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2:49:3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6张PPT)
驿路梨花
授课教师:xxx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2.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表达效果,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难点)
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重点)
学习目标
姓名 生卒年 籍贯 评价
代表作 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
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
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彭荆风
1929—2018
江西萍乡
作家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作者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游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陡峭 露宿 暮色 菌子 麂子 撵走 修葺 驿路 恍惚 晶莹 竹篾 着急 香气四溢 寨子
qiào


jùn

niǎn



huǎnɡ

yínɡ
miè
zháo
zhài




恍惚: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损失。文中指对方行礼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8)
“我”和老余在深山中赶路,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
小茅屋主人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梨花之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揭开了所有悬念。
第三部分(37)
引用诗句点题,赞美助人为乐的精神。




分析下面两段话,说说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环境描写:“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写出了山峦的连绵起伏,“迷茫的暮色”点明了时间。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余看见梨花的惊喜之情。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写出了山的高、多、险峻,暗示了翻山的艰难,衬托出“我们”担心天晚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茅屋的出现及“我们”的惊喜做铺垫。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的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花瓣,营造了美好的意境,烘托了“我们”愉快的心情。
第4、6两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象 有什么作用
主要描写了梨花盛开和飘落的美丽景象,表现出梨树林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创设出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同时为下文小茅屋的出现做铺垫,以自然环境之美烘托屋主人的美好心灵。
第9—11段对小茅屋内部的环境、陈设做了详细的介绍,作用是什么
详细描写小茅屋的内部环境、交代了小屋布置的情况,从侧面表现了小茅屋主人的热情、细心、周到以及其乐于助人的品质。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巧设误会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设置悬念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抒情:“多好的梨花啊!”直接抒情,表达了“我们”对哈尼小姑娘梨花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这段话写“我”梦中的情景,有何作用?
本段写“我”梦中的梨花,属于虚写,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梨花林和梨花姑娘融合到一起,人花相映,用自然景色之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赞颂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第33—36段运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表现了解放军、哈尼族小姑娘乐于助人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文章至36段,悬念揭开,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建造和照料过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一定”写出了“我”和瑶族老人的判断,再生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文章以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有何作用
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又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雷锋精神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怎样理解“梨花”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文章开头,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我们”发现了可以落脚的小茅屋。这里的梨花,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穿着花衫在梨花丛中唱歌的小姑娘……植物“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物辉。在这里,作者借写大自然梨花的香气四溢,赞美了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精神的发扬光大:受过帮助的过路人,心生感激,尽力照料小茅屋。
小说结尾,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少数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
梨花
一种花
梨花姑娘
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驿路梨花
学习雷锋
助人为乐
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无灯无人,设置悬念
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
小屋解除饥饿疲劳
瑶族老人述说主人
梨花之妹讲屋来历
再现梨花,引用诗句: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1.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本文叙述了“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巧设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第一次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不是。第二次误会:“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那个十四五岁的哈尼小姑娘是主人,她又不是。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叙述中还运用两次插叙追溯往事,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述自己得到哈尼小姑娘帮助的事,二是借梨花妹妹之口讲述解放军建造茅屋及梨花照料茅屋的事。作者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插叙的运用,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写景抒情,以花喻人。
作者三次描写梨花。第一次描写梨花盛开,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小茅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中。第二次写梦见梨花,是虚写,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第三次写到梨花,人花并提,以大自然之美衬托人物精神之美。这样行文,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堪称寓情于景之妙笔。
有关梨花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查找雷锋的相关资料,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然后和同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发扬雷锋精神。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