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4:3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教材分析
《清平乐 村居》是宋代文人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词作,被选入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这首词以清新淡雅的风格,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画面,展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情趣。
首先,从词的结构和内容上看,《清平乐 村居》通过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充满田园风光的农村景象。词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将茅草屋、小溪、青草这些农村常见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接着,词人通过描绘一对老夫妻的醉态以及他们三个儿子的不同活动,生动地展现了这个五口之家的和谐与欢乐。
其次,从主题和意境上看,《清平乐 村居》以诗人辛弃疾向往的悠然宁静的农村生活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观察,传达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词人不仅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还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和生动。其中,“醉里吴音相媚好”和“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等细节描写,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最后,从艺术手法上看,《清平乐 村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白描等,使得整首词既具有画面感又具有诗意。特别是“卧”字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的天真活泼形象,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词人还通过侧笔反衬的手法,反映了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充满田园风情的优秀词作,它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细腻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生活哲理,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首词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与真实。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 村居》。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词中的生字、生词,以及词的大意。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想象,描绘出词中所展现的农村生活的画面。
学生能够感受并体会到词中所传达的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谐与美好。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词人辛弃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统一的期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词意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思,通过具体词句的解读,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2. 画面想象: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将词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感受词所描绘的情境。
难点:
1.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人辛弃疾对农村生活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国家统一的期望和悲痛之情。这需要学生对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结合词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2. 难点词句解读:对于一些具有特定含义或难以理解的词句,如“相媚好”、“无赖”、“卧剥”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其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词卡片、农村生活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农村生活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营造词中所描绘的农村场景,如“一个静谧的小村庄,茅屋低矮,小溪潺潺,青草茵茵”,以此为学生构建一个初步的画面感,引发学生兴趣。
2. 师生对话: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描述农村风光,表达感受)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清平乐 村居》。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清平乐 村居》,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指导学生认读生字生词。
3. 学生再次朗读,尝试理解词的大意。
三、品读感悟
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品读,理解词意。
(1)师生共读第一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句词描写了什么景象?
生:(描述茅草屋、小溪、青草等景象)
师:这样的景象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表达感受)
(2)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逐句解读,通过想象画面、分析修辞手法等方式,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想象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这个村庄里,眼前是低矮的茅屋,旁边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翠的小草。
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的画面,教师可以适当点评和补充。
分析修辞手法:
教师指出这里使用了白描的手法,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手法的简洁与传神之处。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想象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微醺的状态下,用吴地的方言亲切地交谈着,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
学生描述自己的想象,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丰富画面细节。
分析修辞手法:
教师指出“相媚好”一词,通过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老人之间的恩爱与和谐。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想象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里辛勤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认真地编织鸡笼。
学生描述画面,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分析修辞手法:
教师指出这里通过白描手法,简洁地勾勒出了两个儿子的劳动场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描写方式如何体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与勤劳。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想象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最小的孩子调皮可爱,正躺在溪头剥着莲蓬吃。
学生描述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小儿的神态和动作,如“卧剥”的悠闲与自在。
分析修辞手法:
教师指出“亡赖”一词,在这里并非贬义,而是表现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和可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反语修辞手法在增强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2. 难点词句解读
(1)教师出示难点词句:“相媚好”、“无赖”、“卧剥”。
(2)学生讨论这些词句的含义,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和解释。
(3)师生共同理解这些词句在词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情感。
四、情感体验
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词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中,感受那份宁静与和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教师给予积极反馈和引导。
3. 教师介绍词人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情感内涵。
五、总结提升
1. 学生再次朗读《清平乐 村居》,尝试背诵。
2.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将各句解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农村生活画面。同时,教师强调词人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这首词,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词中的农村生活画面。
六、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相媚好 和谐美好
无赖小儿 天真活泼
(注:板书中可以穿插农村生活的简笔画或图片,增强视觉效果。)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经过对《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的教学,我深感学生在理解和感受诗词魅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成功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分析修辞手法,深入理解了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描述画面和分享感受时,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和想象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词中展现的农村生活场景和情感氛围。
然而,在难点词句的解读上,我发现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采用更加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此外,我也注意到自己在课堂引导方面还有待加强。有时我在引导学生发言时,过于注重预设的答案,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我需要更加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古诗词,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这次《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