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标】第二节 长江流域(第2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长江流域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来源 粤人版 八年级下 第七章 认识区域 节次 2 授课日期
教师 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要 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课标分解 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学会分析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了解长江流域被称为中国的“黄金腰带”的原因,了解长江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东北地区,从宏观上分析,该内容承接着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进入八年下册的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于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河流等)以及人文环境(农业、工业、经济发展)有了相应的基础。东北地区是我们认识区域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重新振兴的老工业基地三方面内容, 我们就从影响各方面的主导因素入手,分析东北地区主要的区域特征,并分析影响该地区地理特征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情分析 本节学习长江流域,从学生的知识储量来看,学生已对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行政区等具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学习流域的概况则相对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培养学生空间叠图的能力,将河流叠加在其他地图上,进而进行区域的了解。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他们对于地理课程兴趣很高,可以了解世界的大河山川及风土人情,因此,大多数同学可以积极地参与课堂,积极思考。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具备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达到自主完成学习目标的能力。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业目标:1.根据地图知道长江流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2.明确长江流域的经济状况,理解长江流域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 “黄金腰带”。3.认识并找出长江干流沿线的四大城市,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根据地图知道长江流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2.综合思维:明确长江流域的经济状况,理解长江流域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 “黄金腰带”。3.地理实践力:认识并找出长江干流沿线的四大城市,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4.人地协调观:通过长江流域的讲解,总结长江流域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评价任务
重点 1.长江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及其开发利用。2.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难点 长江的开发利用。
材料准备 教材、教材解析、教辅资料、互联网材料、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这些城市都沿着什么分布? 学生思考并回答:四大城市沿江布局的原因,学生各抒己见,并进入课堂。 让学生从长江沿岸的城市引出长江流域的特点
讲授新课 明 晰 概 念:干流 支流 水系 流域任务一:优越的自然条件1.位置与范围2.流经的地形区3.流经的行政区4.黄金水道5.水能资源丰富6.矿产资源丰富探究活动一:1.读第42页图7.19,说出长江干支流主要的水电站的名称。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哪一河段?2.读第42页图7.20,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长江为什么被誉为“黄金水道”?3.长江流域除了水能资源、矿产资源之外,你觉得长江还能给我们经济发展提供什么?案例分析1:思考: 读图7.25,“说一说三峡水利枢纽的受益区涉及哪些省区?这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任务二:中国的“黄金腰带”1.长江流域的经济探究活动二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流域是我国的“黄金腰带”?2.长江流域的农业探究活动三(1)长江流域的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该地区粮食生产有哪些有利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什么长江流域淡水产品的产量丰富?(3)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特色。3.长江流域的工业探究活动四:读第47页图7.31,说出长江干流沿岸主要工业基地的名称。2.搜集资料,在下图中把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补充完整。任务三: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1.长江流域城市群2.长三角的上海市3.上海市的外滩探究活动五:说出长江干流沿岸的主要城市,说明为什么长江流域的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2)比较长江下、中、上游地区城市人口的比例和城市密度差异,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学生总结:学生总结: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长度和流量是亚洲第一大河。学生总结:长江: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学生总结: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学生总结:长江的干支流都有很好的航运条件,是我国通航里程最长、运输能力最强的河流,自古就有“黄金水道”之称。学生总结:长江的干支流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学生总结:长江流域范围内:有多种多样的矿产资源如:天然气、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长江干流:三峡、葛洲坝;雅砻江:二滩;清江:隔河岩;沅江:五强溪;汉江:丹江口等。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水量最大,落差最大,所以水能资源最丰富。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长江流域横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航运条件好,通航里程最长,运输能力最强。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水资源——近1万亿立方米,居全国七大江河之冠,现有水面面积已接近全国淡水总面积的1/2。 ·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1/4。经济林居全国首位,用材林仅次于东北林区。我国仅存的珍禽异兽多属于长江流域特有,驰名中外。 ·淡水鱼资源——长江流域鱼类的品种、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 ·矿产资源——拥有矿产品种110多种,在全国已探明的130多种矿产中占80%。 ·旅游资源——长江流域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游览胜地。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受益范围广,主要地区是华中、华东、西南、华北、华南等。 长江三峡工程发挥发电、防洪、航运、灌溉、水产养殖、旅游、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减少大气污染等作用。为长江流域提供更多的电力,改变长江中下游能源短缺的局面,使工农业、交通等行业产值增加。学生总结: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为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腰带”。学生总结:学生总结: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河湖密布、灌溉便利、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长江流域: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河湖密布、灌溉便利、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学生讨论后回答: 长江流域的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等。 