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课件+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课件+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8 20:02:53

文档简介

22.短文两篇
八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2. 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3. 理清行文的思路,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读?]
1.请填写下列文学史知识,并认真积累。
①《陋室铭》作者是 ,字 , 代著名诗人。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 ”。
②《爱莲说》作者 ,字 ,北宋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 ”。
③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 的。
④“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惟吾德xīn ( ) ②无案dú( )之劳形 ③可远观而不可xiè( )玩焉
④可爱者甚蕃( ) ⑤濯( )清涟而不妖 ⑥陶后鲜( )有闻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注意语序调换法)
③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注意互文对译法)
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注意活用现象)
⑤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陋室铭》的中心句是 。
《爱莲说》的中心句是 。
[?文本研讨?]
活动一 走近陋室,筛选信息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描写。
活动二 做客陋室,共鸣作者
6.假如你有幸来到刘禹锡居住的陋室,向同学们介绍你所看到的陋室,用“陋室不陋,因为 的句式说说你在陋室的所见所闻。”

7.结合你所了解的关于刘禹锡的课外资料,说说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什么思想?
活动三 读文赏莲,对话作者
8.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9.在文中,作者赋予莲以人的品格,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周敦颐先生,你像莲一样 ”的句式把你想对作者说的话写下来。
活动四 美点妙悟,比较阅读
10.这两篇文章虽然写作时代不同,但从内容到写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你能找出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异同点吗?

[?书声琅琅?]
◎美文赏读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④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
11.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敦颐独与之辩 B.有狱久不决 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
C.濯清涟而不妖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D.可爱者甚番 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1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13.用“/”画出【乙】段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敦 颐 至 一 讯 立 辨
14.【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3分)
1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考场佳作
爱莲说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应该是个公正的裁判。
文中小作者表达了对各色花草的看法,你喜欢的花草又是什么,能写下来吗?
[?佳句积累?]
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方法归结?]
想一想,翻译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反思评价?]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2课
《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②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多次诵读,能理解文意;②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并掌握其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朗读、背诵文言文;②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文学常识:
1、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用韵的文体,常用排比句和对偶句,是古代散文的一种。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2、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二、看图片,朗读课文。
1、读懂文中字词句意。2、正确朗读课文。3、准确翻译课文。
三、品读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下问题:
1、查找资料,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2、课文共九句话,可分为3层,怎么分?各层写什么?
3、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揣摩文章主题,看看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4、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明确:
2、分为3层: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①②③总写陋室不陋。①②以“仙” “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③是主旨句,指出陋室不陋,是由于“吾”品德高尚。
④⑤⑥⑦从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A、环境清净幽雅;B、室中人博学多识;C、生活情趣高雅脱俗。
⑧⑨引义古贤,总结陋室不陋。 ⑧句以古贤居室类比陋室,说明陋室虽陋,有德者居之自可扬名。⑨句引用孔子的话总结陋室不陋。
3、主旨句:“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主题是: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托物言志: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4、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 引申1:既然“陋室不陋”,甚至应当称“雅室”,那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表现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的句子。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引申2: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以古人自比,衬托出“陋室不陋”,自己德行高洁。)
◎总结课文:
3、周敦颐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 总结课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联系册中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课件36张PPT。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陋室铭文学常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用韵的文体,常用排比句和对偶句,是古代散文的一种。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作者及写作背景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朗读检查及示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查找资料,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2、课文共九句话,可分为3层,怎么分?各层写什么?
3、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揣摩文章主题,看看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4、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小组合作学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动词,出名。指品德高尚。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陋室铭刘禹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大儒,博学的人。没有什么学问的人。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陋室铭刘禹锡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使……扰乱
使……劳累官府的公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刘禹锡 ◎课文共九句话,可分为3层,怎么分?各层写什么?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①②③总写陋室不陋。①②以“仙” “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③是主旨句,指出陋室不陋,是由于“吾”品德高尚。
④⑤⑥⑦从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A、环境清净幽雅;B、室中人博学多识;C、生活情趣高雅脱俗。
⑧⑨引义古贤,总结陋室不陋。 ⑧句以古贤居室类比陋室,说明陋室虽陋,有德者居之自可扬名。⑨句引用孔子的话总结陋室不陋。 主旨句: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主题: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引申1:既然“陋室不陋”,甚至应当称“雅室”,那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表现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的句子。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引申2: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以古人自比,衬托出“陋室不陋”,自己德行高洁。
设喻引题
陋室不陋
古贤自喻山水 喻 陋室仙龙 喻 德馨环境清幽(景色)交往高雅(朋友)生活恬适(情趣)反问点题陋室铭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比 兴托物言志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你觉得下面的《学生铭》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爱莲说 周敦颐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以记事,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读莲正确朗读课文读懂文中字词句意
爱 莲 说
周敦颐(范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fán多唐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沾染美丽而不庄重树立亲近而不庄重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茎梗中间贯通,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地,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我洗涤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认为品德高尚的人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Yī叹词Xiǎn少,难得应当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人有几个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品莲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2、作者意在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君子处世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爱莲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君子为人虚怀坦荡行为正直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君子品行志洁行廉德声远播君子节操令人敬佩端庄自重写莲------赞美莲的精神品质。周敦颐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鲜)(众)(无)隐逸者富贵者君子托物言志(正衬)(反衬)(突出)颇有微词十分轻蔑自视清高以花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