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第五章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第五章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0-08 19:4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 题:
显微镜及望远镜
教学目的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通过自制望远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
视角的理解。
显微镜及望远镜的结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显微镜及望远镜,但对显微镜及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相关知识会淡忘,对显微镜的使用缺乏规范和熟练,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青少年好奇心盛,对于动手实验有很浓厚的兴趣。利用这种好奇心组织教学,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显微镜各5组;多媒体课件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学情预设】:倾听、思考、交流、回答。回顾凸透镜成像规律。
用幻灯片展现人类可以看到很小很小的物体――原子;看到140亿光年远的星星。人类多了一双更神奇的“眼睛”。这一双“更神奇的眼睛”是什么呢?板书:显微镜和望远镜,提问: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视角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出:
①. 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
②.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当我们站在一头牛的附近观察它和站在远处观察它,哪一次观察的清楚一些?看到它的大小一样吗?实际上牛的大小变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展示图片介绍视角。
【设计意图】:视角概念的引入。
2、【学情预设】:把物体放大;把物体移近。
要想看清物体,就要增大视角,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来增大它?
【设计意图】: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动脑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显微镜
1、【学情预设】:回答:显微镜和望远镜。
如果我们想看清一些很小或很远的物体,我们通常借助两种神奇的光学仪器,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2、【学情预设】: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学生观察后说出它的基本结构: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
这说明借助它们增大了我们的视角,那它们是如何增大视角的呢?学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后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显微镜,出示显微镜实物。
【设计意图】:明确显微镜的结构,为显微镜的成像及特点打基础。
3、【学情预设】:显微镜基本原理: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指出:用短焦距的作物镜,用长焦距的作目镜;物镜成的像要与物来比较;目镜成的像要与物镜成的像来比较,物镜成的像就是目镜的物。
【设计意图】:结合凸透镜成像特点,明白显微镜的成像特点,为显微镜的有关知识能够更好的掌握。
三、望远镜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后说出望远镜的基本构造:物镜、目镜。望远镜基本结构指出:与显微镜相反,长焦距的放在前面作物镜,然后再用短焦距的作目镜进行观察。
【设计意图】:认识望远镜。
2、望远镜成像原理
【学情预设】:学生自学课本总结得出。
物体在物镜的二倍焦距之外(u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3、【学情预设】:积极参与自学内容,寻找书本及课外读物的宇宙信息自学p104探索宇宙,结合课外读物,3分钟,分小组汇报自学内容。比比哪组收集信息最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组间合作交流,同时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认识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三、当堂训练,约6分钟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可以形成一个物体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可以把像再放大一次,使人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
?2、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机的镜头,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物体通过物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通过靠近眼睛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3、现代天文望远镜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其目的是(A????)?
A、会聚更多的光??B、成象更明亮??C、增大视角????D、以上说法都不对?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虚像,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是实像?
B、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实像,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是虚像?
C、目镜成的是实像,物镜成的是虚像?
D、目镜成的是虚像,物镜成的是实像?
?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物镜有发散作用,目镜有会聚作用???????
B.物镜有会聚作用,目镜有发散作用?
C.物镜得到放大的像,目镜再次得到放大的像??
?D.物镜得不到像,目镜得到物体放大的像
6.在生物课上使用显微镜时,为了增大放大倍数,常常采用????????(????B?)?
A.更换物镜????????????? ?????B.更换目镜???
C.同时更换物镜和目镜????????D.只要使物镜离观察物体近一些?
在显微镜的视野左上方有一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怎样移动装片?????(?????B)?
A.左上方?????B.右下方?????C.左下方??????D.右上方
【学情预设】:以ppt的形式投放,先个人完成,再小组讨论,汇报答案,并讲解为什么这么做。
【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1、视角
2、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
3、望远镜的构造和原理
提问:
⑴望远镜的原理和显微镜的原理有什么共同点? ⑵有什么不同点?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显微镜及望远镜的内容,⑴共同点:都是通过增大视角来看清物体的。 ⑵不同点:望远镜是把物体的像移近来增大视角和把物体的像放大来增大视角的;显微镜是把物体的像放大来增大视角的。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约1分钟
倍速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课外知识的拓展,倍速上内容按拍从基本的概念开始,由简单逐步加深难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提高。
课后反思:
板书:
显微镜及望远镜
1、显微镜
组成部分: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
物镜:将物体形成放大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将第一次成的实像再次放大。
2、望远镜
组成部分:物镜、目镜。
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将第一次成的实像放大。
本章总结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1、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2、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4、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5、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成像性质
物像位置
应用
u>2f
2f>v>f
倒立、缩小的实像
异侧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异侧
2f>u>f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异侧
投影仪、幻灯机
u=f
v→∞
不成像
/
探照灯
u/
正立,放大的虚像
同侧
放大镜
利用作图法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画图中的实线和虚线:(1)实际光线用实线画,加箭头表示光线的行进方向。(2)反向延长线不是实际光线,所以用虚线画,不加箭头。(3)实像用实线画,虚像用虚线画,都要加箭头表示像的正倒。(4)法线等辅助线要用虚线画 。
如: u>2f u=2f 2f>u>f

u=f U


透镜的应用
照相机: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实像.(镜头→凸透镜,景物→物体,胶片→光屏)
傻瓜相机:焦距f很短,像距v变化小,使远近不同的景物成位置大致相同.
投影仪和幻灯机: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实像.(镜头→凸透镜,投影片、幻灯片→物体,屏幕→光屏)投影片、幻灯片应倒放.
(4)眼睛和眼镜
(5)显微镜和望远镜(凸透镜组合)
①显微镜
②望远镜
注意:
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体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单元整体说明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知识结构:第一节?质量 第二节?密度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密度和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和性质。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单位和公式,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点:1、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1、理解密度的概念。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第一节?质量------------------------------------------1课时?
第二节?密度------------------------------------------1课时?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课时?
第四节?密度和社会生活--------------------------------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