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7:06:40

文档简介

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
语文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论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李泽厚从中总结出中国的“乐感文化”,他认为“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多重内涵。
“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由于“乐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这就迫使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所以才会要求我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节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节选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有( )(3分)
A.“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B.“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乐观”是一种表现为虽然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但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有( )(3分)
A.材料一中“乐感文化”三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B.材料一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乐感文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C.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D.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都有一定关涉。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乐感文化”精神内涵的有( )(3分)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C.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D.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孔子问曾点之志,曾点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回答被后世誉为“曾点气象”。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曾点气象”中所体现出的“乐感文化”。(4分)
5.根据材料,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标志性特征,除“乐感文化”一说之外,还有“忧患意识”说,两者矛盾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
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
——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
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第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咳,疲劳啊——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休息?
——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你去吧,我到房子里……
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作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况。
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
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
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
B.“衰弱的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D.作者结合《史记 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二度创作,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8.结合文本和你对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蕴。(4分)
9.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郑文公)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犕请滑。郑文公怨(周)惠王之亡在栎,而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犕。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氾。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注。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有删改)
注:僇,通"戮",杀戮。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时A兰事晋文公B甚谨C爱D幸之E乃私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公,公,春秋时期爵位名;文,谥号,威严尚武坚强睿智的人死后可以谥为“文”。
B. 与,指亲附。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C. 赐,指给予恩惠,赏赐。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用法不同。
D. 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这成为秦晋联军讨伐郑国的原因之一。
B. 郑国攻打滑国,郑文公不尊崇周襄王的说请,囚禁了周襄王的使者,并与周襄王兵戎相见。
C. 晋国希望抓住叔詹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难当头,叔詹主动赴死,以解决郑国此次危机。
D. 郑国的公子子兰能够回国,并被郑文公立为太子,是因为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14.春秋之义,即春秋时代通行的义法,其核心思想是忠君爱国。请分析“春秋之义”在叔詹身上的体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夜坐(其二)
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即李聃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能而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tiáo)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已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
B.颔联写诗人人至壮年却只能在国史馆工作,是因为他早年堕入晋贤狂放不羁的遗风,“惜”字表达了他对自己年少无知的懊悔。
C.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
D.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
16.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6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直接坦率的说,即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内忧外患、外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
②《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如果百姓处于丰年贫苦,荒年不免于死亡的生存状态中,那么,他们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劝诫齐宣王要推行仁政,先制民之产,后对其进行学校教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 ① 。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
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 ② ,会唱戏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
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 ③ 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熨平了心中的皱纹,内心的愁苦消散在粗犷、朴实的秦腔中。
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任何时候,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人们身上的时候,总需要找到一些宣泄的出口,秦腔应该就是这样,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就有多么疯狂的呐喊。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贾平凹曾说“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
B.第二段中的“不论”一词也可改为“不管”。
C.“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最后一段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
20.画横线处的句子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花粉过敏是人体接触到某种花粉后所引起的过敏性的一种疾病,且发病逐年上升,其症状主要为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等,严重损坏人类健康。春天里,桃树、杏树等树木的花, ① ,因为它们都是“虫媒花”,花粉颗粒大而重,在空中飘散的较少;杨树、柳树、榆树等树木的花,比较容易导致过敏,因为它们属于“风媒花”,花粉颗粒小且轻,随风飘散的数量多。如果花粉过敏的症状比较轻,而且没有哮喘史,可以口服抗组胺药,比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但是,如果症状比较明显, ② ,建议大家及时到医院就诊。花粉过敏是由基因决定的,我们只能相对改善,而不能绝对根治。应对花粉过敏, ③ ,比如使用花粉阻隔剂,不让花粉接触到鼻黏膜;二是用药控制,在过敏时吃药控制症状;三是进行免疫治疗,就是大家所说的脱敏治疗。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语文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错,据原文“乐群”的生存智慧体现为“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分析,并不轻视个人奋斗。B.“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错,据原文“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为“慎终追远”,而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少了“人伦日用”限定语,范围发生变化;另外,“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只和“慎终追远”构成因果关系,不和选项中“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构成因果关系。C.“坚信……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错,原文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可见,选项少了“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个前提。故选D。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ABD均正确;C.“材料二……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错,材料二着重论述的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忧乐圆融一体的关系。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句意: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明月相伴。体现的是幽居独处的清寂恬淡,与“乐感文化”精神内涵无关。B.句意: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壮志也永不止息。体现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C.句意: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符合“乐感文化”的“乐群”的生存智慧。D.句意:我试问:“岭南生活条件应该是很艰苦的吧?”回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该项体现乐观豁达的精神。
4.
