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飞向蓝天的恐龙
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恐龙的演化过程,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呢?
亲爱的同学们,凶猛且笨重的恐龙与轻灵、敏捷的鸟儿,它们在外形和生活习性上似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让人难以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然而,科学家们在对大量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后,究竟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呢?
品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下表。
《飞向蓝天的恐龙》研究调查表
恐龙与鸟类相似之处 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根据发现提出的假说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科学家找到的证据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
科学家得出的结论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得出结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请同学们自行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一共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第一种恐龙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出现时间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这段话的结构:总分
这段话介绍了“庞大家族”中的哪几种恐龙?
两足奔跑
四足行走
对比手法
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只有几千克
形态、行走
身型、体重
性情、食性
凶猛异常,食肉动物
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对比手法
猎食性恐龙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一些种类学会飞行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一种在奔跑中学会飞翔
不过,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小结:
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
大约在两亿四千万年前,恐龙首次出现在地球上。经过数千万年的繁衍,它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体型逐渐缩小,并越来越接近鸟类的形态。这些恐龙中的某些种类开始适应树栖生活,它们在树木间跳跃、降落,逐渐发展出了滑翔能力,并最终实现了主动飞行。不过,也有人认为,一些地面生活的、身上长有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逐渐学会了飞翔的技巧。
用词精准是这篇课文的一大亮点。课文中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值得我们仔细品读。现在,请大家找出来并认真阅读,然后分享一下你们在阅读这些句子时的体会和感受。
感受:“一些”这个词在这里指的是恐龙族群中的某一特定分支,而非全部恐龙种类。它强调了恐龙在演化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方向和路径,只有部分恐龙逐渐演变成了鸟类。而“逐渐”则用来描述这一演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的突变。它强调了恐龙在演化成鸟类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跨度和多次的微小变化积累,最终实现了形态和生活习性的转变。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思考:在这段话中,哪些词语的运用让你觉得作者的表达非常精确和细致?
在这段话中,“大量”、“不仅……而且”、“很可能”以及“小型恐龙的后裔”这些词语的运用让我觉得作者的表达非常精确和细致。
“大量”这个词展示了科学家们所依据的丰富证据,即他们是在对众多恐龙和鸟类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后才得出这一结论的,这增强了结论的可靠性。
“不仅……而且”这个结构则清晰地表达了科学家们对鸟类和恐龙关系的深入理解,即他们不仅认为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还进一步推测鸟类可能是恐龙的后代,这显示了作者表达的层次性和深入性。
“很可能”这个词的使用则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结论的谨慎态度,他们并没有断言鸟类就是恐龙的后裔,而是用了“很可能”这个词,表达了一种较高的可能性,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句子对比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①“漫长”和“最终”这两个词强调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是一个历经岁月沉淀的漫长转变,而非一蹴而就的突变。它们凸显了这种演化的渐进性和持久性。
②“一支”这个表述精准地指出了是恐龙族群中的某一分支演变成了鸟类,而非所有恐龙都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这显示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③“漫长”、“最终”和“一支”这些词语在句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使表达更为精确和细致。如果我们去掉这些词,句子的意思就会变得模糊,无法准确传达恐龙演化成鸟类的复杂过程和特定情况。
亲爱的同学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恐龙这个曾经称霸地球的生物族群已经消失,但突然之间,我们发现世界上竟然还存活着最后一只小恐龙。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全球,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人们纷纷前来参观这只珍贵的生物。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独特的生命,你觉得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去对待它呢?
点拨:我们应当为这最后一只恐龙营造一个适宜其生活的自然环境,让它在广袤的森林中尽情畅游,感受自由的喜悦。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努力助其繁衍后代,以期让恐龙这一古老物种得以延续,让它们的传奇故事继续流传于世。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对于恐龙这个神秘的生物还有哪些想要深入了解的问题呢?
总结:恐龙身上依旧隐藏着诸多未解之谜,对于恐龙充满好奇心的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如《恐龙百科》这样的专业书籍,或者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以进一步丰富自己对恐龙的认识和了解。
恐龙,这些曾经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生物,留下了许多令人着迷的故事。它们的故事从诞生之初的三叠纪开始,那时恐龙的雏形开始出现,由柔软无骨的生物逐渐演变成具有体内骨架的爬行类动物。在随后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恐龙迎来了它们的鼎盛时期,成为了地球上最强大的生物之一。
然而,恐龙的生活并非总是风平浪静。它们不仅需要面对自然界的种种挑战,如气候变化、食物短缺等,还要应对与其他恐龙的竞争。有些恐龙为了生存,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生存策略,比如一些恐龙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像鸟类,它们中的一些种类甚至转移到树上生存,逐渐具备了滑翔和飞行的能力。
但是,恐龙的命运最终走向了悲剧。在一次巨大的灾难中,恐龙这个庞大的族群突然灭绝,留下了无数的谜团和未解之谜。科学家们通过化石研究,提出了各种假说,试图揭示恐龙灭绝的真相。无论是小行星撞击还是地球磁极移动,这些假说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灭绝场景。
恐龙的故事不仅仅是对它们生活历史的描述,更是对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的探索。通过了解恐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过去,以及生命的多样性和脆弱性。同时,恐龙的故事也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我们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
2.收集关于恐龙的有趣的知识和同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