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鼓励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牵萦
……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源泉?
——徐志摩
再别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教学目标
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
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3.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诗人介绍】
【写作背景】 康桥情结
1921年春—1922年8月,在康桥留学的两年,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22年,诗人第一次离开剑桥,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6年,诗人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诗人第三次来到英国,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寻他的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又要和“她”告别了,那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成立于1923年,它受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 年代中后期。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文化常识】 新月派
【诗歌“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听
读
后
再
齐
读
学生齐读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赏析音乐美:1.感知韵母
2.划分节奏:读中揣度诗人的情感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情感特征:依依惜别 、 “哀而不伤”的离愁别绪。
轻轻的
油油的 悄悄的
一.赏析音乐美
巧用叠词
首尾呼应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诗节匀称
建筑美
诗句整齐
全诗七节
每节四句
两两错落
每句六到八字
整齐而有变化
总体来说字数接近,单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参差中见整齐, 给人以美感。
二.赏析建筑美
这首诗的节数和行数有什么特点?
三.赏析绘画美
诗歌共7节,仿佛7幅图画。
七个小组依次讨论分析7幅图画中的其中一幅,并且写出喜欢的理由,组内齐读,用5个字为这幅画拟一个名字。希望能够写出画意。
3.青荇招摇图
6.夏虫沉默图
7.惜别云彩图
1.挥别云彩图
5.撑篙寻梦图
4.榆阴清潭图
2.金柳倒影图
第一节:(一组)
挥别云彩图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运用反复手法,实写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意境,奠定了舒缓的感情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②“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古人折柳送别,以示对远行人的挽留,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不舍之情。
金柳倒影图
第二节:(二组)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青荇拟人化,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表达自己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甘心”两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眷恋。
第三节:(三组)
青荇招摇图
第四节:(四组)
榆阴清潭图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昔日梦想已成过往,但未消失,沉淀在此,像彩虹般美丽,具有一种灿烂、明媚的美感。
第五节:(五组)
撑篙寻梦图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星辉”比作可以装载的物体,化无形为有形,象征着过去美好的生活,“满载”沉甸甸的回忆,营造了璀璨美好而
又富有寓意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之情。
第六节:(六组)
夏虫沉默图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①诗人从梦中回到现实,想到就要离别康桥而去,不禁忧从中来终不能放歌。
②悄悄无声,笙箫有声,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渲染了无边的寂静氛围。
③将“夏虫”拟人化,就连喧闹的夏虫好像也体会到诗人的离别之情,也愿保持沉默,表达了诗人的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
第七节:(七组)
思考:阅读第七节,这一节和第一节是否重复,在诗中有何作用?
惜别云彩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内容上: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层层递进。
②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③“悄悄的”表达了诗人不愿惊动康桥、不舍离去的情感。
色彩绚丽
富于动感
比喻形象
金柳
青荇
清潭
星辉
招手 荡漾
招摇
揉碎
新娘 彩虹
绘画美
结构脉络
拓展研读,感受诗人的情感美。
“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一句中“寻梦 ”标一问号有何意蕴
明确:问号启发思考:诗人的“康桥之梦”到底是什么?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在与他的“康桥之梦”惜别,那梦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理想,有他的爱情,有他的自由,有他的诗情。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梦想陨落,这才是徐志摩“潇洒外壳下深邃的忧伤”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中的叹号有何意蕴
明确: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小结:《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曲悠扬的小夜曲,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桥的秀美,景的迷人,诗人的眷恋,都成了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灵动的音符,开启了我们对诗意的认知,也引领着我们度入辉煌的诗歌殿堂!
堂测:
说说“轻轻的”和“悄悄的”有什么区别?
【明确】“轻轻”有用力小、不想去打扰、不能被破坏等意思,“悄悄”,有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不让人知道等意思。
如:①我悄悄地走进妈妈房间,给她送上一份生日惊喜。(不想被发现)②妈妈在房间休息,我轻轻关上房门。(不能去打扰)
本诗从“轻轻”到“悄悄”,它是一种转变,从动作到心理。从最开始的“轻轻”到结尾的“悄悄”,说明诗人尽管不想离开,但毕竟还是要离开,想想也就释然了。从不敢打扰康桥的宁静,到不想打扰康桥的宁静。
堂测:请你用两句古诗来宽慰“不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李白《赠汪伦》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高适《别董大》(其一)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唐]王昌龄《送魏二》
堂测:请你用一句古诗来宽慰“不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
7.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9.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10.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1.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12.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3.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1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