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03 07:0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脚步已经跨过了“高山和海”,我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
知球知面想知心
知球知面想知心
前苏联科拉钻井(Kola Superdeep Borehole),深达12262米
那我们究竟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
知球知面想知心
地震波
01
地震和地震波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 源
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从震中到震源垂直距离。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位置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
地震构造示意图
02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在莫霍面, 纵波和横波速度急增。
在古登堡面,纵波速度骤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 千米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 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 千米;
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 千米。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17
39 ~41
70
5~10
地壳
地壳上层相对密度较小,
称为:
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硅铝层
其下的地壳铝含量减少,镁和铁比重增大,相对密度较大,
称为:
硅镁层
陆壳组成:
硅铝层+硅镁层
洋壳组成:
硅镁层
是连续的
硅镁层
地幔
相态: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在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
地壳
岩石圈
=
+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固态
物质组成:
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
由上而下,铁、镁含量增加
岩浆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
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相态:
外核:
物质组成:
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
外核相对“流动”导致:
地球磁场产生
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
固态
做一做
圈层名称 界面 地震波传播特点 圈层特点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面
古登堡面
传播速度比较稳定
陆壳较厚,洋壳较薄
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纵波速度骤减,
横波突然消失
具有固态性质,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03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在2000~3000 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 千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接触带,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生物圈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