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培优检测
(时间:60分钟 总分:8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基础积累(共41分)
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先后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泱泱大河蜿yán东流,世世代代滋润着中国大地,滋养着沿河而居的人们。黄河水滔滔不绝,劈山斩石、百折不回、汹涌澎pài、一往无前,她既有磅礴宏伟的气魄,又有 ,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铸就了自强不息、蓬勃奋进、兼收并蓄、厚德载物的性格。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北麓( ) 磅礴( )
蜿yán( ) 澎pài( )
(2)“百折不回”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分)
(3)画波浪线句子“滋养着沿河而居的人们”中的“滋养”是 (填词类)。(2分)
(4)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短句,跟前面画横线的句子格式一致。(2分)
2.下列标点符号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B.“我对这次考试充满了信心,”他对我说:“因为我准备得很充分。”
C.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D.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3.下面画线句中,有语病的一处是(4分)( )
A.这些天,同学们在阅读那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了解了朝鲜战场上战士们的英雄事迹。B.大家从志愿军战士联想到西南边疆官兵,发出了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学习的热情。抗美援朝的英雄曾激励了几代人,C.今天子弟兵续写着英雄的故事,继续激励着我们。D.我们要崇敬英雄,更要奋发努力,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说过:“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崇尚英雄, , , , ,营造以英雄为荣、人人争当英雄的浓厚社会氛围。
①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②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③凝聚起迈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④更是为了充分发挥人民英雄的引领示范作用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5.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千年来,家国情怀始终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新城中学准备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并按要求完成任务。(9分)
(1)【任务一】请结合“家”字的图文解析和“国”字的图片资料,探究“国”的含义。(2分)
[家]从宀从豕,图为屋下畜养着一头猪,本义为屋内、住所(居住的地方)。
[国]从囗从或,图为① ,本义为② 。
(2)【任务二】学校将开展“诗歌颂祖国”朗诵会,李明同学朗诵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后,王语同学将接着朗诵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串联词。(3分)
答:
(3)【任务三】每个人对“家国情怀”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行动,你心中的“家国情怀”是什么 请用两个具体事例阐述你的认识或见解。(4分)
答:
6.根据积累,填写句子。(10分)
(1)“ , ”(《木兰诗》)概述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 , ”(《逢入京使》)则抒写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4分)
(2) 请将下表中的名句补充完整。(6分)
类别 名句 出处
淡泊名利 可汗问所欲,① 。 《木兰诗》
② ,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四季美景 草树知春不久归,③ 。 韩愈《晚春》
④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暖心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⑤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劝君更尽一杯酒,⑥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二、阅读理解(39分)
(一)回忆《木兰诗》,回答问题。(18分)
7.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
B.不闻爷娘唤女声 阿姊闻妹来
C.木兰当户织 当窗理云鬓
D.朔气传金柝 雄兔脚扑朔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9.下列对诗歌中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队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喻作结,用双兔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收束全诗,令人回味。
10.《木兰诗》和【链接材料】都写木兰回乡的情形,但庆贺的对象和结尾的赞语却有所不同,请你指出。(6分)
【链接材料】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搆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①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②。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节选自《木兰歌》)
【注】①持:拿着。②殊:不同。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1分)
解读黄河
陈世旭
①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
②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混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黄河流域每年每平方公里有四千吨土壤被侵蚀,一年毁灭耕地五百五十万亩,却又每年给河口输送泥沙十亿吨,净造国土几十平方公里。
③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桀骜不驯。河道任意摆动,宽窄差异几十里。河床或层层掀起,深揭数丈;或无限淤高,悬于城市半空。洪水决口泛滥,纵横几十万平方公里,百万黎庶化为鱼虫,只在昼夜之间。
④黄河之于中国,是终年的哭泣流成的河。
⑤无数灾难,无数忍耐,无数希冀,无数挫败,无数莫名的暴躁,无数难以诉说的痛苦与忧烦、惊悸与困惑,一直伴着这条河在流淌。
⑥走向黄河,是一种惊世的悲壮。
⑦豪饮北风,伫立在高岸。倾听大漠荒原,倾听古战场铁马金戈的长啸,倾听五千年祸福相生从不静息的声威。苍凉夕阳抚摸傲岸峡谷,抚摸黄河子民青铜质地的肤色。
⑧黄河百折不回,黄河不废万古流。
⑨谁主持了秋天的全部收获 谁把千秋的史话传诸无穷的后世 黄皮肤的古老民族,站在迸溅喧嚣的激流上,站在粗犷野蛮的船歌里,站在烈烈烽火锻造的旋律中。能割舍一切,不能割舍黄河的品格。那是生命的赞歌,生命的光辉。
⑩一代代黄河人,把血脉喷涌成黄河的血脉,把骨肉凝结成黄河的骨肉。不由分说地狂飙,翻卷出无尽的悲歌。就只为多年以后,儿女们能够如此美丽地在大地上行走。
走向黄河,是一种庄重的礼拜。
黄河引导了华夏文明的走向。黄河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性格。
当北京猿人出现在周口店时,这条从世界屋脊出发的河,已经走过千里万里,奔流到海不复回。女娲泥绳、先民石器、炎帝百草、黄帝内经、秦汉长城、唐宋诗文……滚滚的波涛圣迹起伏,先哲的薪火源远流长。
黄河是把从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无数河流连接起来的伟大生命,黄河是黄了天黄了地黄了子民肌肤的伟大圣河,黄河是一路吟唱一路滋润一路养育的伟大母亲!
