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8课,《观潮》(课件+教案+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8课,《观潮》(课件+教案+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9 15:42:41

文档简介

28.观 潮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
A、艨艟(méng chōng)行阵(háng) B、倏尔(shū) 战舸(kě)
C、泅水(qiú) 溯迎(sù) D、倍穹(qióng) 僦赁(jiù lìn)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
A、既望(农历八月十五日) 方其远出海门(刚好)
B、际天而来(连接着天) 吞天沃日(肥沃)
C、势极雄豪(雄伟豪壮) 江干(江岸、江边)
D、倍穹常时(高出一倍) 僦赁(僦:没有意义。赁:租用的意思)
3、下列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天下之伟观也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下列句子的“而”表转折的一项是 ( ) A、溯迎而上 B、而旗尾略不沾湿
C、随波而逝 D、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B、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6、填空。 (1)《观潮》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人。 (2)文中写参演战船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演习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吴中健儿游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欣赏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8、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如履平地( ) 一舸无迹( ) 珠翠罗绮( ) 艨艟数百( )
9、如果把课文的第一段名为“涨潮图”,那么二三四段分别为 、 、

10、第二段写静景和动景的句子有哪些?
静景:
动景:
11、翻译下列句子。
(1)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仰止钱塘潮
①一年一度的钱塘潮,总是吸引成千上万的人。观钱塘潮,我渴望已久,今天终于如愿以偿,目睹了钱塘江潮惊天动地的非凡场面。
②今天,钱塘水一如既往地流淌着,两岸却挤瞒了人山人海的观潮者。有人翘首引颈探望江水,看看有没有动静;有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人扶老携幼,想挤占观潮的最佳位置。
③“来啊!海潮要过来了!”突然有人大声喊道。人海涌动,人头攒动,大家不约而同,踮起脚跟,伸长了脖颈,一同向东眺望。
④遥远的东方,只见白光微微泛起,天空中乱云漂浮。人群渐渐安静下来之后,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似有若无的极轻微、极琐细的声响,如同小蚊子的嗡嗡叫声,又像风吹铜丝般地细细振响。人们屏声息气,侧耳倾听。一位富有观潮经验的老人有把握地悄悄说:“没错,这正是海潮到来之前的预兆。”
⑤人海顿时活跃起来,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降临了。人群骚动,跑的,跳的,喊的,叫的,纷纷向江边拥挤。
⑥这时,只见东边模模糊糊,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在天水之间,一条雪白的哈达忽展忽卷横江而来。刹那间,日晕云奔,寒气扑面,人们不寒而栗。还没等人们回过味来,潮头伴随震天撼地的雷鸣般巨响铺天盖地抢到你的面前。任人们狂呼乱叫,也无法听到,潮声如雷贯耳,耳鼓几被摧裂。人们为观潮的兴致所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目不转睛地盯住海潮,只见潮头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惊湍飞掠,白沫四溅,大者如瓜,小者如珠,满江喯射,如雪峰崩塌、玉山倾倒一般。
⑦潮头如一座雪白楼房顷刻倒塌。潮头过后,依然是一浪接一浪,前浪涌,后浪追,浪推云,云裹浪,云浪交织,好象水与天在空中撞击,其声势之大,令飞鸟惊愕;其动响之巨,让鱼鳖破胆。整个江面上,如同万头雄狮齐声怒吼,如同千匹骐骥奔驰在广袤雪原。我没有打过仗,在战场上,万马齐奔的场面,不过如此吧?我虽然到过锡林格勒大草原,但没有欣赏过群马飞驰在辽阔绿毯的壮观镜头,我想,钱塘潮丝毫不会逊色于千万匹骏马奔驰在草原上。
⑧我为钱塘潮的气势陶醉了:我喜欢这种惊天动地的巨响,我欣赏这种压倒一切排天挞地的壮观,真想一跃而入海潮之中,成为海潮的一分子,推波助澜,使海潮更汹涌,更壮观。我也在海潮的涌动冲击下,洗却我的脆弱,试炼我的胆量,增长我的勇气,使我在社会动荡的激流中,永做屹立潮头的弄潮儿。那样,我的人生,才无愧于钱塘潮的陶冶和启迪。
12、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3、按要求在原文中用单横线划出下列相关内容的句子。
(1)第④段:海潮到来之前的预兆。
(2)第⑥段:海潮刚出现时的形态。
(3)第⑦段:海潮高潮时的情景。
14、作者对钱塘潮气势评价的词语是: 。(限填8个字)
15、第⑥段中,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对钱塘潮进行描述。请按要求分别从原文中各找出一个语句。
(1) (2) (3)
16、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文中看出钱塘潮是由西向东推进的。
B.“一条雪白的哈达忽展忽卷”一句生动地写出横江而来的海潮景象,给人一种纯洁美好的感觉。
C.对海潮潮头的描述,作者用一个“抢”字写出其快速推进的气势,用“潮头如一座雪白楼房顷刻倒塌”写出海潮潮头猛然跌落的壮观景象。
D.写海潮“好象水与天在空中撞击”,“令飞鸟惊愕”,“让鱼鳖破胆”,目的是写出海潮在江面刚刚形成的情景。
