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 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 学:
目 的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生活中常见发声体是由什么振动发声的; 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通过讨论生活实例和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使用生活中的日用品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进行简单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更加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用身边的日用品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在探究过程中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不强,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较弱,但八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实验的欲望,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创设情境,设计实验。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音叉、铁架台、钢尺、土电话、手机、塑料袋、水糟、小鼓、铜锣、泡沫塑料。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4分钟
一、播放音频: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学情预设】:仔细聆听后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欣赏“牧羊曲”片断,要求他们听完后指出乐曲中包含哪些种声音。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的噪声几乎无孔不入,又让我们感觉到有些烦恼。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
【学情预设】:在老师充满激情的叙述中,产生走进“声的世界”进行探究的欲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3、【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有:a、声音是怎样产生的?b、为什么狗的耳朵很灵敏?C、录音机是如何将声音保留下来的?D、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小时侯与长大后声音不一样?……
妈妈的轻声叮聆,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学到了知识。从这一节课开始,老师将引领大家走进“声的世界”,让我们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所蕴藏的奥秘和规律进行探究。先请同学们提出关于声音感兴趣的问题。
(本节课首先从其中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对于其它的问题,欢迎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提前了解)板书课题: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
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学情预设】:学生积极尝试各种方法使饮料瓶发声后回答问题。可能有的创新发声方式有:1:摩擦瓶体;2:吹瓶口等。
1、先用音叉示范“造声”,再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饮料瓶进行 “造声比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造出与他人不同的声音。
注意提醒学生边实验边思考:
(1)【学情预设】:可能回答:物体发声时在“运动”。并可能举例:用手感觉自己说话时声带在动,瓶中的水静止时不发声,摇晃使之运动时,就能发出声音等。
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2)你的发声物体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设计意图】:选择身边的简易材料实验,体现了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请同学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思考:你观察到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比较、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请同学们都体验一下人说话时声带的运动。所有学生都动手体验。
4、【学情预设】:可能建议:用手摸、靠近水面观察水面溅起水花,或观察到讲台上的仪器,提出下图所示方案。
出示音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其发声时是否也在运动?(按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演示后鼓励:其实物理学家们也常常利用一些直观的、易观察的现象,把一些微小的,不易观察的现象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感受,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学情预设】:与老师一同模拟,通过实验或生活体验大多数同学都会赞同,少数同学可能提出疑问引导同学们用手模拟音叉的运动特点,指出物理学中称其为“振动”。
6、追问同学们,是否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设计意图】:直观的模拟,增强了学生对“振动”的感性认识。
7、针对同学们可能提出疑问,进行讨论后统一认识。
8、引导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情预设】: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
(一)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1、【学情预设】:可能的猜想有: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据说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自由交谈,原因就是太空中是“真空?b.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一段距离后便听不到,或许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得更远。
媒体出示:想一想: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们的耳朵中,假如没有空气,我们周围真的是空无一物的“真空”,声音还能传播吗?
请提出你的猜想,并简单谈谈你猜想的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初步认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学情预设】:认真观察“随着钟罩中气体的减少,声音逐渐变小,当气体重新逐渐进入时,声音又慢慢变大”的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结论。
介绍“声传播演示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学情预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将复读机前放一只点燃的蜡烛,并播放提先录好的一段话:“X班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朋友X,首先祝你们学习快乐!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吗?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请你仔细观察蜡烛的火焰,然后动脑筋想一想。
4、【学情预设】:了解形成听觉的原因及声音是通过“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将蜡烛的火焰类比成耳朵中的鼓膜,帮助学生理解形成听觉的原因。再媒体播放“声波”课件。
【设计意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二)探究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1、【学情预设】:学生模拟请别人不要说话的动作。
请有钓鱼体验的同学回答:如果你在发现鱼快要上钩时,有人大声说话,你会做出什么动作?
2、【学情预设】:猜想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通过这一现象,同学们有怎样的猜想?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前知识”。
3、【学情预设】: 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多种方案,如:用两个硬币在水中敲击,看是否能听到声音。
请学生设计“探究声音是否能在液体中传播”实验方案。
4、【学情预设】:思考“如何控制变量,让发声体在水中悬浮”。
引导同学们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如可能有学生怀疑:硬币在水中的敲击声是通过手臂传播出来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评估的能力。体验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5、【学情预设】:观察音乐盒在水中悬浮时,在空气中能听到声音(如图所示),得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结论。
向学生展示:用塑料袋将发音盒与小磁铁包在一起,再通过增减吸在磁铁上回行针的多少,从而达到将它们调节在水中悬浮的效果。
【设计意图】:包有小磁铁的发音盒能很方便的调节浮沉。
6、建议同学们在课后对其它液体的传声,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三)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1、小游戏:请一名同学站在讲台前答题,另一名同学站在其背后,出示标有“捏鼻子”“举手”等动作的题板(如图所示),第三名同学站到教室后面小声读题,答题者相应作动作,如果听不清楚,可以猜测着做动作。其它同学评判其动作是否正确。老师在黑板上记录答题情况.
2、【学情预设】:积极参加游戏。
发现答题学生出现很多错误后,老师提供“土电话”,请其再次答题。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可能更有兴趣。
3、【学情预设】:可能通过比较在声音大小和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答题者听不清说话声,有了土电话后,答题者能够听清,总结得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结论。
请同学们通过比较前后两次的答题情况,思考在游戏中得到的启示。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4、【学情预设】:可能有:通过一次实验并不能说明声一定能在固体中传播,应该选用不同物质,做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探究精神。
【学情预设】:可能有:每次实验的声音大小要相同;读题人和答题人的距离要相同;要防止答题人看到说话时的口形等建议。
启发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控制变量这一研究方法的认识。
【学情预设】:归纳总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介质。
充分鼓励同学们的建议,引导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
三、了解声音的传播的有关知识
【学情预设】:阅读自学后回答问题。
简单介绍光的传播速度很大,请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声音的传播”的内容后,思考: 为什么节日放礼花时,站在远处总是先看到礼花,后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三、当堂训练,7分钟
书本p31动手动脑学物理。
【设计意图】:知识的应用与巩固。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讨论、交流这节课学到了什么?(3分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一切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情况下,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五、作业,约1分钟
倍数作业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课后反思:
板书: 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源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传播:靠介质传播。(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由介质种类和温度决定。(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为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