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2 21:1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
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
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
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靖康之变 D.宋金议和
2.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A. B. C. D.
3.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B.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
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
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
4.2013年7月16日,黑龙江省博物馆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在哈尔滨举行“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品展”,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在长达近两个世纪的繁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夏文化。西夏政权的都城是在(  )
A.兴庆 B.汴京 C.会宁 D.临安
5.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6.下列没有统一全国的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7.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康和郭靖名字中的“靖”和“康”主要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宋金对峙 B.宋辽议和 C.金灭北宋 D.西夏的建立
8.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  )
A.唐太宗大败突厥后 B.澶渊之盟后
C.靖康之役后 苏辙:《栾城集》 D.偃城大捷后
9.对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
B.此后辽宋边境出现长期的相对和平稳定状态
C.有利于双方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
D.没有增加人民负担
10.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吗?剧中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那么,下列形势图中符合该剧故事背景的是(  )
A. B.
C. D.
11、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12、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国家的统一 C. 藩镇割据的时代 D. 各民族友好往来
13、右图是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这些西夏王陵中葬着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
A.契丹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
14、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分别是辽和西夏的建立者,下列属于他们共同点的是( )
A. 鼓励垦荒 B. 订立官职 C. 创制文字 D. 制定法律
15、“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16.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戏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太祖 D.宋太宗
17.右图是上京遗址。据文献记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元昊 B.阿保机 C.朱温 D.赵匡胤
18、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 ”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商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 ”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辽 B.宋、夏
C.唐、辽 D.辽、夏
19.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  )
A.寇准 B.宗泽 C.岳飞 D.于谦
20、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2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靖康之变 D.宋金议和
22.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等。该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重大史实有关(  )
A.陈桥兵变 B.澶渊之盟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23.签订“澶渊之盟”时的宋代皇帝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钦宗
24.“澶渊之盟”是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25.北宋靖康年间,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陷塞北”,诗中的“两帝”是指(  )
A.宋高宗、宋真宗 B.宋徽宗、宋钦宗
C.宋高宗、宋钦宗 D.宋徽宗、宋高宗
二、非选择题
26、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宋)庄绰《鸡肋编》
材料二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协定(澶渊之盟)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要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2)材料一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 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27.材料题
材料一: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当时皇帝也想南逃,但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前线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打退辽军……双方订立协议,规定宋每年送给辽银30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二: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西夏虽屡胜但均系惨胜,掠夺所获也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双方决定议和,并达成协议。
(1)材料一中的“宋朝皇帝”是谁?他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到哪里督战?
(2)材料一中的“协议”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这一协议的签订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二中西夏的建立者是谁?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西夏为什么在战争屡屡获胜的情况下与北宋议和。
(4)材料二中“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协议”与材料一中的“协议”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点?
(5)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两个协议?
28.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有矛盾、冲突与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与友好交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如图)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A、B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2)材料二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3)材料三中“靖康耻”指的是什么事件?
(4)概括这二段材料所反映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
1-5ABAAC 6-10CCBDB 11-15DADCC 16-20BBAAC 21-25ABCAB
26.(1) 宋真宗.契丹族.
(2)岁币.澶渊之盟.
(3)材料二说明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它使宋辽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4)提示: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27、(1)宋真宗。澶州。
(2)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元昊。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4)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北宋都要给对方岁币。
(5)两个协议对宋朝来说都是屈辱的,都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但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言之有理即可)
28、(1)A、辽或契丹族;B、北宋.
(2)澶渊之盟.
(3)靖康之变.
(4)民族政权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