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练习
一、单选题
1.《全球通史》中提到,1954年,美国引爆的那颗氢弹比投在广岛上的原子弹的威力还要大750倍。接下来,苏联也宣布自己掌握了氢弹的秘密。除去最狂热的冷战斗士,所有人都感觉到战争不再是国家政策的一个可行性工具。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核武器的威力利于减少战争威胁
B.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C.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D.冷战双方势均力敌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
2.如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A.罗斯福新政 B.马歇尔计划
C.“铁幕”演说 D.亚太经合组织织
3.1970年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报告中提出的“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其内容不仅涉及美国和其盟国的关系,也涉及美国对苏联和中国的基本方针。“新和平战略”提出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要承担大国责任 B.苏联整体实力增强
C.美国的实力相对下降 D.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4.1961 年 9 月,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周恩来总理致电祝贺:“愿会议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反对新老殖 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这表明
A.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之一 B.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C.不结盟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D.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国家有共同的诉求
5.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指出“苏联不会直接向发达的西方世界扩张,而是要向不属于西方世界的国家和战前的广大殖民地地区,即介于西方世界和苏联之间的广大的中间地带进行扩张。因此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作者的这段言论意在( )
A.为“遏制理论”造势 B.推进马歇尔计划实施
C.引发古巴导弹危机 D.促成北约组织的建立
6.有论者指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东亚秩序,在建立之初具有鲜明的“陆海分离”特征——东亚大陆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上尖锐对立、彼此割裂、互不隶属。该秩序
A.体现了冷战格局对东亚的影响 B.反映出美国开始染指亚太地区
C.显示出亚太地区联合反殖反霸 D.使东亚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7.下列外交活动,突出反映了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联系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B.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
C.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D.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8.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评价美国某项举措的动机时说,它是“我们作为人类的职责", 但从来没有认为它“主要是国家的私利”,苏联的批评家和西方的观察者则认为美国“戏剧性地诠释了私利……的不同含义”。“某些举措”是指美国
A.倡议建立联合国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组织
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美苏冷战 B.和平与动荡并存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0.1945年6月,美国代理国务卿格鲁向杜鲁门提交了一份绝密备忘录,声称欧洲局势“有利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自此,杜鲁门政府明确地将对外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锁定为“遏制”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阵营,“遏制”国际共运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壮大。这
A.标志着美国正式向苏联发起冷战 B.体现出美国开始干涉世界各国内政
C.暴露了美国控制战后世界的企图 D.意味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11.1973年10月,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打击美国偏袒以色列政策,宣布把需要中东石油的国家划分为“友好、中立、敌对”三个类别,在石油供应上分别采取“正常、限制、禁止”措施。西欧,日本等立即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和平斗争。这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能源因素推动国际力量分化
D.西欧日本摆脱美国经济控制
12.联合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盈利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肩负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任。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会费由各会员国依照大会分配限额担负。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一直是最大的会费承担者。但自1986年以来美国单方面降低会费以操纵联合国改革,这反映了美国
A.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削弱 B.霸权地位受到其他国家挑战
C.在联合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D.积极推动联合国的各项改革
13.二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对抗,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措施 ①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措施 ② ③
军事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④
A.①“铁幕”演说 B.②欧洲经济共同体
C.③经互会 D.④越南战争
14.到1952年,以“欧洲一体化”为目标的马歇尔计划逐步完成,各国以“分肥”的方式完成使命,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英、法、意、西德受援最多。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A.有利于欧洲煤钢联营的成立 B.推动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
C.为建立美元体系提供了条件 D.客观上推动华约组织的建立
15.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也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这次会议的议题之一是
A.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B.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讨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问题 D.讨论亚非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
16.1978年7月,一份考察南斯拉夫的情况报告被提交至国务院。报告认为,斯大林企图把苏联经济体制的模式强加给南斯拉夫,被铁托坚决拒绝,但南斯拉夫不失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南共不失其为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政党。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南斯拉夫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阐明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C.主张经济发展模式应当结合国情 D.剖析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实质
二、材料分析题
17.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随大国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1)在下列两幅图片中,选择能体现当时国际格局中主流的大国关系,并结合图片信息说明理由。
A.1957年《罗马条约》签字仪式场景(照片) B.古巴导弹危机(漫画)
(2)分别说明下列三份与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有关的资料的史料价值。
①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的咨文演说稿。
②1978年成稿的《尼克松回忆录》。
③2005年出版的(美)亚达斯等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3)结合下列材料,解释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原因。
材料一 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独占鳌头,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为56.4%(1948年),美国拥有的外汇黄金储备达到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74.6%。凭借经济实力,美国的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力量,在56个国家驻有军队,在国外建立了480多个军事基地。
战后,苏联扩大了疆域,控制了周边势力范围区域的资源,并以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力量雄踞欧亚大陆,堪与美国平分秋色。通过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5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长了73%。
——据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整理
材料二
如图反映了美、欧、日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变化。
——摘自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式器的初步协议。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作出合理的解释。
19.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材料一: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
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依据史实,概要指出材料中“瓦砾”、“仇恨的发源地”所折射出的当时欧洲的社会状况?
