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
一、书写(共5分)
1.专项书写展示。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
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点一画成文章。
二、选择题(共10分)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隶书 规矩 配和 B.殷商 概模 造诣
C.撇捺 辨认 漫长 D.书藉 蕴含 凤凰
3.汉字演变的顺序是( )
A.金文→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行书
B.甲骨文→金文→隶书→小篆→楷书→行书
C.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D.行文→金文→隶书→甲骨文→小篆→楷书
4.下列关于写研究报告的步骤,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研究目的、调查研究、整理资料和成果、写清研究方法、得出结论
B.写出研究目的、写清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整理资料和成果、得出结论
C.写出研究目的、写清研究方法、整理资料和成果、调查研究、得出结论
D.写出研究目的、调查研究、写清研究方法、整理资料和成果、得出结论
5.下列词语替换句中画线部分,句意改变的一项是( )
A.我要是治不好你的病,一个钱也不要。(分文不收)
B.这道题老师才一指点,他就深刻地体会了。(心照不宣)
C.“佛跳墙”这道菜可是名气很大啊! (名声在外)
D.不管他怎么吵闹,有关领导已经事先打了招呼,必须待满两个月。(有言在先)
6.下列关于汉字字体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
B.金文是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
C.隶书的象形意味已基本消失,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D.楷书比隶书更加便于书写与认读,进入南北朝后占主导地位,一直通用至今。
三、填空题(共28分)
7.想一想,再填空。
(1)汉字有上下结构、 结构、 结构、 结构、 结构、 结构等。还有一些分不出结构的字,我们叫它 。
(2)隼是 结构,它的部首是: 。
矗是 结构,它的部首是: 。
8.先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剖( )( ) 蛀( )( ) 守( )( ) 特( )( )
锥( )( ) 烧( )( ) 杷( )( ) 削( )( )
9.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说出所填的字之间的规律。
(1)( )口( )声 ( )顾( )盼 ( )应( )合
以上所填字的规律:
(2)发( )施( ) 豪( )壮( ) 聚( )会( )
以上所填字的规律:
10.猜字谜。
上下同——( ) 两手分开——( ) 高山下石——( )
文武双全——( ) 田头长草——( ) 白玉石青又绿——( )
11.请你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A. B. C. D.
奇奇:我认为图A是篆书,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长,庄严美丽。
妙妙:我认为图B是隶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略微宽扁,沉稳庄重。
聪聪:我认为图C是 ,讲究用笔,横平竖直,字形方整,结构对称。
甜甜:我认为图D是 ,行云流水,书写快捷,潇洒自如,和谐优美。
四、信息匹配(共11分)
12.判断下列书法作品的字体,把相应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A.行书 B.楷书 C.篆书 D.隶书
( ) ( ) ( ) ( )
1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闻:①听见;②消息;③用鼻子嗅;④姓
听而不闻( ) 闻一多( ) 闻花香( ) 新闻( )
(2)会:①见面;②理解,懂得;③聚合,合在一起;④擅长。
会见( ) 心领神会( ) 能说会道( ) 聚精会神( )
14.在研究书法中,我们可以采用哪几种研究方法?用“√”标出来。
①查阅书籍、上网浏览关于书法的相关内容。( )
②选出几位著名的书法家,对其书法作品进行欣赏,并简要写出其书法的艺术风格。( )
③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书法家的逸闻趣事。( )
④咨询书法老师和身边的书法爱好者,从谈话中获取一此有价值的资料。( )
15.用“ ”画出下列广告语巧用的谐音字,并改正。
①某酒厂广告:天尝地酒。( )( ) ②某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 )
③某服装店广告:衣衣不舍。( )( ) ④某胃药广告:一步到胃。( )
五、语言表达(共6分)
16.奇奇参观完书法厅后,对学习书法产生了兴趣。请你帮他将研究报告补充完整。[语文要素: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关于书法学习方法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参观完书法厅之后我对学习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学好书法?带着这个问题,我对学习书法的方法作了一次研究。二、研究方法(1) 三、资料整理第一步:描摹。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作的样子去写或去画。第二步:临写。对照书法原帖,在另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一模一样地书写出来第三步:背临。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不对照原帖写出来。第四步:创作。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重新选择书写内容及表现风格,写出新的作品。四、研究结论:(2)
六、现代文阅读(共15分)
参观完后,奇奇有了颇多感悟,他找到了一篇能体现他的感悟的文章,请你阅读。
笔尖上的中国
佚名
①点、横、竖、撇、捺,一笔一画,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方块字。一个个方块字,就像一块块青砖绿瓦,构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
