写上“A”,有的写上“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布袋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B. 从每个布袋中取出1个小球记录后要将其放回原布袋
C. 从布袋中取出1个小球的过程模拟了亲本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
D. 从布袋中各取出1个小球后进行组合的过程模拟了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5.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属于演绎过程
B. “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实验现象
C. “推测测交后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实验验证环节
D.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
6. 豌豆花的顶生和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下表中的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可据此判断出显性性状和性状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分别为(  )
杂交组合 子代表型及数量
一 甲(顶生)×乙(腋生) 102腋生,98顶生
二 甲(顶生)×丙(腋生) 197腋生,202顶生
三 甲(顶生)×丁(腋生) 全腋生
A. 顶生;甲、乙 B. 腋生;甲、丁
C 顶生;丙、丁 D. 腋生;甲、丙
7. 人的IA、IB、ⅰ基因可以控制血型。在一般情况下,基因型ⅱ表现为O型血,IAIA或IAⅰ为A型血,IBIB或IBⅰ为B型血,IAIB为AB型血。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子女之一为A型血时,双亲至少有一方一定是A型血
B. 双亲之一为AB型血时,不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
C. 子女之一为B型血时,双亲之一有可能是A型血
D. 双亲之一为O型血时,子女不可能是AB型血
8. 某种观赏植物的花色与叶形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红花窄叶植株与白花阔叶植株杂交,F1全为红花阔叶,F1自交,在F2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9:3:3:1。则F2中红花阔叶的基因型有(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9. 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纯合白色籽粒玉米品种,甲分别与乙、丙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结果如表。
组别 杂交组合 F1 F2
1 甲×乙 红色籽粒 901红色籽粒,699白色籽粒
2 甲×丙 红色籽粒 630红色籽粒,490白色籽粒
根据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红色:7白色
B. 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
C. 组1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3红色:1白色
D. 组2中的F1与丙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
10. 一个基因型为BbRr(棕眼右癖)的男人与一个基因型为bbRr(蓝眼右癖)的女人结婚,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几率各为1/8的类型是 ( )
A. 棕眼右癖和蓝眼右癖 B. 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
C. 棕眼右癖和蓝眼左癖 D. 棕眼左癖和蓝眼右癖
11. 人类多指基因(T)对正常指基因(t)为显性;白化基因(a)对正常(A)为隐性,这两对基因都是独立遗传。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 他们有一个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只有一种病和有两种病的几率分别是( )
A. 1/2、1/8 B. 3/4、1/4 C. 1/4、1/4 D. 1/4、1/8
12. 下列关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1:1,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B. 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 的四种配子,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C. 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不为9:3:3:1,则两对基因一定不能自由组合
D. 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3:1,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13. 下图为某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有2对同源染色体 B. 有4个四分体 C. 有4条染色体 D. 有8条染色单体
14. 武昌鱼(2n=48)与长江白鱼(2n=48)经人工杂交可得到具有生殖能力的子代。显微观察子代精巢中的细胞,一般不能观察到的是(  )
A. 含有24条染色体的细胞 B. 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细胞
C. 染色体移到两极的细胞 D. 含有48个四分体的细胞
15. 如图甲乙丙是某动物精巢中细胞减数分裂图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像中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
B. 乙中染色体组是丙中两倍
C. 乙中同源染色体对数是丙中两倍
D. 乙、丙都是从垂直于赤道板方向观察的
16. 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下列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
B. 含同源染色体2对、核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
C. 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分裂后形成的2个细胞,其中一个是极体
17. 下列人体结构或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
A. 一个四分体 B. 次级卵母细胞
C. 受精卵 D. 初级卵母细胞
18. 下图是三种二倍体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图乙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C. 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属于次级精母细胞
D. 图丙细胞中若①上有A基因,④上有a基因,则该细胞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19. 下列关于细胞减数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③着丝粒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分为二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减半,核DNA数目不变
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⑥ D. ①⑤
20. 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
①1866年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 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一演绎法
D. 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一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21. 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个基因
C.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D.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2. 果蝇X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所在的位置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由基因和蛋白质组成
B. 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C. 截翅基因与短硬毛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D. 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互换,则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
23. 根据减数分裂过程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发生时期分别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24. 如图表示某株植物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其中高茎、红花和圆粒为显性性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题图展示了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4对等位基因
B. 该个体自交后,F1的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2/3
C. 粒形和茎高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该个体测交后代圆粒与皱粒之比为3:1
25. 大量事实表明,孟德尔发现的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据此作出如下推测,其中不具有说服力的是( )
A. 基因在染色体上
B. 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基因
C. 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
D. 受精完成后基因和染色体由单个恢复成对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25分)
26. 豌豆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科研工作者用豌豆进行系列杂交实验。
(1)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F1自交产生的F2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的数量比接近9:3:3:1。结果表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定律。
(2)纯种白花豌豆与纯种紫花豌豆杂交,F1均开紫花。F1自交产生的F2中紫花与白花的比例约为9:7。说明豌豆花瓣的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可用下图解释。
①请在Ⅰ处写出基因型,在Ⅱ、Ⅲ处写出表型。
I、___;Ⅱ、___;Ⅲ、___。
②下列选项中能解释豌豆花瓣颜色形成的分子机制的是___。
27. 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