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2节 密度
课 题:
密度
教学目的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会查密度表,能用密度公式分析、计算简单的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物质种类有关,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以及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实际问题的科学素养。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
理解密度的概念。
密度的测认识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从生活经验上对知识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但对密度的相关知识非常的陌生。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我尽可能的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学生用;天平及配套砝码、四个不同体积的长方体铝块、学生自备刻度尺。
教师用:天平及配套砝码、酒精、水、烧杯、体积相同的三个圆柱体(铜、铁、铝)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1、【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
复习提问:演示:在使用天平时应如何调节天平?
【设计意图】:复习天平的使用。
2、【学情预设】:积极思考、讨论,然后回答、展示。
展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纯净水瓶子里装有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能准确判断出水、酒精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对问题提出猜想。学生具备“质量与体积有关”的生活体验。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初步认识密度与质量有关系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思考,对所得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交流.设疑,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教师拿起一个小烧杯,和学生一起称出小烧杯的质量,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在右盘放入100g的砝码,在小烧杯中慢慢加入100g水.同样的方法称出100酒精。结论:不同物体,m相同时,体积不同。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例出发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使学生对密度的属性有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预设】:学生把天平调平后,一边放铜柱,一边放铁柱,然后把铜柱拿掉,放上铝柱,学生得出m铜 > m铁> m铝。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拿出三个体积一样的铜柱、铁柱、铝柱,让学生猜测,它们谁的质量大?(邀请学生来实际测量)大家进行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不同物体,V相同时,质量不同。
【设计意图】: 为后面讲密度的概念做铺垫。
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不同体积(长方体)铝块的质量和体积,记录数据,绘制表格和图像,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让学生带着疑问,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分组实验并讨论所得出的结论。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
【学情预设】:学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比值相等。
2、让学生计算:四个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思考能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相应的知识。
3、【学情预设】:学生感受: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感受密度的初步含义)。
想想: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什么差别?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4、【学情预设】:理解,领会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比值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即物质的密度不同。
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从上面的导入实验和探究实验对比,得出密度的定义。
密度的定义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情预设】:学生体会、总结。
2、【学情预设】:分析,领会各物理量的意义,对公式进一步熟悉,理解。观察P115的三个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会查密度表。
公式:ρ=m/V,1g/cm3=1×103kg/m3
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说说其密度的意义。
【学情预设】:练习公式的使用及公式的变形,以及在使用中要注意些什么?
理解密度的含义:ρ水=1.0×103kg/m3有什么意义,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从导入实验得出密度的定义,定性的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的大小,使学生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四、密度的应用:
讨论:公式ρ=m/V还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让学生自己看例题,有没有疑问。
2)P16页“想想议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每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
2、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若将此冰切去2/3,则剩余部分的密度将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1290g/cm3,铁的密度是7.9g/cm3=7900kg/m3。
市场上出售一种“金龙鱼”牌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是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是4.6kg,如果调和油用去一半,则剩余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
【设计意图】:考查密度的概念,从而加深理解。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引导学生推导单位换算关系,并总结换算方法。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反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约1分钟
1、完成课本P116的1、2、3、4题
【设计意图】:课外知识的拓展,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基本的计算,内容按拍从基本的概念开始,由简单逐步加深难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提高。并且规范物理学科的解题步骤。
课后反思:
板书:密度
1.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实验结论:m一定时,V不一样;V一定时,m不一样。
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密度
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公式: ρ=m/V
单位: kg/m3 g/cm3
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