②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神奇,把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囊括其间:一个“水”字,撇捺之间流淌着水的灵动与韵律;一个“山”字,①_________________;苍翠欲滴遮天蔽日,那是“森”字;②_________________,那是“众”字……千百年的风俗礼仪、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之间。
③方块字滋养了一群淳朴多情的女子和后生,培养了华夏儿女诗性的智慧。几十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意蕴丰沛的诗歌;几千个、几万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些富有魅力的文字,静立着青瓦白墙,奔跑着羊肥马壮,炫耀着雍容华贵,心痛着骨肉分离……在这字与字、词与词之间,传递出的已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而是人类的种种美妙情感。
④方块字证明了文明古国瑰丽雄健的生命力,描绘着中华文化举世无双的身姿。当古埃及文明在波斯帝国的铁蹄下呻吟的时候,当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交加的侵蚀下消失的时候,当古印度文明在异族文化的蚕食下迷路的时候,只有华夏文明傲然挺立。不管历史如何发展变化,汉字公正、永恒地记录下了历史的每一步足迹,记录着美丽中国涅槃的历史。
⑤然而,今天,当我们侧耳倾听汉字的脉搏,不免会心痛叹息:许多人习惯了在键盘上“拼写”,体会不到笔尖在纸面划过时的优雅和洒脱,赏玩不到挥毫泼墨的点画与章法,“提笔忘字”成为文字发展现阶段的困扰……我们发现,汉字和我们的生活似乎渐渐有些脱节。
⑥汉字,一旦远离了我们的笔尖,失去有温度有力度的书写过程,只剩下单调的敲击和僵硬的结果,人们不知道笔顺,不知道汉字的横平竖直、一撇一捺的美妙,更不能体会汉字中蕴藏的奥妙,那么,我们的文化危机也将要浮出水面,汉字赖以生存的根基就到了濒临被毁掉的边缘。这就意味着我们赖以生存、传承的精神家园将会土崩瓦解,那将是多么可怕的未来!
⑦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来长盛不衰,源于我们的文化基因——汉字。传承中华文化,需要汉字这一载体。因此,我们呼吁文化的回归,让那些从我们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如同生命跳动的脉搏,在神州大地上生生不息!
(文章有删减)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美,表达了作者对汉字由衷的赞美。
B.第⑤段紧承上文,通过“然而”笔锋一转,用“侧耳倾听汉字的脉搏”形象地开启了下文内容。
C.文末呼吁了文化的回归,提醒我们拿起笔体会从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中蕴藏的奥妙。
D.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用倒叙的方式叙写了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你进行赏析。
句子:一个个方块字,就像一块块青砖绿瓦,构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
批注:
19.根据第②段的相关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使语意前后连贯。
一个“水”字,撇捺之间流淌着水的灵动与韵律;一个“山”字,① ;苍翠欲滴遮天蔽日,那是“森”字;② ,那是“众”字……
20.第④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你具体赏析,体悟汉字的魅力。[语文要素: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
21.选文第⑤段提出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提笔忘字”的现象,请从你的角度发出你的倡议。(80字左右)
七、书面表达(共25分)
22.写作。
汉字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那么在生活中你和汉字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吗?请以“我与汉字”为题写一篇习作。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
学生要在保证书写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字迹清晰、工整、美观,汉字间结构合理。要注意连贯书写,不能看一笔写一笔。该题要注意“撇”、“横”的写法。
2.C
【详解】考查汉字字形。
A.配和——配合
B.概模——楷模
D.书藉——书籍
3.C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演变相关知识。
汉字的演变顺序大体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隶书的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已经形成,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故选C。
4.D
【详解】考查了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
写研究报告的步骤:写出研究目的、调查研究、写清研究方法、整理资料和成果、得出结论
5.B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学生要根据给出词语的释义,结合句意加以理解,根据日常知识的积累,判断相对应的词语,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识记。
A.分文不收:一个钱也不要(多指应得的报酬或费用)。结合理解以及语境来看词语替换无误。
B.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结合理解以及语境来看,“心照不宣”一词并不符合句意,可替换为“心领神会”。
C.名声在外:指人出名后,名声在外流传,为众人所知。结合理解以及语境来看词语替换无误。
D.有言在先:已有话说在头里;指事先打了招呼。结合理解以及语境来看词语替换无误。
故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相关方面知识的积累。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 至汉魏隶书盛行,到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综上可得,A、C、D说法正确。
B.有误。我国最早的统一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金文。