①“乐生”的生命精神:曾点说要在暮春时节,穿上春服跳舞唱歌,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
②“乐群”的生存智慧:曾点要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青少年同游,这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是人际和谐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1)“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结合文中例子“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比较分析,曾点的回答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故“曾点气象”体现出了“乐感文化”中“乐生”的生命精神;(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写曾点要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青少年同游;结合“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分析,他与他人同游表明这是他们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是人际和谐的体现。故“曾点气象”体现出了“乐感文化”中“乐群”的生存智慧。
5.不矛盾。
①二者侧重点不同,不构成矛盾关系:“乐感文化”强调面对现实要“乐生”“乐群”“乐观”,是诗性智慧;而“忧患意识”则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需要在现实中居安思危,是道德意识。
②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得道之乐,正是修德之忧,所以源于儒家之乐的“乐感文化”同“忧患意识”是统一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回答“不矛盾”,然后结合相关内容,从两者的侧重点和关系等分析不矛盾的原因。(1)二者侧重点不同,不构成矛盾关系。根据“‘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分析,“乐感文化”强调面对现实要“乐生”“乐群”“乐观”,是诗性智慧;根据“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分析,“忧患意识”则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需要在现实中居安思危,是道德意识。(2)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根据“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 “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分析,得道之乐,正是修德之忧,所以源于儒家之乐的“乐感文化”同“忧患意识”是统一关系。
6.D(“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理解有误。依文意,仲尼惧怕的更多的是寂寞孤独,仍然有所期待)
7.A(“向往热闹的心情”分析有误)
8.①“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崩颓预示孔子的人生将丧。(2分)②“泰山”象征着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泰山其颓”暗示孔子政治理想的破灭。“蒙上云霭的泰山”寄托了对未来的担忧。(2分)
9.第一问:仲尼是一个头发皤白,身体衰老的哲人;曾经怀抱理想,四处奔波,宣传政治主张;晚年寂寞孤独,面对嘲讽,仍然不改初衷。(3分)
第二问: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1分)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衬托、对比(2分)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坚守。(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10.CEF句意:当时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他在晋暗中活动,借机要求回郑做太子。“时兰事晋文公甚谨”中,“兰”是主语,“甚谨”是“事晋文公”的补语,句子结构完整,在“谨”后停顿;“爱幸之”中,主语为省略的“晋文公”,“爱幸”是谓语,“之”是宾语,在“之”后停顿;“于晋”是“私”的后置状语,在“晋”后停顿。
11. A
A.(“经天纬地道德博闻”谥为“文”)
B.亲附;赞同。意思不同。
C.动词,给恩惠,赏赐;名词,恩惠。用法不一致。
D.句意:都因罪早死。/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早来向项王谢罪。
12. C“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错误,由原文“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可知,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的原因是,郑国曾帮助楚国攻打晋国并对晋文公无礼;“希望抓住叔詹羞辱”错误,由原文“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可知,晋国想羞辱的是郑君。
13.