(2)20世纪50年代时,西欧“惊人地东山再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动机与结果的视角,分析20世纪50年代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围绕“冷战期间的北约扩容”,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使有相同实力的国家不敢轻言战争,故D项正确;核武器并不会减少战争的威胁,选项A排除;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政府对待战争的态度,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2.B
【详解】根据题目的“1949年美国报纸”以及图片中的美国纳税人拉着欧洲“自立”前进的信息,分析可知这是美国从经济上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A;“铁幕”演说是在1946年,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C;亚太经合组织是1989年建立的,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D。故选B。
3.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尼克松之所以提出“新和平战略”是因为美国的实力相对下降,故C正确;美国要承担大国责任不是原因,故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实力增强,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也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4.D
【详解】周恩来总理衷心祝愿不结盟运动能够对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表明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国家有共同的诉求,D项正确;中国并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说明“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并没有壮大社会主义阵营,C项错误。
5.A
【详解】据材料“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可知,作者在呼吁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扩张,即为“遏制理论”造势,A项正确;据材料“介于西方世界和苏联之间的广大的中间地带进行扩张”可知美国与苏联争夺的是中间地带,而马歇尔计划扶持的是西欧国家,排除B项;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军事集团,与材料中争夺中间地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材料“东亚大陆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上尖锐对立、彼此割裂、互不隶属”是美苏在东亚冷战的具体表现,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美国早已染指亚太地区,如支持中国国民党进行内战等,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由于美苏冷战的影响,东亚国家的对立而非联合,排除C项;东亚地区的日本并不落后,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7.C
【详解】万隆会议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联系,C正确;A是一边倒外交策略体现;B有西方大国参加会议;D不属于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联系会议。
8.C
【详解】据题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采取的某项措施,但苏联和批评家和西方的观察者却认为美国实行该项措施是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歇尔计划符合材料描述,马歇尔计划表面是经济援助西欧,但实际上是借助援助西欧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故选C;倡议建立联合国并不仅仅是为了美国的私利,排除A;提出杜鲁门主义不涉及到其他国家,排除B;1949年才建立北约组织,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D。
9.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图片中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均是属于“热战”,所以选项A是不可以选的。本题的四个历史事件均是发生在美苏冷战期间,而和平与动荡并存、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冷战结束之后才出现的现象,所以BC也是不可以选的,既然本题的四个历史事件均是发生在美苏冷战期间,并且有冷战也有热战,所以“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才是合适的主题,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10.C
【详解】1945年6月,欧洲战事已经结束,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在这种情况下,杜鲁门“明确地将对外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锁定为‘遏制’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其目的是为了称霸和控制世界,C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正式向苏联发起冷战,排除A项;B项中“美国开始干涉世界各国内政”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列举美国的实力,也没有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C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开展斗争,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待中东战争的态度上发生分化,说明能源因素在推动国际力量的分化,故答案为C项;这一现象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西欧日本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排除D项。
12.B
【详解】美国单方面降低会费以操纵联合国改革是为了防止改革对美国霸权的威胁,说明此事美国的霸权受到了威胁和挑战,B项正确;美国的行为并不能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在削弱,排除A项;“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C项;美国是在阻挠联合国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冷战在经济上的措施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因此C正确,B排除;美国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A排除;苏联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华约的成立,D排除。故选C。
14.B
【详解】战后欧洲经济萧条,马歇尔计划满足了战后西欧经济重建的需求,推动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排除C;华约组织是针对北约组织建立的军事政治集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与华约组织的建立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国际会议的议题是讨论亚非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D选项正确;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议题,A选项错误;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联合国二十六届大会的议题,B选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始于1961年,与亚非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无关,C选项错误。
16.C
