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导入
上节课通过对《无言之美》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多关注其空白的地方,才能进一步理解其深层的意境或情感。那么问题来了,假使我理解不出来怎么办呢?这时,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的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给出了方法叫做驱遣我们的想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学习如何“驱遣我们的想象”来“鉴赏文艺”的方法。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主要观点,明晰主要论证方法,理清基本论证思路。(重点)
2.领会本文驱遣想象鉴赏文艺的方法,并尝试运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难点)
3.在鉴赏实践中,体验阅读之乐、审美之趣。
01
预习检测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年) 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并作下文章。
背景资料
nǐ
桥堍
驱遣
怅然
契合
忧惧
苟安
拘泥
旷远
无可比拟
tù
qì
qiǎn
chàng
yōu
gǒu
jū nì
kuàng
歌谣
海啸
yáo
xiào
读一读
落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泥
泥土
拘泥
nì
luò
là
lào
ní
识多音
桥堍
契合
刻板
驱遣
怅然
忧惧
苟安
受用
拘泥
桥两头地的地方。
投合,意气相投。
比喻处事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
驱逐;赶走。
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
忧愁恐惧。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受益
固执,不知变通。
词语解释
【不声不响】
不说话,不出声。形容不发出声响。
【得意扬扬】
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成语积累
02
理清思路
1.议论文讲究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能提取或概括出来吗?
明确:最后一节作者讲了三句话,最后一句点出话题,把前面句子的内容融入进去,便形成本文的论点——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2.默读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理清论证思路。
明确:知识铺垫(1—4段):文艺限于文字的产生,后来二者合一;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主体论述(5—13段):先阐述文字、作者、读者三者间的关联;再举例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总结观点(14段):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目的。
03
突破重点
1.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花不少篇幅论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以及作者、读者、文字之间的关联?
明确:开篇论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是对文艺本质的说明——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这一知识铺垫,既为读者,也为作者。于读者而言,在阅读文艺论文前,有必要先了解一点关于文艺的知识;于作者而言,也为后文谈鉴赏文艺的方法做了必要的概念准备。
(1)文艺与文字的关系
文艺作品的本质,是文字的集合体,但又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而是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形成某种“有意味的形式”。
(2)文章是如何巧妙地论述作者、读者、文字之间的关联的?
明确:作者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来阐述三者间的关系:文字好比是连接作者与读者之间关系的“桥梁”,而作者、读者就分列在这座“桥梁”两端的“桥堍”处,作者与读者凭借着文字这座“桥梁”得以会面。
2.阅读第8—13段,说说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如何驱遣我们的想象去鉴赏文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想象中睁开眼来
举例论证
白蒙蒙的海面上……让暴风雨来得更厉害些吧!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
举例论证
小结:作者取例典型,用了一古一今、一中一外、一诗一文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驱遣想象”在我们鉴赏文艺中的路径与价值——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或睁开想象的眼睛“见”其“图画”(外在审美),或挥动想象的翅膀“感”其“意境”(内在审美),继而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浅层收获)“得到人生的受用”(深度收获)。
04
鉴赏实践
1.这篇文艺论文,叶圣陶先生给我们做了驱遣想象欣赏作品的鉴赏示范,你能从读过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中,举一个例子来驱遣想象鉴赏文艺吗?
以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鉴赏:
这首诗虽然没有出现太多情理交融的可视意象,但联系诗人的跌宕身世,在言简意赅、语短情长的铿锵声韵中,一个登台怅望、感怀人生的文人形象已经被我们的想象“复活”于眼前。陈子昂在幽州台这个与自己的人生境遇具有强烈反差的独特空间,想起自己生不逢时的失意处境,只能徒叹天地悠悠、人生苦短,孤独悲怆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于是,一个怀才不遇、孤高悲壮的诗人形象,便在这短短的22字中获得永生。
小结:驱遣想象去还原画面、体会意境以接近或抵达或丰富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一次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而这创造自然少不了文学的想象对文字的解密与重构。
2.如何开拓新的想象的路径?除了课文列举的两个例证用到的“想象图画”与“体会意境”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补充:如情境还原法(时空穿越、角色置换,方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继而浮想联翩、感慨万端)。
比如,欣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可用到这种鉴赏方法。但情境还原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作者经历 、创作背景等
了然于胸)、情感体验(要对语言中的情感有敏锐的感知力)为基础。其他想象的路径可以在课后阅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本文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时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进而获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方法,以深厚的学养和鉴赏示范,引领我们把握正确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想象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不会发达。如果我们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积极的想象,即使最完美的作品,对我们来说也没有意义。
课堂小结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作者
(写文字)
读者
(读文字)
所感所想
读者欣赏文艺作品:
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的想象
驱遣我们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