(1)然而晋国之所以包围郑国,是因为我,我死后晋国能赦免郑国,这是我的心愿。
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行走了。
14.①叔詹提请郑文公应该以礼对待重耳。②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建议,叔詹又提出要杀掉重耳。③晋国讨伐郑国时叔詹为了救国,自杀而死。
参考译文:
三十六年(前637),晋公子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文公的弟弟叔詹说:“重耳是贤人,又与咱们同姓,受穷困经过您处,您不能对他无礼。”文公说:“诸侯中逃亡的公子路过此处的有很多,怎么都能按礼招待他们呢!”叔詹说:“您如果不礼待他,就杀死他,不杀,他假使返回国内,就是郑国的忧患了。”文公不听从叔詹的意见。
三十七年(前636)的春天,晋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即位了,这就是晋文公。秋季,郑国攻入滑国,滑国唯郑命是听,不久,滑国又亲附卫国,于是郑国又攻打滑国。周襄王让伯犕替滑国说情,郑文公怨恨(周)惠王曾逃到栎,是文公的父亲厉公护送惠王回朝复位的,但惠王却没有赏赐厉公爵位俸禄,又怨恨襄王亲附卫国、滑国,所以文公不听从襄王为滑国的说情反而囚禁了伯犕。襄王十分生气,联合翟人攻打郑国,没有获胜。冬季,翟人攻打周襄王,襄王逃到郑国,郑文公让襄王住在氾。三十八年(前635),晋文公把周襄王送回成周。
(文公)四十一年,(郑国)协助楚国攻打晋国,因为当年晋文公途经郑国,郑国没有礼遇他,因此郑国背弃晋国协助楚国。四十三年(前630),晋文公与秦缪公共同包围郑都,讨伐郑君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以及文公路过郑君的无礼罪行。当初,郑文公有三位夫人,五个宠爱的儿子,都因罪早死。郑文公厌恶子瑕,赶走了各位公子。子兰逃到晋国,跟从晋文公包围郑都。当时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他在晋暗中活动,借机要求回郑做太子。晋国这时想得到叔詹并杀死他,郑文公很害怕,不敢对叔詹说,叔詹听到这个情况,告诉郑君说:“我曾对您说,要杀死重耳,您却不听从我的意见,晋国终于成为我国的忧患了。可是晋国之所以包围郑都是因为我,我死后晋国能赦免郑国,这是我的心愿。”于是叔詹自杀了。郑人把叔詹尸首送给晋国。晋文公说:“一定想见一下郑君,污辱他后再离去。”郑人担心这件事,就派人私下对秦国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并非对秦国有利。”秦军听后才撤军。晋文公想送子兰到郑国做太子,并把这件事告诉了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姓姞的女儿是后稷的元配,她的后裔应当有发达的,子兰的母亲就是他的后裔。况且夫人的儿子都已不在世了,剩下的儿子没有比得上兰贤能的。现在晋国包围郑很急迫,晋国替子兰请求回郑,没有比这个更有利的了!”于是郑国答应了晋国,与晋国订立盟约,终于立子兰为太子,晋军才撤走。
15.B【解析】对于自己贤能而处于下位的原因,诗人总结为一条:“髫年惜堕晋贤风”,意思是说他自幼即养成像晋代名士那样狂放、倨傲的性格。在那样一个贿赂公行、拍马吹牛成风的社会里,根本不可能有他的进身之阶。句中用了个“惜”字,意在讽刺,是对自己傲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的肯定,并非懊悔。
16.
①庄子用“砉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纯熟。
②本诗用“砉然”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愿望。③本诗中“砉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赏析】
《夜坐二首·其二》写在万马齐喑的社会环境中,诗人经邦治国的壮志不得实现,希望有朝一日能大展宏才。“沉沉心事北南东”,诗人之所以心事沉沉,正由于他关怀世事。“一睨人材海内空。”诗人睁眼一看,竟觉得海内没有人才。但是中国当时并非真的没有人才,与龚自珍同时代的林则徐、魏源等,都是难能可贵的济世之才。问题在清廷统治者不肯重用人才,把许多人才都埋没了,他们宠爱的大都是庸才兼奴才。这就难怪诗人为之愤慨了。诗人胸怀经时济世之才,屡次会试却都未被录取。直到近三十岁,才在内阁充国史馆校对官。诗中所谓“壮岁始参周史席”,即指此事。老子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诗人以周喻清,也隐以贤能而在下位的老子自况。对于自己贤能而处于下位的原因,诗人总结为一条:“髫年惜堕晋贤风”,意思是说他自幼即养成像晋代名士那样狂放、倨傲的性格。在那样一个贿赂公行、拍马吹牛成风的社会里,根本不可能有他的进身之阶。句中用了个“惜”字,诗意就婉转、含蓄多了。
“功高拜将成仙外”,诗人急于救亡图存,原不在乎像韩信那样居功拜将或像张良那样功后“成仙”,而是出于一种超乎这些之外的爱国理想。他为了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愿意竭尽自己的才智。然而人到中年,功业未就,只能将自己的才华消耗在回肠荡气的诗词中了。这两句典型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传统的事功观,即屈原的竭智尽忠“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和左思的“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咏史八首·其一》)的精神。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是说一旦死气沉沉的局面被打破,将会出现英才呈奇、宏愿大展的局面。参破禅关原义是参禅得道,悟彻佛教教理,这里借指统治者束缚人才的“关”。“美人”喻指才智之士,“剑”喻指才能。束缚人才智的关卡一旦被打破,那么人便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剑也能气贯长虹。由此可见诗人叹息人才的匮乏意在指责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与限制。
17.