有利的自然条件:平原多、地势平坦,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河湖密布、灌溉便利。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学生讨论后回答:长江流域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学生讨论后回答:鱼米之乡。学生总结: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是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基地以及长江沿江地带的武汉、长沙、宜昌、重庆、攀枝花等重要工业城市。长江沿江地带:尤其位于长江出海口的长江三角洲,临江瀕海,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位置优势于一体,成为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龙头,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其辐射影响力遍及全国。学生总结:主要工业基地:上海、南京、马鞍山、武汉、宜昌、重庆、攀枝花。学生回答:学生总结:长江流域地区:航运便利、资源丰富、城镇密集,形成了沿江分布的,以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为中心城市的城市群。这些中心城市都是本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对区域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学生总结: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它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口,我国沿海航运的中心,京沪、沪杭铁路交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市:上海市还是我国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学生总结:上海市的外滩:外滩是上海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浦东新区高楼林立,呈现出一派现代繁荣景象。学生总结:河流沿岸:用水方便,交通便利,有利于生产、生活商品交换和人们的交往,故城市多分布在油漆沿岸。学生总结: 长江上、中、下游城市人口的比例和城市密度的大小均为下游>中游>上游。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下游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故人口和城市密度大,中游次之,上游地形崎岖,气候差异大,青藏高原气候恶劣,故城市人口比例和城市密度较小。 让学生知道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知道中国的“黄金腰带”的表现;了解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节 长江流域 同步作业2 1---10题 课外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41个城市;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 截至2019年底,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2.27亿人,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千米。201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23.72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出中国近1/4的经济总量,1/3的进出口总额。2019年,长三角区域铁路网密度达到325千米/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发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回答问题积极,知识点掌握好,材料分析到位,思维得到了训练,课堂上有积极而良好的互助合作学习气氛,整体上达成了学习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 长江流域(第2课时) 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指标 权重 评 价 因 素 评价等级 简要评价
优 良 中 一般
教学 目标 (1) 10 1、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结构 (2) 15 1、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具有自己的特色。 2、过程设计科学合理,抓住重点关键,突破难点。 3、过程层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馈及时。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扎实,体现学法指导。 5、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智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 方法 (3) 20 1、注重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实效。 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精当,富有诱导性。 3、依据教材、学生实际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注意教与学的调节,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教学 手段 (4) 10 1、根据教学实际,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如电教,提高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常规教具和学具的操作。
教学时间 (5) 10 1、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节。 2、各环节耗时合理,讲练时间协调. 3、作业适度,负担合理。准时下课,不拖堂。
教学氛围 (6) 20 重视教学情况的创设,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感情融洽。
教学 效果 (7) 20 1、教学措施落实,学生各方面表现出色。 2、教得实、学得活,即时效果好。 3、教学任务完成,课业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高。
注:优95%,良85%,好75% 一般60%
评教人:知识性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通过材料分析,知道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
。
2 通过材料分析,知道中国的“黄金腰带”的表现。
3 通过材料分析,了解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
探究能力 1.通过案例分析,认识长江流域的各种资源和航运特点。
2.通过读图分析,分析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3.通过材料分析,分析长江流域被称为中国的“黄金腰带”的表现。
4.通过材料分析,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5.通过材料分析,分析长江流域沿岸人口密集的原因。
科学态度 培养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共40张PPT)
第二节 长江流域
粤人版八年级下册
内容总览
课标要求
01
学习目标
02
探究新知
03
课堂检测
04
课堂总结
05
课后作业
06
目录
2022新课标要求
课标摘要
课标分解
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学会分析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了解长江流域被称为中国的“黄金腰带”的原因,了解长江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的特点。
素养要求与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 区域认知:
根据地图知道长江流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
2.综合思维:
明确长江流域的经济状况,理解长江流域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 “黄金腰带”。
3.地理实践力:
认识并找出长江干流沿线的四大城市,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4.人地协调观:
通过长江流域的讲解,总结长江流域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学业目标:
1.根据地图知道长江流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
2.明确长江流域的经济状况,理解长江流域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 “黄金腰带”。
3.认识并找出长江干流沿线的四大城市,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情境导入
重庆
武汉
南京
上海
这些城市都沿着什么分布?
