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赤壁市2015年秋季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调研考查试卷:第一章物态变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赤壁市2015年秋季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调研考查试卷:第一章物态变化(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0-08 19:1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年秋季八年级物理单元调研考查试卷
物态及其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2.中国最北的气象站--黑龙江省漠河气象站记载,最低气温记录-52.3℃.对于这样的气温,你认为应该选用以下哪种温度计来测量:
A.水银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煤油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或酒精温度计
3.如图1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A B C D
4.图2四幅图中,所涉及到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A.甲图中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后又冷却变成岩石是凝华现象
B.乙图中的白霜是液化现象
C.丙图中的固体空气清新剂放置一段时间后变小了是升华现象
D.丁图中的水结成冰是水的熔化现象
5.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熔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汽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凝固
6.加油站贴有“禁止吸烟”、“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警示语。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7.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 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图3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
A.熔化 B.液化 C.汽化 D.凝华
8.中华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倒水泡茶时, 可看到“白气”———是由于水汽化形成的
B. 打开茶叶盒, 闻到茶叶的香味———是茶叶的升华现象
C. 茶水太烫, 吹一吹凉得快———是由于吹气加快了茶水的蒸发
D. 茶杯盖上看到小水滴———是水蒸汽凝华形成的
9.下列符号分别代表大雨、冰雹、霜冻和雾等四种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A.大雨 B.冰雹 C.霜冻 D.雾
10.地面的水____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____成小水滴或____为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这就形成了____。”对于引号中这段文字空缺的内容,下列填充正确的是:
A.汽化 液化 凝固 云 B.蒸发 液化 凝华 雨
C.蒸发 液化 凝华 云 D.蒸发 凝华 液化 雨
二、填空与问答题(每空2分,共50分)
11.如图4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_______
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_________;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个______________。
12.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
      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      热。
13.将蜡块磨碎放入试管中加热,蜡吸热后逐 ( http: / / www.21cnjy.com )渐变软、变稀,直至完全变成液态。在此过程中,它的温度不断升高,由此可知蜡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停止加热后,液态蜡的温度逐渐降低,同时________热(选填“吸”或“放”)。
14.把一些冰块放在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需要 热量。杯外壁出现一层水珠,这是 现象。
15.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填物恣变化的名称)现象。
16.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冒“白气”,这是_______现象;寒冷的冬天,我们戴的口罩上出现了冰霜,这是_________现象。
17.在旱情严峻的时期,为了缓解旱情,可以采取人工降雨的方法,即让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中撒一些干冰,当干冰进入云层时,很快___________为气体,从周围空气中___________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使空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成一些小冰粒,这些冰粒逐渐变大下降。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____成雨落到地面上。(填写合适的物态变化名称和需要具备的条件)
18.“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5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填“会”或“不会”)沸腾。
19.炸油条、炸土豆用菜油 ( http: / / www.21cnjy.com );煮玉米棒子、煮鸡蛋用水。这样可以对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 (选填“热量”或“温度”),这是因为油和水的 不同。
20.有一支温度计,它上面所标的0~100℃之间有100个刻度线,用它测量温度时,多次发觉它和用别的温度计测量的读数不同。 于是,小张同学决定检验一下。结果发现:当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4℃;当插在实际为l00℃的沸水中时,示数96℃。那么,这支温度计的实际分度值是___________;如果用这支温度计测得教室里的温度为22.4℃(此读数有估计值),则教室里的 实际温度为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6分+5分+9分,共20分)
21.小李用如图6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记录数值如下表。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t/℃ -6 -4 -2 0 0 0 1 2 3 4
(1)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的坐标纸上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像知冰属于___________ (选“晶体” 或“非晶体”)。
(2)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温度是___________ ℃。
(3)观察冰和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发现冰的温度变化比水___________,所以冰的吸热本领比水 ___________。(填大或小)
22.用如图7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图7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     (填序号)。
A.水蒸汽     B.小水珠
(4)图8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分钟,萘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温度         (填上升或保持不变)。
23.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温升到 80℃时,小文开始计时,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然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9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由图可知,把水从80℃加热到开始沸腾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需时间为 min,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2)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小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测出水的沸点是   ℃,比物理课本上给出的水的沸点低些,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3)小文还发现自己实验中的水比同时开始实验的邻组同学的水先沸腾,分析水提前沸腾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
(4)端午节煮粽子时,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烧开后小李认为要继续旺火加热,能先将粽子煮熟;小明则认为要改用小火加热,两种方法能同时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 。请写出理由: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A B B C C C
二、填空与问答题(每空2分,共50分)
11.热胀冷缩 乙 缩口
12.凝华 吸收
13.非晶体 放
14.熔化 吸收 液化
15.凝华 放出 凝固
16.液化 凝华
17.升华 吸收 凝华 熔化
18.液化 不会
19.温度 沸点
20.25/23 (1.09) 20
三、实验探究题(6分+5分+9分,共20分)
21.(1)图略 晶体 (2)4 (3)大 小
22.(1)慢 (2)秒表 (3)B (4)15 保持不变
23.(1)4 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99 气压低于标准气压
(3)水比邻组的少 加盖(可以得分)
(4)小明 能同时煮熟,但小明的节省燃料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10
0
图6
10
5
图5
温度/℃
时间/min
温度/℃
图7           图8  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