故答案是B。
7. 上中下 左右 左中右 半包围 全包围 独体字 上下 隹 品字形 十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结构及偏旁部首。
(1)汉字结构有“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字”的结构方式、间架比例的情况。左右结构的字又分左右相等、左窄右宽、左宽右窄三种情况。半包围又分左上包右下、左下包右上、右上包左下、左包右、上包下、下包上几种情况。左中右结构又分左中右相等、左中右不等两种情况。句子中的“还有一些分不出结构的字”指的是那些不符合其他结构分类的汉字,这些字由于它们独特的形态和构造,无法被归类到其他结构类别中。因此,它们被统称为“独体字”。
(2)对于“隼”字,观察其结构,可以看到它是由“隹”和“十”两部分组成,其中“隹”包围了“十”,因此是半包围结构。根据汉字部首的规则,“隼”的部首是“隹”。
对于“矗”字,它是由三个“直”字组成的,每个“直”字都是独立的,且三个“直”字结构相同,呈现出品字形,因此是品字形结构。同样,确定其部首,根据汉字部首的规则,“矗”的部首是“十”。
8. 部 部分 住 住所 对 答对 待 等待 堆 火堆 浇 浇花 把 火把 宵 元宵
【详解】本题考查换部首组词。
结合题目中所给的字,然后结合平时的学习与积累,换部首组新字,再组词即可。如:
“剖”换“土”,组成土字旁的“培”可组词培养。“蛀”换“氵”,组成三点水的“注”可组词注意。
“守”换“土”,组成土字旁的“寺”可组词寺庙。“特”换“亻”,组成单立人的“侍”可组词侍候。
“锥”换“又”,组成又字旁的“难”可组词难题。“烧”换“扌”,组成提手旁的“挠”可组词挠痒。
“杷”换“父”,组成父字头的“爸可组词爸爸。“削”换“雨”,组成雨字头的“霄”可组词云霄。
9. 异 同 左 右 里 外 互为反义词 号 令 言 语 精 神 互为近义词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补全和规律。
(1)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形容大家说的完全一致。
左顾右盼:左看看,右看看。形容洋洋自得的样子或迟疑不决的神态。
里应外合:外面围攻、里面接应。
结合所填字“异——同”“左——右”“里——外”可知,这些都是互为反义词。
(2)发号施令:发命令;下指示。
豪言壮语:豪放而充满英雄气概的语言。
聚精会神:集中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
结合所填写的字“号——令”“言——语”“精——神”可知,这些都是互为近义词。
10. 卡 掰 岩 斌 苗 碧
【详解】本题考查了猜字谜。
字谜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 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上下同”就是上面和下面一样,即“卡”。
两手分开”,中间是“分”,两侧是“手”,即“掰”。
“高山下石”就是“山”下面加“石”,即“岩”。
“文武双全”就是“文”加“武”,即“斌”。
“田头长草”就是“田”上加草字头,即“苗”。
“白玉石青又绿”就是“白”加“王”“石”,即“碧”。
11. 楷书 行书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造字法及演变。
结合图C的字体和聪聪所说的特点“横平竖直,字形方整,结构对称。”可知图C是楷书,楷书有三大特征:一是笔画平正,结构整齐;二是笔画有规律;三是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
结合图D的特点和甜甜所说的特点“行云流水,书写快捷,潇洒自如,和谐优美。”可知图D是行书,行书特点是字体活泼,笔画牵连,笔势贯通,行云流水,抑扬顿挫,俊逸秀美。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飘逸而端庄。
12. B D C A
【详解】考查书法字体辨析。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故第四幅有笔画连续的痕迹, 故是行书。
楷书:楷书,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图一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故为楷书。
篆书:广义上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上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图三笔画圆转,故为篆书。
隶书:隶书,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图二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波右磔,蚕头燕尾;曲折方园,点画分明;提顿结合,粗细兼备。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为隶书。
13. ① ④ ③ ② ① ② ④ ③
【详解】考查多义字。
听而不闻,意思是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闻:听见。
闻一多,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和杰出的诗人、学者,中国民盟早期领导人之一。闻:姓氏。
闻花香,嗅花香。闻:用鼻子嗅。
新闻:也叫消息、资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闻:消息。
会见,意思是指跟别人相见。
心领神会,意思是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会:理解、懂得。
能说会道,意思是形容很会讲话。会:擅长。
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会:聚合,合在一起。
14.①√ ②√ ③√ ④√
【详解】本题考查书法研究方法的掌握。
中国文字的书写主要分为篆、隶、草、楷、行五大类书体。书体的发展体现了汉字书写从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过程。这些书法逐渐规范,美观,更加简单、成熟。隶书对后世书法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演变中看,草、楷、行书由隶书演变而来,这对后世的书法的影响和发展功不可没。
书法研究方法有:1.通过网络,搜集,查阅有关书法中书体的相关内容,并按照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2.查阅与书法有关的书籍,了解书体的相关知识。3.通过询问长辈、老师,了解书法在书写上的一些相关常识。4.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书法家的逸闻趣事;可以选出几位著名的书法家,对其书法作品进行欣赏,赏析其书法的艺术风格等。故题干选项表述均正确。
