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包)(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包)(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9 09:04:06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诗词四首次北固山下(唐) 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文学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近体诗绝句律诗词曲散曲戏剧小令套数(唐)(宋)(元)唐诗律诗绝句五言 七言律诗的特征1.共有八句2.二、四、六句押韵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4. 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次北固山下 王湾(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唐) 王 湾1.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目标解题思考:
题目中“次”、“北固山”分别什么含义?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题中的“次”字一般解作“停泊”,但根据诗意,在这里应解为“经过”,因为从颔联即可察知:诗人所乘之舟是在江中行驶的。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全唐诗》存诗十首。重点词语解释: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 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诗意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
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
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
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次北固山下?王?湾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 水 前
潮 平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客 路、行 舟: 点出在旅途之中。青 山、绿 水:描写景色,暗藏忧郁之情。潮 平 、岸 阔:描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
波平浪静之景。内容理解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海 日、 江 春——写拂晓行船所见的春景 乡 书、归 雁:点出全诗的感情——淡淡的
思乡愁绪。
残 夜、 旧 年——却使人产生惆怅之情2.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心情:淡淡的乡思愁绪。“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描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时节的景物?有哪些景物?表现出什么特点?长江地区;早春时节;青山、绿水、江潮、船帆、海日、景物:特点:开阔、秀丽课文巩固江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翻译 :写给家人的书信早已写好,如何送达家里?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
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
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写了诗人淡淡的乡愁。乡书:家书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主 题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小 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作者因两岸风景引起旅途乡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胸襟.1.如果本诗是写旅途中的乡愁,那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客路”延伸到青山之外,“小舟”行驶在绿水之间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人在它乡,漂泊异地,思乡之情感已表现出来。
首联:借景点题说明漂泊他乡---------------思乡2.颔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放,你感觉如何?
宽阔豪放的情感
颔联:宽阔之景-----------宽阔胸襟3.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你如何理解本句中蕴涵的哲理?
(1).红日驱走黑暗------乐观 向上
(2).春意驱走寒冷-----乐观 积极
(3)新旧事物更替------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4.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直接表达感情,同时呼应上文 ,使全文笼罩一层思乡情绪.思乡句子: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回忆山东兄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这首诗是 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 诗,内容上属 之作。

11.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唐律思乡12.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思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面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开阔了。“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写景极为传神。中考链接:
1、《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突出表达这一情感?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国古代就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从“乡书、归雁”可看出这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通过归雁传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B 、“江春入旧年”.临近春节,一家人要团聚共度佳节,此时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通过归雁传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2、诗歌中直接表达思想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诗歌中通过对偶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宽阔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诗歌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江春入旧年”这5个字里边出现了两个节令,一个是“江春”的“春”,指的是立春,另一个是“旧年”的“年”,指的是旧历年的最后一天。
6、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7.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尤其要注意加点字的分析。
答:“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8.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尾联作者想借助鸿雁传书,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切。课件31张PPT。学习要点 初步学习领会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理解不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不同经历同作品的关系。古代诗歌四首 首先,要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其次,要从整体上理解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情感。
再次,要神入其中,体会其意境。
  最后,还要揣摩体会其遣词造句的妙处和表达技巧。 学法指导中国古代诗歌古体诗格律诗古风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诗无定句
句无定字律诗绝句五言
七言曹操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三国枭雄曹操写作背景:公元207年
曹操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
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 出卢龙寨
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
登山观海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
触景生情
写下了这首
壮丽的诗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 操 观 沧 海指大海,如“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登临jié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耸立。竦(sǒng):高。峙(zhì):挺立。多么dàn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树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聚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s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好像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银河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 至:极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诗中写了大海中哪些事物4、诗人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有总写,有分写;有实写,有虚写,你能分清这些吗2、形成了什么样的画面汹涌的大海
坚定的山岛
树木聚集,百草丰茂
日月远行,星汉灿烂雄伟壮丽
生机勃发
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3、诗中最能表现诗人胸襟的句子是哪几句?结合全诗来看,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抱负。背 诵 全 诗诗歌品析叙事内容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诗句情感观海地点和目的水何澹澹总写大海景象总写山岛景象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百草丰茂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抱负想象之景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景象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勃勃生机
乐观情怀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虚写实写写景写作特点诗意理解: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
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观沧海》选自《 》是
乐府诗《 》
的第一章。作者是 ,字 ,
末年的 家、 家、
。他的诗以 见称。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曹操孟德东汉政治军事诗人慷慨悲壮一、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二、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实景)(想象)三、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课件27张PPT。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叙事诗中 :《琵琶行》、《长恨歌》极为著名。 作者我知道白居易画像让我们来欣赏一下钱塘湖的景色诗歌的特点1、具有强烈的感彩。2、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3、想象丰富。4、语言精练。5、押韵,有节奏感。钱塘湖:又名:西子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 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孤山寺北贾亭西
(点明诗人春游是从孤山寺、贾亭一带起程的)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了望湖面)首 联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
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
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
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
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
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
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充分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尾 联我最喜爱西湖东边
的美景,游览不足
够,尤其是绿色杨
柳荫下的白沙堤。 (1) 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2)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A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B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C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D问题探究 诗中 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

欲”和“才能”表现了( )
(2)这首诗是写( )作者的兴趣不在于

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

从总体着眼描绘( )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春天骑马游西湖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课外拓展(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正确顺序(1)(4)(3)(2)课件29张PPT。2018/12/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2018/12/12018/12/1题目的意思?“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2018/12/1作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代表作是《汉宫秋》。
2018/12/1枯藤老树昏鸦2018/12/1小桥流水人家2018/12/1古道西风瘦马2018/12/1夕阳西下2018/12/1断肠人在天涯2018/12/1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2018/12/1意象诗词曲赋中有一重要的载体—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为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所借助的事物。简而言之,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
2018/12/1《天净沙·秋思》篇章结构
第一、二两句写眼前实景。写出富有特征性萧瑟秋景,
造成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2018/12/1第三句:写旅人孤独一身,骑着一匹瘦马。第四句:“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
第五句:正面抒发感情,点明了主题。
《天净沙·秋思》篇章结构2018/12/1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游子思乡图1、这首小令哪几句三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3、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子。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8/12/1问题1:第1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此句3个名词连用,点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站立几点寒鸦。荒僻 、衰败的景象,渗透着游子漂泊天涯的凄苦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更会惹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2018/12/1问题2:“小桥流水人家”,同思乡之情有什么联系?
此句亦有3个名词连用,勾画出一幅略有“温馨”气息的“家”的情味,对照游子漂泊之苦,这更会令游子触景生情,产生思乡之愁绪。
2018/12/1作用有二:一是具有日暮途穷、前途暗淡的象征意义,二是将全部景物笼罩在黄昏的色调中,渲染游子的愁思氛围。
问题3:“夕阳西下”有何表现作用?2018/12/1问题4: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中,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游子。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我们自己去想像。
2018/12/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
有“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2018/12/1静景与动景相映 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2018/12/1静景与动景相映《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2018/12/1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景色与情思相融2018/12/1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景色与情思相融2018/12/1《天净沙 秋思 》赏析   ——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
2018/12/1《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2018/12/1《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2018/12/1《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2018/12/1《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2018/12/1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