17、“我也在海潮的涌动冲击下,洗却我的脆弱,试炼我的胆量,增长我的勇气,使我在社会动荡的激流中,永做屹立潮头的弄潮儿。”你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有许多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在下面。


表达实践
18、你见过家乡的集会或街上的大型宣传活动吗?试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你所见到的场面。
中考链接
19、汉字有着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独特魅力,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就是运用汉字元素设计的,主图案由北京的“京”字变形而
成。右下图是某体育项目的会标,请你说出它的妙
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江潮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钱塘江大潮特别汹涌和巨大呢?喇叭形的河口是原因之一。杭州湾外的江面宽度约100千米,往里则急剧收缩,到距湾口90千米的钱塘江口的海盐澉浦时,宽度只有20千米,而杭州市区的河宽仅1千米左右。当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水面就会迅速地壅高。原因之二是由于这里的河底有大量的泥沙淤积形成沙坎,进入湾口的潮波遇到沙坎,水深减小,阻力增大,前坡变陡,后坡相应变缓。当前坡陡到一定程度后,前锋水面明显涌起,从而形成涌潮,甚至翻出浪花。原因之三是受到天体(主要是月亮和地球)引力作用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形成的一种周期性运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地球、太阳和月球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在一起,力量特强,易形成大潮。另外海潮的出现与河水流动的速度也有关系,当潮水涌来时,它的前进方向是和河水流动的方向相反的。中秋前后,钱塘江河口的河水流速与潮水流速几乎相等,力量相等的河水与潮水一碰撞,就激起了巨大的潮头。还有,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常吹东南风或东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受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河床地貌、水文、气候等)因素综合的影响。
28.观潮
1.B 2.C 3、D 4、B 5、B 6、(1)《武林旧事》周密 公谨 宋 湖州(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3)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7、(1)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2)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3)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4)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8、lǚ gě qǐ méng chōng 9、水战图、弄潮图、观潮图 10、静景: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动景: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11、(1)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2)同时,水面上还有骑马的、挥旗的、举枪的、舞刀的,就像踩着平地一样。12、“我”观钱塘潮;表达了作者要在社会动荡的急流中永做屹立潮头的弄潮儿的愿望。(意对即可)13、(1)隐隐约约……细细振响。(2)一条雪白的哈达……横江而来。(3)潮头如一座……广袤雪原。14、压倒一切 惊天动地 排天挞地 15、示例:(1)日晕云奔;(2)潮声如雷贯耳;(3)寒气扑面 16、B C 17、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18、场面描写要注意将“群众加地点加事件”结合起来,答案略。19、示例:这是划船比赛项目的会标,设计者巧妙地将两个划船人正在进行比赛的姿态设计成一个“比”字,既形象地表明了体育项目的内容,又突出“比赛”的意思。
8. 《观潮》同步精品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雷霆(tínɡ) 震撼(hàn)
京尹(yǐn)
B.艨艟(tōnɡ) 如履平地(lǚ)
崩山(bēnɡ)
C.为火所焚(fén) 善泅者(qiú)
溯迎而上(suò)
D.鲸波万仞(rèn) 罗绮(qǐ)
车马塞途(sāi)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1)例:如履平地 ( ) 
A.西装革履 B.郑人买履 
C.履险如夷 D.履行职责
(2)例: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
A.物尽其用 B.尽人皆知
C.同归于尽 D.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例:人物略不相睹 ( )
A.略不沾湿 B.雄才大略
C.攻城略地 D.长远战略
3.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字。
仅如银线 (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天下之伟观也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4.下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观潮》一文既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B.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C.弄潮健儿手持十幅大彩旗,出没于惊涛巨浪之中,腾身百变,表演得惟妙惟肖。
D.海潮似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惊天动地,势极雄豪。
