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三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的形成于分布特征。
2、运用示意图,说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目录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概述
①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②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
③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影响全球的气候。
④特点:全球性、规律性、长期性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之
间热量差异
大气的
垂直运动
水平气
压差异
大气环流
①
②
③
④
空气水
平运动
⑤
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2.大气环流的组成
(一)单圈环流(理想状态)
1.形成条件(假设):
①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②地球不自传(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S
N
低压
高压
2.成因: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大气水平运动
垂直方向
赤道地区:上升气流
两极地区:下沉气流
水平方向
北半球:北风
南半球:南风
(二)三圈环流
1.形成条件(假设):
①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②地球自传(产生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赤道低压带(热力原因)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动力原因)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赤道
北纬30度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
南风
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动力不足)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偏转成东北风
赤道上空
北纬30度上空
被迫下沉
低纬环流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纬30度
极锋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西南风——盛行西风带
被迫下沉
北纬60度
极地冷气团
被迫爬升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副极地低压带(动力原因)
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环流
副极地低气压带
北纬60度
北纬90度
被迫爬升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极地东风带
极锋
冷却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热力原因)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高纬环流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①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②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③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一样,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每个气压带约占10个纬度,
每个风带约占20个纬度
S
90°S
60°S
30°S
0°
30°N
60°N
90°N
N
变式图
气压带名称 成因 特征 气流垂直运动方向 气流性质
赤道低压带(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受热膨胀上升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堆积下沉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压带(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暖气流爬升到冷气流之上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极地高压带(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冷却收缩下沉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风带名称 风向(北半球) 风向(南半球) 气流性质
低纬信风带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热
中纬西风带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极地东风带 东北风 东南风 干冷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春分日-夏至日)
90°
60°
30°
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23°26’N
23 26’S
0
60 N
30 N
30 S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春分日-夏至日
夏至日-秋分日
90°
60°
30°
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23 26’N
23 26’S
0
60 N
30 N
30 S
夏至日—秋分日
秋分日-冬至日
90°
60°
30°
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23 26’N
23 26’S
0
60 N
30 N
30 S
秋分日-冬至日
冬至日-春分日
90°
60°
30°
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23 26’N
23 26’S
0
60 N
30 N
30 S
冬至日-春分日
①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②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风带移动幅度约10个纬度,小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B
B
课堂练习
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4.图中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
A.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B.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9月份
C.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D.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1月份
D
C
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5~7题。
5.图中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是( )
A.① B.③ C.⑤ D.⑥
6.⑤表示的近地面气压带名称为(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7.④表示的近地面风的名称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盛行西风 D.极地东风
B
C
C
8.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①~⑦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
(2)该图为________(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若①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季。
(4)在全球气压带中,属于热低压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热高压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冷高压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冷低压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北
夏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夏季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冬季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陆地:比热容小
海洋:比热容大
(1)冬季
从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的冷高压以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2.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分布
(2)夏季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气压带基本上呈块状分布。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3.季风环流
(1)季风: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2)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赤道低压带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西北季风、东北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副高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月,澳大利亚北部的西北季风,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左偏转形成的。
7月,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典型分布区
类型 源地 风向 性质 成因
东亚季风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西北风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风 太平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风 低温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风 印度洋 西南风 温暖湿润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原因是其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
东亚季风区: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冬季温差打,气压梯度大,夏季温差小,气压梯度小。
南亚季风区: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距离冬季风源地远,青藏高原阻挡使冬季风势力减弱。
活动
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1.如图所示,冬季(图a)和夏季(图b)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空气柱上标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然后完成下列要求。
(1)冬季,大陆上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高气压。因为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2)夏季,大陆上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低气压。因为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2.如果图a和图b中,以空气柱为中心各绘几条闭合的等压线,该纬度范围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块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气压中心会切断附近的气压带。
自学窗
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
“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西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东部季风气候由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这是对我国气候分布的描述,这段描述使用用“东部”“西北部”、“西南部”、“自南向北”等表示方位词汇,清晰的勾勒出我国气候分布的空间格局。类似的方法,还见于对地形分布、人口分布等的描述中。可见,按照方位描述特定区城内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描述的常用方法。
方位包含方向和位置两层含义。当按照方位描述特定区城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时,实际上已将该区域作了空间的划分,关注了不同分布区的位置关系和邻接关系等,因而可以准确地概括该地理事物在区域中的分布特征。
仔细分析关于我国气候分布的描述,还能归纳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的常用方法:有主次,即由人口、城市、经济等密集且所占面积最大的“东说起;分层次,即先描述全国,再描述下一层次的东部;按顺序,如“自南向北"。此外,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时还常用到“中部”“四周”,以及“在…周围(附近)”"“以……为中心”等。例如,亚洲的寓原、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四周。
1.当亚欧大陆被大陆高气压控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热低压切断
B.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冷高压切断
C.此时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
D.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2.7月份亚洲大陆分布的主要气压中心是( )
A.亚洲高压 B.阿留申低压 C.印度低压 D.夏威夷高压
3.下列有关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
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东亚季风的重要成因
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B
A
C
课堂练习
4.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图2-19),回答下列问题。
(1).A为 压,又称 压。
(2).B为 季风,C为 季风。
(3) .比较澳大利亚西北部和C处两地风的异同点。
亚洲低
印度低
西南
东南
相同点:都是东南 季风
不同点:C处为夏季风,性质热湿;而澳大利亚西北部是冬季风,性质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