15.①尝—长,酒—久
②烧—稍
③衣衣—依依
④胃—位
【详解】本题考查了成语辨析和积累。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①天尝地酒——天长地久:意思是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②烧胜一筹——稍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
③衣衣不舍——依依不舍:留恋而不忍分离。
④一步到胃——一步到位:越过中间环节或过程,直接达到预定的位置。
16. 查阅书籍和报刊或询问身边的人、上网查找资料。 书法可以通过描摹、临写、背临、创作四步慢慢习得。
【详解】本题考查研究报告。
研究技能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查阅网络电子资料、请教对此技艺有经验的人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研究新知识。
通过题目中的“资料整理”一项,可以得知研究书法可以通过描摹、临写、背临以及创作逐步掌握。
本题答案不唯一,答案合理即可。
17.D 1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方块字比作青砖绿瓦,形象地表明了汉字是构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19. 横竖之间耸立着山的巍峨与险峻 携手并肩同心同德 20.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进行对比,突出以汉字为基石的华夏文明顽强的生命力。 21.亲爱的同学们:汉字承载着我们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是我们中华文明传承的见证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渐渐减少了对汉字的书写,“提笔忘字”的现象经常出现。在此我发出倡议,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多提起笔,书写出美丽的汉字。
【解析】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D.结合文章内容,文章主要运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叙写了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没有用倒叙的方式;此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8.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结合所给句子,抓住关键词“就像一块块青砖绿瓦”可知把方块字比作青砖绿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汉字的形象,同时也表明了一个个方块字构筑起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构筑起了中华文化。
19.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观察所给例句,抓住“水”的字形写出了水的特点,仿写时一是要按照“句式相应”的要求仿写,二是按照对“水”表述的例子,根据“山”“森”的字形来联想其意义。如:一个“山”字,横竖之中蕴含着山的高大与巍峨;携手前行同心同力,那是“众”字……
20.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含义和作用。
结合文章第④段具体内容,结合句子“当古埃及文明在波斯帝国的铁蹄下呻吟的时候,当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交加的侵蚀下消失的时候,当古印度文明在异族文化的蚕食下迷路的时候,只有华夏文明傲然挺立。”可知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表现出了华夏文明瑰丽雄健的生命力。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和生活经验,针对经常面临的“提笔忘字”现象,发出自己的倡议,组织语言表达,如:同学们,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了避免提笔忘字现象的发生,请同学们多多注意身边的字;多练习多动手;多读书,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吧!
22.例文:
我与汉字
汉字,我天天和它打交道。它也是我的好朋友,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与它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第一次接触的汉字是我的名字,看着那一个个美丽的字体使我充满了好奇。上学开始识字后,有一天爸爸对我说了一件真实的事:有一个年轻人在外地打工,写了一封家信给父母说:“这几天刮风下雨,我连命 (伞)也没有了,爸妈如果方便,请把命(伞)给我拿来。”年轻人的信父母看了之后一下子给晕了过去。你想他们儿子命也没有了,能不晕吗?爸爸是想教育我要学好汉字。汉字在笔划上不能相差一点,就是一个相同的字还有许多种读法,而意思也完全不同。记得第一次到爸爸的单位去。我按照地址去找,是在药行街。
我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于是我去问了位伯伯:“伯伯,药行街在哪里?”伯伯想了想说:“不知道。”我接着又问了位阿姨,阿姨想了想,笑着说:“小朋友,你所说的是药行街吧,在那里。”我一下子脸都红了,真不好意思。
朋友们,你有没有和汉字有趣的故事呢?说出来听听!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
本题是命题作文,要求以“我与汉字”为题写一篇作文,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离不开汉字。结合关于“我爱你汉字”的综合性学习及自己的学习实践选材,可表达对汉字的热爱。可写你与汉字之间发生的故事。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去写。无论写什么,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写出汉字的特点或表达出对汉字的热爱。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思路:
开头:开门见山,介绍出自己要介绍的内容。
中间:要介绍出自己和汉字之间一定发生过一些故事,要写清楚事件六要素。
结尾:点明主题,表达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