千百年来无数人竭尽才情地奉献给它诗文、舞乐、绘画、雕塑、建筑,奉献给它惊心动魄的急流和宽广安详的波涛,它的凶猛无忌的冲击和漫泛,它的两岸峻拔而多姿多彩的群山,堆积成山的黄土,无边无际的高原……所有那些肯定将永世不朽的艺术无论多么辉煌,同它比较起来,也只能是一片苍白。
黄河是一个民族的象征。黄河是一个民族的史诗。黄河就是一个民族自身。它的生存、成长、繁衍、变迁,它的命运、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同一个民族的生存、成长、繁衍、变迁,一个民族的命运、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连接得如此紧密,互为一体。
(有删改)
11.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黄河,请按要求补充下面的表格。(6分)
解读结果 原因
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 (1)
(2) 倾听大漠荒原,倾听古战场铁马金戈的长啸,倾听五千年祸福相生从不静息的声威;黄河百折不回,黄河不废万古流
走向黄河,是一种庄重的礼拜 (3)
1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1)河道任意摆动,宽窄差异几十里。河床或层层掀起,深揭数丈;或无限淤高,悬于城市半空。洪水决口泛滥,纵横几十万平方公里,百万黎庶化为鱼虫,只在昼夜之间。(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
答:
(2)黄皮肤的古老民族,站在迸溅喧嚣的激流上,站在粗犷野蛮的船歌里,站在烈烈烽火锻造的旋律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答:
13.本文描写的对象是黄河,而第 段写的却是“无数人竭尽才情地奉献给它诗文、舞乐、绘画、雕塑、建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14.联系《黄河颂》一文中的句子,结合文意,谈谈黄河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4分)
【链接材料】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答: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共41分)
1.(1)(4分)麓(lù) 礴(bó) 蜒 湃 (2)黄河一路弯弯曲曲很多次,遇到很多困难和波折,但一直勇往直前,毫不退缩。(2分) (3)动词(填词类)。(2分) (4)容纳百川的气度(2分)
2.A.[解析]B.直接引用,说话人以插入语形式出现在话语中间的,“说”字后不能用冒号,应用逗号。C.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要用分号,故应将第三个逗号改为分号。D.省略号和“等”字不能同时用,可删去省略号。
3.B.[解析]搭配不当,可将“发出”改为“激发”。
4.B.[解析]阅读文段可知,句子中②④“不仅是”“更是”表示递进关系,而且与主语“崇尚英雄”联系紧密,所以②句是首句,④句承接②句;①句承接④句从个人角度说明崇尚英雄的意义,③句承接①句从精神层面对展望未来进行表述。所以正确的排序为②④①③。
5.(9分)(1)①一把武器在城墙之外 ②用武器守卫城土。 (2)(3分)(示例)李明同学的朗诵,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与气概源自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它从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来,亘古不变。下面请王语同学为大家朗诵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让我们在风声雨声中,感受炽热的爱国深情。 (3)(4分)[答案](示例)顶风冒雪,默默守卫祖国边疆,这是国防战士的家国情怀。枪林弹雨中,决意用身躯堵住敌人枪眼,这是黄继光的家国情怀。
6.(10分)(1)①木兰不用尚书郎 ②不义而富且贵 ③百般红紫斗芳菲 ④秋风萧瑟 ⑤随君直到夜郎西。 ⑥西出阳关无故人。 (2)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4分)
二、阅读理解(39分)
(一) (18分)
7.B.C.[解析]B.两个“闻”都是“听,听见”的意思。C.两个“当”都是“对着”的意思。A.两个“市”的意思分别为“买”和“集市”。D.两个“朔”的意思分别为“北方”和与前面的“扑”构成词语“扑朔”,意为“动弹”。
8.(4分)(1)小弟听说姐姐回来了,磨起刀来杀猪宰羊。(2)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9.C.[解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一个互文句,不能理解为“将军拼死作战, 壮士十年后归来”,而应理解为“将士们经过多年奋战,有的战死沙场, 有的胜利归来”,其中的“百战”“十年”都是虚数。
10.(6分)《木兰诗》庆贺的对象相比【链接材料】多了“阿姊”和“小弟”,少了“亲戚”; 结尾的赞语以双兔为喻,着重赞美木兰的谨慎和机警。
【链接材料】庆贺的对象相比《木兰诗》多了“亲戚”,少了“阿姊”和“小弟”;结尾的赞语直抒胸臆, 赞美木兰“忠孝两不渝”的气节。
【参考译文】父母看到木兰归家,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木兰得以再见到父母,脱下戎装练习起乐器。昔日是视死如归的英雄,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女子的容貌。亲戚们拿着酒来祝贺木兰的父母,到如今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一样。门外都曾是木兰的旧部士兵,一起出生入死十几年。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誓死共同战斗终不改变。今天看到木兰,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不同了。木兰的旧部士兵惊慌地不敢上前,(只能)徒然叹着气。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二)(21分)
11. (1)黄河如此混浊, 如此桀骜不驯 (2)走向黄河,是一种惊世的悲壮 (3)黄河引导了华夏文明的走向,黄河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性格
1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1)“摆动(或‘任意摆动’)”“掀起(或‘层层掀起’)”“泛滥(或‘决口泛滥”)”等动词(或“动词短语”),传神地表现了黄河的野性力量,突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特点。(2)连用三个“站在”构成排比句式,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黄皮肤的古老民族在惊涛骇浪中的勇敢顽强及中华民族的生命光辉,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和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13.(5分)突出黄河厚重的底蕴以及“礼拜”的庄重,与下文“所有那些肯定将永世不朽的艺术无论多么辉煌,同它比较起来,也只能是一片苍白”相互照应,更加突出作者对黄河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14.(4分)蕴含着我们民族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