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非曰能之,愿学焉
③此惟救死而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一句一分,错一个字不得分)
18.①人山人海 ②耳濡目染 ③如痴如醉
19.B
20.①“只有”意为单一,表明“秦川”戏曲的匮乏;“只能有”意为唯一,表明“秦腔”是唯一适应“秦川”地域特征和百姓的戏曲。
②两个连用,构成一种强调,进一步凸显了秦腔对于秦地及秦人的重要性。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可知,该句的意思是指戏场里聚集的人已经非常多了,所以可用成语“人山人海”,解释为:指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第二空,根据“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可知,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就能听到吼秦腔的声音,受了这些影响,他们大多都会唱秦腔,所以可用成语“耳濡目染”,解释为: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第三空,根据后文“却又格外清醒”可知,此处指的是听者在听戏曲时的感受,像是喝醉了酒一样,但又佷清醒,所以可用成语“如痴如醉”,解释为:好像喝醉了或傻了一样,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以至达到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的程度。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及关联词语的能力。
A.“表示递进”说法错误。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C.“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羌笛何须怨杨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揪心裂肠的唱腔熨平了心中的皱纹”运用的是拟物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熨平”形容“唱腔”,是拟物,用“皱纹”来比喻内心的愁苦,是比喻。
D.“应该放在后引号内”说法错误。该处引号内的内容是间接引用,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外。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只有”和“只能有”的含义,“只有”解释为仅有,强调的是单一性,表明“八百里秦川”戏曲种类的匮乏:“只能有”强调的是唯一性,表明“秦腔”是唯一可以适应“秦川”地域特征和百姓的戏曲。
“只有也只能有”这两个含义相似的词语连用,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强调的是秦腔对于秦地的重要性;“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凸显的是秦腔对于秦人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
21.①不容易导致过敏 ②吃药控制不住 ③一是避免接触过敏原
22.花粉过敏是人体接触到某种花粉后所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的疾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症状主要为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等,严重损害人类健康。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语境“春天里,桃树、杏树等树木的花, ,因为它们都是‘虫媒花’,花粉颗粒大而重,在空中飘散的较少”,以及后文“杨树、柳树、榆树等树木的花,比较容易导致过敏”,可知此处说明不易导致过敏的花,所以可填“不容易导致过敏”。
②根据语境“如果症状比较明显, ,建议大家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及前文“如果花粉过敏的症状比较轻,而且没有哮喘史,可以口服抗组胺药,比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可知,此处应该填写有关药物治疗的内容,所以可填“吃药控制不住”。
③根据语境“应对花粉过敏, ,比如使用花粉阻隔剂,不让花粉接触到鼻黏膜”,以及后文“二是用药控制,在过敏时吃药控制症状;三是进行免疫治疗,就是大家所说的脱敏治疗”,可推断出是避免接触花粉,故可填“一是避免接触过敏原”。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三处:
一是“过敏性的一种疾病”语序不当,应改为“一种过敏性的疾病”。
二是“发病逐年上升”,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发病率逐年上升”。
三是“损坏人类健康”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损害人类健康”。
故改为:花粉过敏是人体接触到某种花粉后所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的疾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症状主要为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等,严重损害人类健康。
23.【审题立意】
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关键词“频”“回首“远行”多次回看过去的人,难以走得更远;从不回头看过去的人,也走不远。把“回首”再引申一下,可以说是反思、内省、后悔、怀念,比如对历史的追忆,总结和反思。“远行”可以是人生的路途、成功。可以把题目再引申:多次(过度、经常)反思、怀念过去经验(失败、懊悔)的人,难以成功;从不做反思的人,也难以成功。在历史中也能够找到一些论据,“频回首”是深陷在过去中,有可能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裹足不前。也有可能是沉溺于过去的错误中,过度反思和懊悔,无法前进。
“不回首”和“频回首”结果都是“难远行”,这就说明需要在“不”和“频”中找到一个平衡,同时,要把“回首”的引申含义与“前行”做一个连接,这两个动作里面明显是相差一个承上启下的动作。我们要反思、要总结经验,但是这个反思和总结经验是如何作用在“前行”中的呢?这就涉及到反思和总结经验的那个具象化的动作是什么,具体怎么做,找到这个怎么做的论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