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第四章 第5节 光的色散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第四章 第5节 光的色散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0-08 19:3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第5节 光的色散
课 题:
光的色散
教学目的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声现象和光现象两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探索新知的能力和探究过程的体
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思考讨论的习惯,但对光现象的认知比较浮浅,学生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时对仪器的使用和调整及实验条件的控制等,教师要适时指导。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三棱镜,白屏,盘子,平面镜,各种颜色的透明胶片,红色玻璃、红纸,绿纸、绘面颜料,调色盘,白纸,多媒体及课件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让学生观看PPT上彩虹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七色的彩虹;再让学生观察在光盘上面出现的各色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注意力,引入新课。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光的色散
1、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绚丽多彩的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光盘上又为什么会出现各种颜色呢?面同学们带着老师的这两个问题,开始进行分组讨论,并阅读书本P85-P86页的相关内容。
【学情预设】: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自学。
2、简单的介绍牛顿,并在课堂上演示光的色散现象,并借助FLASH课件演示,解释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现象。包括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以及红光偏折程度小,紫光偏折程度大,所以上红下紫。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采用让学生先自学,后老师补充完善的方式,完成学生的二次学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物体的颜色:
色光
红绿
红蓝
绿蓝
红绿蓝
色光的混合
黄色
品红色
青色
白色
1、思考:假如你们班级要开晚会?你们将如何处理灯光?[提示] 用一些彩色纸把日光灯包住,使班级更加绚丽多彩。将有顏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就是玻璃纸的顏色。如果我们将红、绿、蓝不同顏色的光按下图组合,我可以看到顏色如下所示:人们发现,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如图,因此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
颜料混合
红黄
红蓝
黄蓝
混合后可看到的颜色
橙色
紫色
绿色
2、颜料的混合与颜料的三原色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颜料的混合:
红黄蓝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是什么颜色?(黑色)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比较:①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而色光的三基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③三基色光混合后为白色;三原色颜料混合为黑色。
3、【学情预设】:透明体的颜色取决于 透过的色光
透明体颜色:将无色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看到的光的顏色是 白色;
将有红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看到的光的顏色是 红 色;将有绿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看到的光的顏色是 绿 色;将有 黄 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光的顏色是 黄 色;无色的透明体能透过任何颜色的光,而绿色的玻璃只能透过 绿光 色光。将有颜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看到的光的顏色是 玻璃纸 的顏色。
4、【学情预设】:(学生归纳):不透明体颜色取决于 反射的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看不见的光
1、【学情预设】: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自学5分钟,学生自学看不见的光中红外线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学生小组间相互补充归纳。
四、【学情预设】:紫外线:阅读课本内容,并归纳。(1)、紫外线的来源?(2)、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3)、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4)、荧光效应。
自学5分钟,小组归纳紫外线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学生小组间相互补充归纳。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发散成__________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我们把彩色光带称为光谱,这一现象称为________。
2、在不同颜色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称为三原色光。?
3、白光照射到红色屏幕、白色屏幕、黑色屏幕上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4、白光照射到红色、无色玻璃上,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绿光照射到红色、无色玻璃上,又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自主练习,组间讨论、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深化知识。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色散这一节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约1分钟
1、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2、倍速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课外知识的拓展,倍速上内容按拍从基本的概念开始,由简单逐步加深难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提高。
课后反思:
板书:4.5 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太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彩红是一种自然界的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色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透明体的颜色取决于透过的色光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取决于反射的色光
3、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应用:烤箱,浴室取暖灯,遥控器等;
紫外线:应用:紫外线杀毒,利用其荧光效应防伪本章总结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传播?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分类:?天然光源:太阳(恒星)、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水母?;人造光源: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烟花、焰火????????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条件:?同一介质,介质必须均匀?,具体运用:影子的形成(手影戏、皮影戏)、日食月食的成因、?小孔成像、利用激光准直挖隧道、排队栽树成行、“三点一线”瞄准法?,?关于影子的变化:一个人经过路灯时,影子先变短,后变长,从早晨到傍晚,旗杆影子先变短后变长?。
3、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空气中光速接近于真空中),光年是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第二节、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重点):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处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意:入射、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才是入射、反射角)
?3、光的反射图。一点:入射点?,两角:入射角、反射角,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例子:两人可通过平面镜相互观望)?????????????
5、镜面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还是平行 漫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重点):物与像大小相等,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用于画图),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用于画图)。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
3、虚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呈现在屏上?。
4、平面镜的应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如?:潜望镜。用来成像,增大空间(练功房)。??
第四节、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现象(重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如何偏折?空气斜射入水或者玻璃:折射角变小,水或者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变大?
3、折射的具体例子:水池变浅、水中鱼儿看起来比实际高一些、透?过玻璃砖钢笔错位、水中铅笔弯折、海市蜃楼?。?
第五节、光的色散?
1、色散:一定条件下,白色的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例子: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北空气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
2、色光的混合:色光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混合: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3、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的物体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4、看不见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人眼可见,不可见的:红光之外的红外线,紫光之外的紫外线。(红外线例子(主要和温度有关):加热物品、红外遥感(穿透云雾能力强)、遥控、红外线感应、红外线夜视仪。(紫外线例子:灭菌、使荧光物质发光(防伪措施)、适量对人体有益过量则有害。
???????????????????????
单元整体说明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知识结构:第一节 透镜?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4、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5、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6、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重点:1、两种透镜的光学特性。
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成像特点,难点是照相机和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3、凸透镜成像规律。
4、关于近视和远视的区别及其矫正。
难点:1、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成像特点,难点是照相机和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3、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透镜的焦度和眼镜度数的概念,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过程。
课时安排:本章共5节,安排8课时。
第一节??透镜?? 1课时?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 1课时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2课时?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1课时?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1课时 ?复习检测?????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