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 《端午的鸭蛋》(课件+教案+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 《端午的鸭蛋》(课件+教案+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9 15:38:23

文档简介

课件9张PPT。汪曾祺高邮的端午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画王字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挂鸭蛋络子 不叫“老头儿”实在有点对不起他。
“老头儿”之称呼用于汪曾祺,在他尚未到60岁时。虽然他后来戴上了“著名作家”甚至“著名老作家”的帽子,参加各种活动被人恭恭敬敬地称为汪先生,汪老师,汪老,但是在家人中间,他始终只是“老头儿”,平平常常,随随便便,还经常受点打击。
“老头儿”成了名人之后,写他的文章有不少,有些我们看了直纳闷:“这说的谁?这么高大?是不是还有一个汪曾祺?”还有些简直是瞎编故事。“老头儿”在时,对这些故事往往一笑置之,不去计较。可如今,我们作子女的觉得,还是该让人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汪曾祺,这个“老头儿”未见得高大,但是比较真实。汪朗、汪明、汪朝《老头儿汪曾祺》②①汪曾祺《胡同文化 》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人皆爱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却难。汪老深知个中三昧,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似水似酒之笔点染,不仅骤成妙品, 令人顿起游子之思。
——陆建华《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江苏电视台为爸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我记得那次周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片子的录像带给我们看。汪朝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几遍才算够?看片子的时候,我们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说爸“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他反抗的声音。我回头看,一下子惊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地饱含着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生活的滋味,从鸭蛋品出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精彩段落语句,立足文本研读文章,适当引入相关语段,立体感受作者的做人做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叙事风格。
3.收集有关端午的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
教学思路
说风俗——谈络子——品鸭蛋——悟乡情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说风俗
看图片,感受端午的节日气氛。
(画王字、挂艾草、系百索子、赛龙舟、吃鸭蛋、吃粽子)
高邮的端午有什么习俗?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画王字、放黄烟子、写一笔虎、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3、这些习俗中哪些是作者详写的?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好吃、好玩、好看)
二、感受趣味:谈络子
4、朗读课文4、5两个自然段,说说鸭蛋络子的有趣体现在哪里?
(好吃好看好玩——挑、蠢、秀气、心爱、什么时候一高兴、掏出来吃、好看极了)
5、做文如做人,猜想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入汪朗、汪明、汪朝《老头儿汪曾祺》选段——感受汪老超然自在的人生态度)
三、精读课文:品鸭蛋
6、自由朗读课文2、3自然段,然后划出你认为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的句子,说说汪老是如何表达他对这小小的鸭蛋的钟爱之情的。
(1.淡淡的幽默:“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
2.亲切的方言:“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平淡而有味。
拓展①: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胡同文化》
3.真挚的感情:六处感叹号的运用。
4.盎然的情趣:造型词“吱”。)
四、升华主题:悟乡情
人皆爱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却难。汪老深知个中三昧,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似水似酒之笔点染,不仅骤成妙品, 令人顿起游子之思。
——陆建华
(引入汪朗、汪明、汪朝《老头儿汪曾祺》选段——感受汪老淳朴的性情和对故乡的深情。)
17《端午的鸭蛋》同步精品练习及答案
  一、狠抓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如有错误,请在括号内改正过来
  (1)囊萤映雪(náng)( )(2)车胤(rèn)( ) (3)元稹(zhěn)( )
  (4)红苋菜(jiàn)( ) (5)扎下去(zā)( ) (6)橱柜(chú)( )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①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明其妙的道道。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②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③用酒或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④城皇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3.为句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______(A.轻轻B.淡淡C.少少)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②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______是不行的。(A.大概B.也许C.肯定)
  ③不过高邮的咸鸭蛋,_______(A.也许B.大概C.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5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
  6.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
  ①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
  ②这个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③通过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④会议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7.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硝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又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8.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9.本段都写了哪些风俗?
  10.所介绍的风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11.文中最后一句“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有什么作用?
  12.文章的题自称为“端午的鸭蛋”,选文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二)课外美文阅读
  扁豆
  汪曾祺
  我们那一带的扁豆原来只有北京人所说的“宽扁豆”的那一种,郑板桥写过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指的当是这种扁豆。这副对子写的是尚可温饱的寒士家的景况,有钱的阔人家是不会在庭院里种菜种扁豆的。扁豆有紫花和白花的两种,紫花的较多,白花的少。郑板桥眼中的扁豆花大概是紫的。紫花扁豆结的豆角皮色亦微带紫,白花扁豆则是浅绿色的。吃起来味道都差不多。惟入药用,则必为“白扁豆”,两种扁豆药性可能不同。扁豆初秋即开花,旋即结角,可随时摘食。板桥所说“满架秋风”,给人的感觉是已是深秋了。画扁豆花的画家喜欢画一只纺织娘,这是一个季节的东西。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北京有种红扁豆的,花是大红的,豆角则是深紫红的。这种红扁豆似没人吃,只供观赏。我觉得这种扁豆红得不正常,不如紫花、白花有韵致。
  北京通常所说的扁豆,上海人叫四季豆。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现在有种的了。北京的扁豆有几种,一般的就叫扁豆,有上架的,叫“架斗”。一种叫“棍儿扁豆”,豆角如小圆棍。“棍儿扁豆”字面自相矛盾,既似棍儿,不当叫扁。有一种豆角较宽而甚嫩的,叫“闷儿豆”。我想是“眉斗”的讹读。北京人吃扁豆无非是熟凉拌,炒,或闷。“闷扁豆面”挺不错。扁豆闷熟,加水,面条下在上面,面熟,将扁豆翻到上面来,再稍闷,即得。扁豆不管怎么做,总宜加蒜。
  我在泰山顶上一个招待所里吃过一盘炒棍儿扁豆,非常嫩。平生所吃扁豆,此为第一。能在泰山顶上吃到,尤为难得。
  13.文章引用郑板桥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14.本文从扁豆的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扁豆的?
  15.文中画曲线的语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16.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17.本文是借扁豆抒_________情怀。
  参考答案
  一、狠抓基础
  1.(2)yìn (4)xiàn (5)zhā
  2.①“明”改“名”②“藉”改“籍”③“或”改“和”④“皇”改“隍”
  3.①B ②A ③C
  4.D(应为“技巧”)
  5.高邮作唐白居易元白除却巫山不是云清诗论
  6.①把“不好”去掉。②把“培养”去掉。③把“使”去掉或把“通过看”去掉。④“通过并讨论”改为“讨论并通过”。
  7.示例:色彩缤纷的花园流连忘返
  意境深远的油画惊叹不已
  旋律优美的音乐听之动容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8.不是而是
  9.写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七种风俗。
  10.详写的是最后两种即“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略写的是“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略写是因为“和外地一样”,所以简略地介绍一下;详写是因为“不知别处有不”,因此介绍地稍详细一些。
  11.表示他家属于“多数人家”,家境不算窘迫,因此每逢端午所吃的“十二红”中的这三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下文做好铺垫。
  12.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又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最后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看似没有关系,实则为下文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渲染出了“端午”的气氛。这也体现了作者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二)课外美文阅读
  13.借郑板桥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扁豆的喜爱之情。
  14.从扁豆的形、实、药用、食用、种类等方面来写的。
  15.这句话借用纺织娘来写扁豆的诗情画意。
  16.一方面从扁豆的食用方面,介绍自己曾经难忘的一次吃扁豆的经历;一方面从扁豆的生长环境,来暗示扁豆也有生长在不普通的地域的。
  17.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