新知讲解
优越的自然条件
任务一
水系
流域
干流 支流 水系 流域
明 晰 概 念:
支流
干流
新知讲解
优越的自然条件
任务一
各拉丹冬峰
1.位置与范围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长度和流量是亚洲第一大河。
新知讲解
优越的自然条件
任务一
各拉丹冬峰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2.流经的地形区
青 藏 高 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
横
断
山
脉
新知讲解
优越的自然条件
任务一
3.流经的行政区
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
新知讲解
优越的自然条件
任务一
4.黄金水道
长江的干支流都有很好的航运条件,是我国通航里程最长、运输能力最强的河流,自古就有“黄金水道”之称。
图7.20 长江水系通航河段示意
新知讲解
优越的自然条件
任务一
5.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的干支流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巫峡
西陵峡
瞿塘峡
新知讲解
优越的自然条件
任务一
6.矿产资源丰富
长江流域范围内:有鑫种多样的矿产资源如:天然气、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
新知讲解
优越的自然条件
任务一
长江干流:三峡、葛洲坝;雅砻江:二滩;清江:隔河岩;沅江:五强溪;汉江:丹江口等。
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水量最大,落差最大,所以水能资源最丰富。
探究活动一:
小组讨论:1.读第42页图7.19,说出长江干支流主要的水电站的名称。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哪一河段?
新知讲解
优越的自然条件
任务一
探究活动一:
小组讨论:2.读第42页图7.20,结合所学拜识,说一说长江为什么被誉为“黄金水道”?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航运条件好,通航里程最长,运输能力最强。
新知讲解
优越的自然条件
任务一
探究活动一:
小组讨论:3.长江流域除了水能资源、矿产资源之外,你觉得长江还能给我们经济发展提供什么?
长江流域富饶的资源
·水资源——近1万亿立方米,居全国七大江河之冠,现有水面面积已接近全国淡水总面积的1/2。
·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1/4。经济林居全国首位,用材林仅次于东北林区。我国仅存的珍禽异兽多属于长江流域特有,驰名中外。
·淡水鱼资源——长江流域鱼类的品种、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
·矿产资源——拥有矿产品种110多种,在全国已探明的130多种矿产中占80%。
·旅游资源——长江流域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浏览胜地。
案例分析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分组讨论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距其下游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约40千米。三峡大坝坝高185米,主要由拦江大坝、水电站和通航建筑物三部分组成。三峡大坝蓄水高程已达175米,总库容量393亿立方米,三峡水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可通过万吨级船队,提高了长江通
航能力。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集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发展于一身,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对长江干流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思考: 读图7.25,“说一说三峡水利枢纽的受益区涉及哪些省区?这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案例分析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分组讨论
思考:读图7.25,说一说三峡水利枢纽的受益区涉及哪些省区?这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受益范围广,主要地区是华中、华东、西南、华北、华南等。
长江三峡工程发挥发电、防洪、航运、灌溉、水产养殖、旅游、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减少大气污染等作用。为长江流域提供更多的电力,改变长江中下游能源短缺的局面,使工农业、交通等行业产值增加。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1.长江流域的经济
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为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腰带”。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探究活动二
小组讨论:
(1)2010年长江流域的国内生产总值是 ,占全国比例是 。
(2)2006年至2010年,长江流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占全国比例的变化趋势是 。
15000亿元
36.50%
持续增长,增幅大
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流域是我国的“黄金腰带”?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2.长江流域的农业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河湖密布、灌溉便利、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长江流域: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河湖密布、灌溉便利、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2.长江流域的农业
柑橘是长江流域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的水果。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探究活动三:
读图第46页图7.29和图7.30,搜集资料,综合分析下列问题。
(1)长江流域的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该地区粮食生产有哪些有利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长江流域的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等。
有利的自然条件:平原多、地势平坦,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河湖密布、灌溉便利。
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工业发达。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探究活动三:
读图第46页图7.29和图7.30,搜集资料,综合分析下列问题。
(2)为什么长江流域淡水产品的产量丰富?