5.下列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B.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状语后置句)
C.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也(判断句) 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珠翠罗绮满目
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二、整体感知
1.对下列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A.而旗子的尾巴只沾湿了一点,以这种表演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B.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C.而旗尾一点也没沾湿,以这种表演夸耀自己高超的技能。
D.而旗子的尾巴只沾湿了一点,凭借这种表演显示自己高超的技能。
2.判断下列说法是对还是错,对的画勾,错的画叉。
⑴“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此句大意是:“同时有骑着马、摇着旗、举着枪、挥舞着大刀在水面上的,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
⑵“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是描写在江上点放烟炮的情景。其中“倏尔”:指刹那间。“水爆”:指在水面点放的烟炮。“略不相睹”:指彼此全都看不见了。“略”与下文“略不沾湿”的“略”字同义。(  )
⑶“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意思是: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就有一只船不见了,可能是被烧掉而沉没了。(  )
⑷《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这是一篇以场面描写著称的佳作,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  )
3.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赞美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以此表现大自然力量的伟大。
B.赞美水军和吴中健儿的非凡勇敢和高超的游泳技术,以此表现当朝社会的良好风气。
C.说明观潮是当时社会的一件盛举,以此表现人们对钱塘江大潮的热爱之情。
D.赞美钱塘江海潮的壮观的景象,并叙写了当时观潮的盛况,以此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            ?????????????            
三、课内阅读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            ?????????????            
?????????????            ?????????????            
2.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            ?????????????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            ?????????????            
4.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________”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__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            ?????????????            
四、拓展阅读
白洋①潮
张岱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②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③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④惊飞。渐进,喷沫冰花蹴起⑤,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⑥无敢先后。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⑦,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⑧,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注释】①白洋:山名,又名龟山,在浙江绍兴;②遄(chuán):迅速;③真:同“直”;④擘(bò)翼:张开翅膀;⑤蹴(cù)起:涌起;⑥镞镞:同“簇簇”,聚集;⑦辟易:惊退;⑧炝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瀑布。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他很擅长讲故事。
岁岁如之
如驱千百群小鹅
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三峡》)
势欲拍岸而上
势极雄豪(《观潮》)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龟山一挡,轰怒非常
?????????????            ?????????????            
⑵坐半日,颜始定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
?????????????            ?????????????            
⑵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            ?????????????            
4.作者为了突出海潮的壮美,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
?????????????            ?????????????            
