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孔雀东南飞
假如命运可以改写
1.反复诵读文本,找到刘兰芝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从封建礼教,人物性格等方面多角度分析刘兰芝悲惨命运的原因。
学习目标
任务1 兰芝的命运轨迹是怎样的?
既然同学们要去帮助兰芝,首先要熟悉人物及其生活的环境,请大家根据文本,为兰芝制作一份较为详细的人物档案,梳理她的人生经历。
学习任务
人物档案 姓名 刘兰芝 朝代 东汉末年
性别 女 婚姻状况 已婚(婚龄2~3年)
籍贯 庐江郡 特长 纺织、女工、音乐等
年龄 约20岁 外貌 容貌美丽、体态轻盈
家庭条件 较为富裕 结局 投湖殉情
社会关系 夫家:婆婆(焦母)、丈夫(焦仲卿)、小姑子 娘家:母亲(刘母)、兄长(刘兄) 新夫家:新丈人(太守之子) 成果展示
未嫁: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出嫁:十七为君妇、箱帘六七十、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婚后:贱妾留空房、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妾不堪驱使
被休:君家妇难为、徒留无所施、吾意久怀忿、遣去慎莫留
遣返:感君区区怀、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订婚: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重逢: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同是被逼迫、生人作死别
永别: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补充人物经历
任务2 命运之路,究竟何去何从?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同学们不忍心看到兰芝惨死,想穿越到《孔雀东南飞》文中,改写她的命运轨迹。请大家思考:兰芝的人生还有哪些路可以走?
学习任务
成果展示
1、我会穿越到文章第二段,就是兰芝对焦仲卿表示“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时,我会劝她不要说这一段话,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样她的家庭、婚姻都不会破裂,也不至于落得被休的尴尬境地。
出路1:隐忍
成果展示
2、会在焦仲卿送兰芝回娘家的途中,打感情牌,做通焦仲卿的思想工作,让他早日来接兰芝回家。这样,休妻风波平息了,兰芝的颜面也挽回了,两人又能在一起,多好!
出路2:复婚
成果展示
3、我会建议兰芝被休后,在娘家休息一段时间。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就再嫁,如果没有,就清清静静地独居过一生。
出路3:独居
成果展示
4、我支持兰芝再嫁,太守家对这桩婚事非常重视,准备了丰厚的聘礼,派了郡臣来说媒,选择良辰吉日迎娶兰芝。这样的排场正好能打击焦母的嚣张气焰。
出路4:再嫁
成果展示
5、兰芝再嫁之前,曾经和焦仲卿在夜晚短暂相见。我劝他们不如趁机一起远走高飞,远离焦家和刘家,这样就没有人反对他们了。
出路5:私奔
任务3 条条大路,哪条才能走通?
同学们已为兰芝支招,给出了5条出路,这些人生之路能否走得通呢?可以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去分析。
学习任务
成果展示
1、出路1是走不通的。我觉得提出这个建议的同学,可能没有读懂兰芝的性格。兰芝虽然温柔贤惠,待人礼貌,但她绝不是忍气吞声、任人欺凌之人,她的性格外柔内刚。首先,纵然焦母说“吾意久怀忿”,但最早提出离开焦家的是兰芝自己。她反思自己“行无偏斜”“实无罪过”,自请离家,结束“心中常苦悲”的婚姻生活。
成果展示
1、其次,在离开焦家的清晨,兰芝以精致的妆容、光彩照人的状态与焦母告别,毫无弃妇悲戚之态,这也是一种无言的反抗。再婚的当晚,兰芝“举身赴清池”,更展示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姿态。这种有骨气的女子,决不会用未来几十年的委曲求全和卑微隐忍换取他人的怜悯,来维持一个生活幸福的假象。
成果展示
2、我认为焦仲卿的懦弱注定了出路2是一条死胡同。在兰芝被休前,焦仲卿就和母亲有过一次交锋,结果全面溃败。从“长跪”“伏惟”“默无声”“再拜”“哽咽”等动作,我们可以看到他唯唯诺诺、胆小懦弱的性格。此外,文中交代,焦仲卿长期待在官府,鲜少回家,和妻子“相见常日稀”;甚至在兰芝被休当日,焦仲卿都没有把她送回娘家,只说了一句“吾今且赴府”,就在大路口分别。
成果展示
2、我认为他并不是太忙了,而是没有担当。他明知婆媳有矛盾,却害怕面对,怕伤害其中一方;他可以送妻子回娘家,但可能是觉得面对岳母一家十分愧疚、尴尬,所以选择避而不见。可见,每当面临困境,焦仲卿只会选择“躲”。“誓天不相负”的苍白许诺,也只是一针无关痛痒的安慰剂。被愚孝绑架的“妈宝男”焦仲卿和兰芝绝不可能有未来了。
成果展示
3、回娘家清净独居的出路3,是无法走通的。若娘家只有刘母一人,母女相依为命,此事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性。面对爱女被休,刘母尽管悲不自胜,但还是理解和尊重女儿的选择,拒绝了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但是,刘家和焦家的家庭格局不同,“性行暴如雷”的刘兄是一家之主,对于妹妹不肯再嫁、为前夫守节的行为十分厌恶,迫切地想把妹妹再嫁出去。因此,娘家再也不是兰芝的温馨港湾了。
成果展示
4、出路4再嫁也走不通。忠贞的兰芝对焦仲卿还念念不忘,没法接受再嫁的现实;她的骨气,也让她不能接受自己像物品一样被卖来卖去。
成果展示