长江流域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3)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特色。
鱼米之乡。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3.长江流域的工业
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是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基地以及长江沿江地带的武汉、长沙、宜昌、重庆、攀枝花等重要工业城市。
综合性
工业基地
钢铁、轻纺
工业基地
电力、冶金
工业基地
钢铁
煤炭
工业基地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3.长江流域的工业
长江沿江地带:尤其位于长江出海口的长江三角洲,临江瀕海,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位置优势于一体,成为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龙头,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其辐射影响力遍及全国。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3.长江流域的工业
长江沿江地带:尤其位于长江出海口的长江三角洲,临江瀕海,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位置优势于一体,成为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龙头,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其辐射影响力遍及全国。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探究活动四:
1.读第47页图7.31,说出长江干流沿岸主要工业基地的名称。
主要工业基地:上海、南京、马鞍山、武汉、宜昌、重庆、攀枝花。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探究活动四:
市场:
优越的位置:
地形、气候和农业:
交通通信与投资环境:
劳动力:
资金与技术:
长江
三角洲
资金雄厚,技术先进。
资源丰富,素质较高。
2.搜集资料,在下图中把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补充完整。
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南北海运的中点。
水陆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政策优惠,投资环境好。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腹地广阔,对外贸易便利。
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农业发达。
新知讲解
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
任务三
长江流域地区:航运便利、资源丰富、城镇密集,形成了沿江分布的,以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为中心城市的城市群。这些中心城市都是本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对区域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以南京为中心的下游城市群
以武汉为中心的中游城市群
以重庆为中心的上游城市群
1.长江流域城市群
新知讲解
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
任务三
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它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口,我国沿海航运的中心,京沪、沪杭铁路交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长三角的上海市
新知讲解
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
任务三
2.长三角的上海市
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市:上海市还是我国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上海商业大厦
上海环球金融大厦
新知讲解
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
任务三
上海市的外滩:外滩是上海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浦东新区高楼林立,呈现出一派现代繁荣景象。
上海浦东外滩
上海浦东新区
3. 上海市的外滩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探究活动五:
读图7.37、图7.38,回答下列问题。
河流沿岸:用水方便,交通便利,有利于生产、生活商品交换和人们的交往,故城市多分布在油漆沿岸。
(1)说出长江干流沿岸的主要城市,说明为什么长江流域的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新知讲解
中国的“黄金腰带”
任务二
探究活动五:
(2)比较长江下、中、上游地区城市人口的比例和城市密度差异,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长江上、中、下游城市人口的比例和城市密度的大小均为下游>中游>上游。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下游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故人口和城市密度大,中游次之,上游地形崎岖,气候差异大,青藏高原气候恶劣,故城市人口比例和城市密度较小。
课堂练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许多人不在居住城市工作,每天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同城效应”。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 图甲所示区域最大的核心城市
是( )。
A: 杭州 B: 上海
C: 苏州 D: 南京
2. 图乙这种生活方式主要依赖的
交通运输方式是( )。
A: 长江水运
B: 航空运输
C: 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D: 海洋运输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二节 长江流域 同步作业2 1---10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