5.第二段“坐半日,颜始定”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            
6.新题探密
巧填成语。
厨师的拿手好戏……………(?????? )
世界上最大的工程……………(?????? )
用霓虹灯装饰的广告语………(?????? )
替人写春联………………(????? )
扭着秧歌打腰鼓…………(????? )
卖桃子的和卖李子的打架……(????? )
参考答案:
一、1.A(B项:艟,chōng/C项:溯,sù/D项:塞,sè) 2.(1)C (2)D (3)A 3.仅:几乎/只 能:才能、能力/能够 观:景象/欣赏 势:气势/阵势 4.C(A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B项“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C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形容表演,用词错误;D项“惊天动地”,在这里形容声势浩大。) 5.C 6.B 二、1.B 2.⑴√⑵√⑶×⑷× 3.D 4.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三、1.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2.形、色、声、势 3.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4.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四、1.A 2.⑴非同寻常;⑵脸色。3.⑴只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县扑过来,直奔向海塘;⑵观看的人们(被潮水)惊退,跑着躲避到海塘下面。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5.用观者的感受反衬海潮的惊心动魄的气势。6.答案:添油加醋;开天辟地;闪烁其辞;与人作对;旁敲侧击;投桃报李。
在意外中收获学习的果实——《观潮》教学案例 3817字
《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写的一篇描写钱塘江海潮的散文。周密用了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了四幅画: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和观潮人数的众多。这样一篇佳作正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一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心灵教育。设计教学时,我摒弃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文言文教学模式,突出朗读技巧功效,以朗读为主线,确定了四幅图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又将点拨教学、品味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提升对家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我的学生大部分是杭州人,他们对波澜壮阔的钱塘潮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了解,我认为他们通过自己的预习和我的引导,是能读出钱塘潮的磅礴气势的。于是,我作了煽情的导入之后,就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果然,大部分学生听话地努力地动情地读着,我得意地在教室里巡视。突然,我看到学生A没有读,而且一脸的鄙夷神色,还不时地想和后面的同学说话。见我瞪着他,他竟然神态自若地看我两眼,又是一脸鄙夷色。他后面的两个同学也看看我,样子怪怪的。我不能容许他们这样,就大声地叫同学们停下来,一脸严肃地冲着学生A说:“A同学,你为什么不读?”
“我没法照你的要求读。”
“我的要求是什么?”
“充满激情地自豪地读,读出风景美,读出人文美。”
“有问题吗?”
“有。”
此时,学生的眼光都齐刷刷地盯着我,他们是要看我脸上的愤怒。我知道必须冷静,于是深呼吸,缓情绪,尽量和颜悦色地对学生A说:“有什么问题?说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A来劲了,“这篇课文写的是南宋的事情,对吧?钱塘潮自古奇伟,周密把钱塘潮写得雄伟壮丽我没有意见,但下面的军事演习就很虚假了。南宋皇帝赵构移都杭州,秦桧求和,岳飞屈死,一直以来统治者无心收复失地,苟且偷安,军事力量很薄弱,谈“金”色变,而在作者周密的笔下,宋军却神勇无比,竟有这么精彩的军事操练,太假了,和实际情况不符,所以我读不出美来。”
我怔住了,好一个A,竟然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课文,他打乱了我的教学设计,是置之不理,转换话题,还是加以批评?都不能。我带头鼓起掌来,我说:“A同学真是个有思想的人,太棒了,我很欣赏,请其他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同意A的评论。”
“是的,当时的南宋丢了中原,移都杭州,主战派失利,投降派得势,朝庭腐败,有什么军事实力呢?没有。而文章中的南宋水军战斗力杀伤力那是相当的大,确实不符合实际情况。周密不是欠缺洞察力,就是在故意美化现实。”
“我认为就是有这样的水军演习也不过是摆摆空架子而已,太可笑,没有什么值得赞美的。”
“虚假的就是丑陋的。”
“如果货真价实,那么就算是做秀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问题在于,大家都知道当时南宋糟糕的军事状况。”
我点头:“看来事实就是事实,同学们都同意A的观点,我也同意。你们真是善思考爱探究有见识的好学生,对于文章其它的内容呢?我太想听听大家的看法了。”
经我如此一鼓励,教室里热闹了。
“我看弄潮儿也不舒服。”
“我觉得南宋军队不行,百姓还是好的,弄潮儿确实是本领高超的吧。这段应该表现的是风俗美,人文美。”
“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里有一篇潘阆的《酒泉子》,里面就写到了弄潮儿,‘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潘阆也是宋朝人,所以潮来时弄潮儿浪中舞技,本领高超,这些是真实的,而潘阆对弄潮儿的感情我认为是赞美的。”
“弄潮儿的身上体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那些弄潮儿,既有这么好的本事,为什么不把本事用在抗金上?”