5、出路5私奔是绝不可能的。首先,焦仲卿得知兰芝再嫁后来找兰芝,不是来互诉衷肠的,而是来兴师问罪的。“贺卿得高迁”“卿当日胜贵”等话语无疑都是尖酸刻薄的讽刺。兰芝悲愤地回答:“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可见这次见面并不愉快。其次,本诗的背景是东汉末年,与《氓》所处的春秋时代背景不同,此时封建礼教的影响力很大,而私奔是一种违背礼教的行为。兰芝“十六知礼仪”,焦仲卿“仕宦于台阁”,两人的身份和教养也不允许他们做出逾矩之事。
诗句 形象特点 小结
十三能......夜夜不得息
勤劳能干 任劳任怨
鸡鸣外欲曙......世无双
自尊 刚强 貌美
拜别婆母
不卑不亢
话别小姑
友爱、善良
誓别仲卿
忠贞不屈
两次抗婚
不慕权贵 清醒反抗
是一个聪明善良、勤劳能干、重情忠贞、知书达理、敢于反抗封建家长制的妇女形象。
根据前面的分析概括刘兰芝人物形象
通过讨论,大家会发现:以上5条道路都难以走通,兰芝的命运也无法改变。因此,以死明志成了兰芝最无奈的选择,也是最决绝的反抗!本诗无疑是把矛头指向了黑暗压抑的封建社会,对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表现出了被压迫、被摧残的青年男女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不屈的斗志。
小结
那时候的男女婚姻大权掌握在父母手中。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先得忠于父母,忠于宗法制度,妇女必须遵从“三从”(在家从父、嫁后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遵循“七去三不去”原则的。
“七去”是休妻的七个具体条件, “三不去”是对“七去”的限制。“三不去”是指有所取无所归、与夫守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背景补充
是以焦母和刘兄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卫道士对刘兰芝进行了厌恶、抛弃。刘母从开始的帮助,到最后一步步变成帮凶。那么深爱着刘兰芝的焦仲卿又在干什么了,他的性格走向和态度才是决定了刘兰芝最后的命运,所以我们不应该关注一下焦仲卿的任务形象吗?
思考:
诗句 形象特点 小结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吾今且报府 吾今且赴府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忠于爱情
懦弱顺从
谨于职守
孝顺善良
优柔寡断
叛逆精神
对爱情的忠贞战胜了对母亲的孝顺、屈从,是一个忠厚善良,忠于爱情,由顺从到抗争(消极抗争)的叛逆形象。
解读焦仲卿人物形象
任务4 悲剧作结,还要浪漫色彩吗?
在刘、焦二人双双殉情后,本诗安排了“夫妻合葬”“枝叶交通”“鸳鸯双飞”等情节。同学们认为这一部分需要保留还是删去?请写出300字左右的理由来阐述你的观点。
学习任务
成果展示
1、我认为要删去,这样《孔雀东南飞》就是一个完整、纯粹的悲剧了。在西方美学思想中,悲剧有着崇高地位。不管是古希腊悲剧(如《俄狄浦斯王》《美狄亚》),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悲剧(如莎翁的四大悲剧),都塑造了在与宿命、与现实、与自我的争斗中或失败或毁灭的英雄形象。悲剧虽然令人痛心,却能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让人获得精神洗礼。在我们的思维惯性中,总有着“大团圆”式的情结。
成果展示
1、但是,以本诗为例,原本以“殉情”作结,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就已经达到了高潮,可刚刚唤醒人们的反抗意识,立马就加入浪漫式结尾,兰芝和焦仲卿反抗的力度明显被冲淡,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唤起人们对命运、对社会、对自己的反思。当作品把现实的悲惨与幻想的公平融合在一起,让观众终于带着含泪的笑,满足地从“死后团圆”的剧情中走出来,然后又迈入依旧黑暗的社会现实,那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在何处?作品强行“圆满”的写法,无疑是用虚幻的精神胜利法去编织一个温情的谎言,实在是一种“自欺”。
成果展示
2、我认为需要保留。王国维曾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浪漫化的结局不仅符合中国人喜欢圆满而不喜欢残缺的心理,也符合“善恶有报”的朴素的故事伦理和情感判断。
成果展示
2、兰芝是如此美好的姑娘,作者和读者都不忍心她就此死去,因此作者就加上了这样一个“彩蛋”——浪漫式的结局。这与“梁祝化蝶”“窦娥三愿”等情节类似,它寄托了作者对兰芝的同情、赞赏,更是对读者审美情感的补偿。但怜悯善人绝不意味着忘记恶人,浪漫式结局不会影响故事伦理和情感判断,读者也不会忘记封建礼教才是真正的刽子手。就像不会因为窦娥最终被平反昭雪,读者就忘记了那个时代给予她的苦痛。因此,为苦涩的悲剧加点糖,也是无可厚非的。
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总结
生命何其珍贵,没有爱情,生活也可以很美好。
结婚时要认识到不仅是和自己爱的人生活,还要考虑能否与他的家人和睦共处。
没有一个健全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爱情的长久和婚姻的幸福,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可能避免。
拓展延伸
有位同学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作为被休回家的女子,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为何二婚还能嫁到家世如此好的人家?”你能多角度帮他解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