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深刻领会本课生字的内涵与外延,掌握其准确的含义和用法。
2. 以流畅、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感情地诠释课文,展现文字的魅力与深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精心的朗读,细致品味课文的内涵,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达到对课文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深入感受郝副营长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与坚定信念。
2. 真诚领悟郝副营长身上所展现的那种为他人着想、毫不保留地付出的崇高品质与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通过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多元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郝副营长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分享个人感悟,以促进情感的共鸣与价值观的升华。
重点
1. 掌握识字与书写技巧,书写流畅美观。
2. 以正确、流利的语调,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文字背后的情感与内涵。
难点:
1. 深入感受郝副营长对未来充满的美好期待与憧憬,他的内心充满着对明天的热切向往。
2. 深刻领悟郝副营长身上所展现的那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的行为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教学创新
1. 教学之初,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把握主题,对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指导学生以“多好啊”或“灯光”为线索,深入挖掘课文的核心意义,并在小组内分享心得。当检查阅读效果时,教师聚焦于关键部分,协助学生感悟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2. 以“多好啊”为主线,深入解读课文。引导学生寻找“多好啊”在文中的出现次数,理解其背后的情境与情感。让学生将相关语句标记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眼中可能看到了什么,心中可能想到了什么,我们又能从中感受到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随后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回响了三次。第一次,它出现在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当“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背后传来一声由衷的赞叹。或许是初到北京,或许是多年后再次来到这片热土,那人对北京的美丽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发出由衷的赞叹。第二次,它在战斗打响前响起,郝副营长借助火柴的微光,阅读着一本破旧的书籍。书中的插图描绘了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多好啊”是他在凝视插图时的自语,也许他在憧憬胜利后的美好生活,也许他在为未来的战斗和下一代默默下决心。第三次,当郝副营长与“我”交谈时,他再次提到“多好啊”,那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在学生们深入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之后,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为了这份“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在战斗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从相关语句中,我们能体会到他的哪些牺牲精神?
3. 在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而在讨论结束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表达能力。
4. 对于文中的生词,大多数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其意思,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于个别难以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词义,丰富词汇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精心制作,图文并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生字卡片,用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新词,巩固语言基础。
学生准备:
作者资料,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成就及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革命者的故事,收集并阅读相关革命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人入胜的开场
1. 老师展示了各种灯光璀璨的图片,询问同学们:“大家眼前展现的是何等景象?如果你们要用一句话来描绘自己的感受,会怎么说呢?”(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让他们深入体会如今的美好生活)
2. 老师继续引导:“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陶醉于这缤纷绚烂的夜景时,是否曾思考过这幸福生活源自何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王愿坚的‘灯光’这篇课文,去领略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英勇献身的感人瞬间。我坚信,读完这篇文章后,大家对‘灯光’的理解将会有所升华。”
3. 老师板书课题:“灯光”。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课题,期待接下来的探索。
二、初步探索课文,明晰文章脉络
1. 探寻作者背景。
王愿坚,一位蜚声文坛的杰出作家。自1945年投身八路军起,他便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担任随军记者,记录下了无数英勇事迹。他的文学作品,如《党费》、《粮食的故事》和《七根火柴》等,均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笔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除此之外,王愿坚还涉足电影领域,担任了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的编剧,展现了他在文学与影视两大领域的卓越才华。
2. 请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确保每个字音都准确无误,每个句子都流畅通顺。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1) 了解这些词语的精确含义:
漫步:意味着随意、休闲地行走,没有明确的目的地。
围歼战:是一种战术,通过包围敌人来消灭他们。
胸墙:在战壕边缘用土堆筑起的矮墙,旨在保护射手并提供遮蔽,以减少敌方火力造成的损失。
憧憬:表示对某事物或未来的深深向往。
黑魆魆:形容环境或景色非常黑暗。
千钧一发:比喻形势万分危急,形容情况十分危险。在古代,一钧等于15公斤,所以“千钧”意味着极大的重量。
华灯:指的是装饰精美、光彩夺目的灯具。
(2) 概括课文的核心内容:
作者在天安门广场被灯光所吸引,听到人们对它的赞叹。这使他回忆起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
3. 请浏览课文,对课文进行层次划分,并简要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1段):开启回忆之门
第二层(第2段至第11段):回顾过去,重温郝副营长的英勇事迹
第三层(第12段):重回现实,留下深深的感慨与回忆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 引导学习内容
(1) 老师问学生:“在课文中,每个人在赞美自己看到的灯光时,他们是如何表达的呢?”学生们补充说:“多好啊!”
(板书:多好啊!)
(2) 老师提出了学习要求:“请迅速默读课文,找出‘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并用笔标记出来。然后思考这是谁在什么情境下说的,并分享你的感受。”
2. 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分享和交流。
3. 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1) 第一处: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再次漫步在广场上,突然背后传来了一声赞叹:“多好啊!”这是现实情境中的描述。
第二处:“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这是在回忆中的描述。
第三处:“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这也是在回忆中的描述。
(2) 从这三次“多好啊”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郝副营长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4. 深入思考。
(1) 提出问题:郝副营长对未来满怀憧憬,尤其对灯光抱有深厚的期待。结合课文内容,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课文要以“灯光”作为标题?
(2) 交流:文章巧妙地以“灯光”为线索展开叙述。从开头广场上璀璨的千万盏灯,带给人们光明与温暖;到郝副营长凝视图片中的灯光,深入思考,意识到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为人民带来和平,为孩子们铺就幸福生活的道路;再到郝副营长与“我”的对话,流露出对灯光的深切向往;他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最后,在天安门广场璀璨的华灯下,“我”再次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与开头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3) 教师小结:“灯光”不仅代表着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更是郝副营长深思时对未来充满向往的象征。课文以“灯光”为主线,鲜明地突出了主题,进一步赞扬了他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英勇牺牲的崇高精神。
四、细品写法,拓宽思维
1. 教师引导:请大家细细品读首尾两个自然段,探索它们在写作手法上的独特之处。同学们会发现,它们在表达上形成了美妙的呼应,这样的手法我们称之为“前后照应”。
2.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前后照应的写法,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在王愿坚先生心中留下的难以忘怀的印象。这闪烁的灯光,正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幸福、安宁生活的基石。
3. 教师启发:站在这灯火辉煌的时代,我们不禁会回想起那些像郝副营长一样的革命先烈。同学们,你们还能想起哪些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的先烈们呢?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心中的英雄)
4. 小试牛刀:
教师鼓励: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铺就了电灯下的学习之路,在这样一个充满光明的时刻,你们内心涌动的情感一定非常丰富。现在,就以“灯光”为话题,将你内心的感慨转化为文字。这可以是一首抒发情感的小诗,也可以是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
(学生自由创作,随后在全班分享他们的作品)
五、回顾板书,整合全文情感
老师:时光荏苒,我们再次聚焦“灯光”这个话题,每次提及“多好啊”,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尽的感慨。此刻,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对灯光都承载着别样的认识和体会。让我们将这些深深的感动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勤奋学习,用出色的成绩回馈那些英勇的革命先烈,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我们一起奋发向前,相互鼓励,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板书设计
灯光
引出回忆
回忆往事
照服应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