“我看过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有一首是这样的:‘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可见,这些弄潮儿是在不顾生命卖弄本事,目的是为了赚钱,他们技艺精湛就能得到官员的赏银。所以这样的人也说不上美,只能说‘俗’。”
“我在预习时,也看到一些资料说当时有的人把弄潮儿骂为一等无赖。”
“弄潮儿的行为就像我们现在社会中有的人为了钱铤而走险。”
我热情地表扬了这些学习主动的学生,又问:“对观潮的人你们又怎么看呢?”
“那些沉醉于游乐的人们,为什么不想想风雨飘摇的国家?”
“百姓看热闹是很正常的事,无可厚非。”
“是啊,人之常情,对百姓的要求不能太高。”
“我看这些观潮人基本上是属于没有忧国忧民意识的愚昧的人,只知道吃喝玩乐,让人产生不出什么美感。”
“老师,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这说明当时观潮的大多是有钱人,是那些达官贵人在醉生梦死,当时的盛况空前正说明了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生活腐朽。”
“是啊,都是些富人,喜欢游乐,也有钱游乐。”
我真佩服同学们的眼睛和脑子,我说:“同学们,文史不分家,你们能在学习课文的时候用历史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深入地认识这篇文章,真是太可贵了。我很欣赏你们的看法。事实正如你们所说的,当时水军演习只是为了观赏,并没有从实战出发,后来元军南犯,宋军战船数千,舳舻相接,但不堪一击。弄潮儿踏潮走浪,“以此夸能”,意在挣赏钱。而看潮的人作者描写的重点则是豪民贵宦。今天看来,这些景象恰恰是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苟且偷安生活的一个侧影。这三段的描写,正印证了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师生齐诵。)作者周密无视南宋皇帝偏安于江南一隅,直把杭州当汴州,声色犬马,纵情游乐的实际情况,竟然对此给予深情的怀念和赞美,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知道,周密乃一代文人,并非等闲之辈,他在宋朝灭亡之后拒绝做官,是个爱国的人,为什么要以欣赏的笔调极力渲染这样的场景呢?”
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学生们开动脑筋,热烈地讨论开了。三分钟后,学生发言。
“因为周密是浙江湖州人,他爱国,爱家乡,所以他笔下的景和人都是那么美,正如孙犁在《芦花荡》里把残酷的战争写得那么有诗情画意一样。”
“周密曾任义乌令等职,估计生活比较安定富足,所以当时的一切在他眼里自然是太平盛世的样子。”
“因为周密是个爱国的人,而宋朝已经灭亡了,当人在怀旧时,他总是觉得过去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哪怕那些都是空中楼阁。”
“写亡国之词最有名的我认为是南唐的李煜,他的《虞美人》脍炙人口。他的词因为有过去的回忆也有当时的哀愁,所以我们一看就知道写雕栏玉砌的精美等等是为了表现亡国的哀伤悲痛。周密虽然闭口不提亡国的事情,但是其实他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和李煜是一样的。
我说:“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这篇文章节选自《武林旧事》,写于宋亡之后,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活动与游观之盛是为了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经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人有很多,他们在诗词里往往盛赞昔日家园,但也会透着浓浓的悲哀。让我们在周密的《观潮》后面加一两句话,帮助他倾吐心声好吗?”同学们思考片刻后,有了:
“唉!”