【详解】“文化大革命”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中国处于迷惘徘徊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份对南斯拉夫的考察报告显得弥足珍贵,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应当结合自身国情,这为之后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供了依据,故C项正确;该报告肯定南斯拉夫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在指出国家发展应结合自身国情,A项表述是表面现象,并非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阵营内部的团结,排除B项;材料中心思想不在于反映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实质,而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灵感,排除D项。
17.(1)B。
理由: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极格局,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直接对抗。而A反映的是欧洲联合进程中的史实,只是两极格局中的一个地区变化。
(2)①杜鲁门的国会咨文标志着冷战的开始,该演说稿是反映这段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②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是冷战时期总多事件的亲历者,其回忆录可以帮助我们从美国的角度了解这段时间的冷战状况。③历史著述《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能帮助我们了解冷战的整个过程,其中包含着大量有用的史料。
(3)材料一:二战后的美苏,军事、经济实力超群,传统欧洲列强实力进一步削弱,难以抗衡,加之美苏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形成两极格局。
材料二:随着西欧一体化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发生结构性调整,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演变。
【详解】(1)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B选项古巴导弹危机体现了美苏双方对抗的加剧,A选项是欧洲联合进程中的史实,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
(2)史料价值:①:结合所学从“杜鲁门主义”提出的意义、第一手史料的研究价值等方面说明第一则资料的史料价值。
②:结合所学从美国总统尼克松作为冷战时期诸多事件的亲历者的身份等方面说明第二则资料的史料价值。
③:结合所学从该著作包含大量有用的史料等方面说明第三则资料的史料价值。
(3)变化:材料一:依据材料一中“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独占鳌头……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力量”、“战后,苏联扩大了疆域,控制了周边势力范围区域的资源,并以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力量雄踞欧亚大陆”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二战后美苏及传统欧洲列强的实力变化、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等方面说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依据材料二中“美、欧、日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变化”信息结合所学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等方面说明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演变的原因。
18.解释:(1)原因:缓和双边关系,确保核安全,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要保持核优势;苏联欲减少因军备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2)影响: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减少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解释可从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原因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主要有双方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想保持核优势地位,苏联想减少美苏争霸军备竞赛给其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等。影响方面:依据材料“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可概括得出,双方基本上达到了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了核垄断地位,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
19.(1)瓦砾:指战争破坏经济衰退等。史实依据:欧洲列强国力衰落,美苏控制世界。仇恨的发源地:欧洲各国矛盾尖锐。史实依据:法德矛盾尖锐;西欧和东欧分别为美苏冷战的中心而冲突不断。
(2)原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西欧一体化进程的推动。
(3)20世纪50年代时的国际政治格局是美苏主导下的雅尔塔体制(或冷战格局)。从动机来看,美苏两国都依仗自身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而采取了遏制对方的策略。从结果来看,冷战政策一方面引起了两大阵营的全球性对抗。但另一方面,美国马歇尔计划支援和控制下的西欧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苏联莫洛托夫计划支援和控制下的东欧走向剧变,苏联也随之解体。冷战政策孕育了冲破自身格局的因素,可见,动机与结果并不一定是一致的。
【详解】(1)由材料“1947年”,联系所学,“瓦砾”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的破环,造成经济衰退等。结合所学,欧洲列强国力相对衰落,美苏两分天下。“仇恨”指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可以列举两大阵营在欧洲的冷战对峙,也可以具体列举法德矛盾等。
(2)关于西欧“惊人地东山再起”,外因是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帮助西欧恢复和发展经济,内因是西欧走向联合,增强了整体实力。
(3)结合所学,20世纪50年代时的国际政治格局是美苏主导下的雅尔塔体制。而就雅尔塔体制自身而言,其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背离性,最终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冲击甚至是瓦解原有体制的力量。
20.示例:
论题:北约扩容是美国遏制苏联的重要步骤。
论述:北约是美国为遏制苏联等共产主义势力而组建的政治军事集团,成立之初只有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的西欧国家构成;随着20世纪50年代美国与苏联争霸斗争的加剧,北约借机扩大了成员国,如图中1952年北约将土耳其纳入,使北约超出了欧洲范围,成为地跨欧亚国家的军事集团,从南面对进行苏联包围;1955年,出于加强对苏联冷战的需要,美国扶植联邦德国并使之加入北约,从而导致了冷战对抗的加剧;1982年,随着苏联实力的衰落,美国借机进一步扩容北约,将西班牙拉入了北约。总之,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的重要举措,其在冷战期间的扩容,更体现了美国对苏联遏制的加强。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北约东扩,所以同学们要围绕着这个主旨,结合所学的冷战时期的相关知识找到一个切入点作为主题,进行阐述。比如北约扩容是美国遏制苏联的重要步骤,阐述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冷战时期以美苏为主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相关事实阐述清晰以论证主题。具体分析可得:北约是美国为遏制苏联等共产主义势力而组建的政治军事集团,成立之初只有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的西欧国家构成;随着20世纪50年代美国与苏联争霸斗争的加剧,北约借机扩大了成员国,如图中1952年北约将土耳其纳入,使北约超出了欧洲范围,成为地跨欧亚国家的军事集团,从南面对进行苏联包围;1955年,出于加强对苏联冷战的需要,美国扶植联邦德国并使之加入北约,从而导致了冷战对抗的加剧;1982年,随着苏联实力的衰落,美国借机进一步扩容北约,将西班牙拉入了北约。总之,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的重要举措,其在冷战期间的扩容,更体现了美国对苏联遏制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