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
从教材解读到学生实践的全过程
目录
01 说教材
02 前测结果分析
03 教学目标
04 教学重点、难点
05 教学准备
06 教法和学法
07 教学程序设计
08 板书设计
09 教学反思
01
说教材
1.1 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解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起始课,主要介绍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本概念及常用单位。
教材对面积概念的呈现方式
教材通过先认识物体的表面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最后引入常用的面积单位,帮助学生逐步建立面积概念。
教材对面积单位的引入方法
教材通过比较不同形状的封闭图形,引导学生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自然地引入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2
3
1.2 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位于长度和面积学习之间。
教材单元安排
本课的前置知识为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和长度单位,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
前置知识链接
掌握本课后,学生将进入面积和体积的学习,为小学几何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后续学习展望
02
前测结果分析
2.1 学生对面积的理解
面积概念的初步认识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封闭图形与面积的关系
学生通过封闭图形的观察和比较,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面积单位的选择和应用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学会如何在生活中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2.2 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知误区
部分学生将面积与物体的大小混淆,认为面积越大的物体其长度和宽度也越大。
面积单位的选择和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如用平方厘米测量邮票面积,用平方米测量教室面积等。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表面,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和表象。
03
教学目标
3.1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面积的含义初探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如摸一摸桌面、黑板等物体的表面,体会面积的概念。
从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概念。
建立面积表象的重要性
3.2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常用的面积单位介绍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通过实物操作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体验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比较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表面,让学生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从而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利用教具和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起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1
2
3
3.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
观察生活中的面积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黑板、课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物体表面的面积。
操作实践理解面积单位
提供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拼摆、比较等方式,深入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和用途。
概括总结面积概念
通过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总结面积的概念,加深对面积的理解。
04
教学重点、难点
4.1 重点:理解面积,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面积的含义及形成过程
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实际应用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实例,建立正确的表象。
建立面积概念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出面积的概念,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1
2
3
4.2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比较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表面,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引入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选择边长为“1”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以及它与其他常用面积单位的关系。
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通过寻找身边接近不同面积单位的实际物体,学生可以将抽象的面积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面积单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05
教学准备
5.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
为了形象直观地展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教师需要准备一份包含丰富图片和动画的多媒体课件。
实物教具准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积概念,教师准备了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学具准备
为了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两人一份的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以及各种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
5.2 学具准备
教具介绍
本节课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如米尺、面积单位卡片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
学具准备清单
每位学生需准备一份两人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以及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还有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学具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指导学生运用学具进行比较、拼摆等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06
教法和学法
6.1 活动教学法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体验式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形成正确的表象。
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快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
自学辅导法的应用
6.2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
实物操作感知面积
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实物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面积的含义。
学具引导探究面积单位
利用学具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面积单位的规律和特点。
生活实例应用面积概念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测量书桌、操场的面积等,让学生将面积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1
2
3
6.3 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法的定义
自学辅导法是一种以学生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自学辅导法的应用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辅导法,自主探索面积单位的含义,形成正确的表象。
自学辅导法的优势
自学辅导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07
教学程序设计
7.1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比较长度和面积
通过比较米尺和学生尺,引出长短和大小的概念,为后续学习面积做铺垫。
体验物体表面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表面的不同,理解面积的含义。
封闭图形的面积认识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重叠、割补等方法,归纳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2 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感受和理解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通过实物感知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归纳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的面积认识
通过比较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激发学生对统一面积单位的需求,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面积单位的使用。
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验
7.3 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面积单位的应用实例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测量邮票、课桌和黑板的面积,让学生理解面积单位的具体应用。
估算与测量
通过教室面积的估算和测量活动,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面积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环保意识的培养
通过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1
2
3
7.4 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面积单位的应用实例
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面积,学生了解到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如测量邮票、课桌等。
爱国与环保教育
通过小资料中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08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面积的直观体验活动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
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
学生通过自学和实际操作,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1
2
3
09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对面积的直观感知。
操作实践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通过小组合作、学具使用等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其含义。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面积单位的实际用途,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1
2
3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