“可怜一切已逝。”
“可怜追梦人。”
“奇哉!壮哉!梦也。”
“爱如潮水,憾如潮水。”
“潮水依旧,天已改色。”
“往事如烟,徒自嗟叹。”
“美梦醒来是虚空,只见山河风雨中。”
“山河改色风飘絮,江湖流离雨打萍。”
“滚滚潮水梦中来,昔日繁华转头空。”
见同学们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已有深刻的理解,我说:“那么,依你们之见,这篇课文应该怎么读呢?”
“按老师您先前的要求读,因为周密就是在回忆赞美钱塘潮的壮观,军队的豪气,社会的繁荣,但读到结束时让周密回到现实 ,加上我们自己写的一句话,读出悲怆。”
“这样好,就这样。”
“我先来读!”
“我也来!”
“我们小组五个人表演读,一人读一个画面,最后一人读回到现实的自由段,由他自己选定语句。”
……
同学们热情高涨。
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轮又一轮,学生感情的潮水一浪又一浪。三番激情朗读之后,我请同学们落实字词句,解释课文,重现情境,品评文章佳处。
之后,我又让同学们根据大家的共识和自己的理解,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最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挑选了班里五个朗读能力最强人气最旺的大腕表演读,各读一段,作为压轴。气氛达到了高潮,大家已身临其境,壮观的钱塘潮来了,威武的水军操练了,弄潮儿好潇洒,观潮人好多……作者的心境好自豪又好凄苦——同学们读得好投入也好过瘾!
我问:“你们在读自己加的那几句时,心情如何?”
学生异口同声:“很沉重!”
“所以,让我们好好爱我们的壮丽河山,学好本领,保卫好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不要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人在回忆时有痛苦悲伤。”
“意外”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两个意思:①意料之外;②意外的不幸事件。可以说,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是排斥意外的。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我本不想涉及作者周密的亡国哀思,只想让同学们欣赏家乡的壮观美景、人民的昂扬斗志、社会的繁华富裕,从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我认为这也是编书者的意图。)没想到以A为首的学生制造了一个意外,而恰恰是这个意外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由此,我想到,“意外”,这种常常不受欢迎的情况在教学中却往往可以成为一个极好的教学契机,只要我们教师乐于抓住这个天赐的良机,积极释放学生灵动的思维,课堂就能成为一个多么充实而生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凭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创造,唱出一首首优美的歌,跳出一支支火热的舞,演出一幕幕精彩的剧。在意外中收获果实,很美!
课件16张PPT。新人教版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观 潮钱塘潮视频G g 读准字音:
霆tínɡ 斋zhāi 艨艟 ménɡ chōnɡ 履lǚ 倏shū 舸 ɡ? 泅qiú
鲸jīnɡ 绮qǐ 僦赁jiùlìn 穹qiónɡ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出气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情感等) 钱塘江农历十六日
(十五日叫望)当……时不一会儿用水淋洗…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解释加红色的词语注释1指潮发、起几乎、将近连接着天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译文1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长官战船马舞动树立、举突然一点儿去,往船然后解释加红色的词语注释2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译文2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用作动词、画着文彩逆流迎着潮水八尺岸租用许,使高解释加红色的词语注释3一席之地,仅一个座位的地方。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多里的地方里,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译文31、请找出表现海潮壮观(雄豪)景象的词语。 2、请找出自己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用“我喜欢_____一句,它写出了____。”进行点评。 3、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请以“我看到了一场______的水军演习”答问,并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句。 4、涨潮时不仅有水军演习,还有吴中健儿们的弄潮表演。请具体说说这幅图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
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积累语言
百里闻雷震,惊清来似雪。(孟浩然)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
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
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苏轼)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知识拓展 欣赏视频:涌潮与潮汐的形成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典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的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评述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面或一个瞬间。
2、将宋朝潘阆的词《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以第一人称为视角,抓住观潮、潮水、弄潮儿和自己的感受来写,重点写潮水和弄潮儿。
②字数300左右。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