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化学中考一模全真模拟卷B(徐州专用)
九年级化学
(共16小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Mg-24 S-32 Na-23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徐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火力发电厂需进行燃煤脱硫、控尘处理
B.为减少“白色污染”,可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C.为防止酸雨产生,建高烟囱排烟
D.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低碳生活的重要手段
【答案】C
【解析】A、火力发电厂需进行燃煤脱硫、控尘处理,有利于环境保护,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B、为减少“白色污染”,可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C、为防止酸雨产生,建高烟囱排烟,会造成空气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故选项C符合题意;D、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低碳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有利于环境保护,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固体药品取用 D.测溶液pH
【答案】C
【解析】A、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B、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C、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D、测定溶液的pH: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不能将pH试纸润湿,可能会影响pH值,不符合题意。故选C。
3.学习化学要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糯米酿酒、烧制陶瓷、金刚石加工成钻石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B.稀盐酸和稀醋酸中含有不同酸根,所以它们化学性质有差异
C.向盛有饱和蔗糖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振荡后硝酸钾消失
D.澄清的石灰水与纯碱溶液的反应没有体现出碱溶液的共同性质
【答案】A
【解析】A、糯米酿酒、烧制陶瓷过程中都有新物种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金刚石加工成钻石的过程中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符合题意;B、不同的酸由于所含的酸根离子不同,他们的化学性质会有差异,稀盐酸的酸根离子为氯离子,稀醋酸的酸根离子为醋酸根离子,它们的酸根离子不同化学性质有差异,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饱和蔗糖溶液对于蔗糖是饱和的,但对于硝酸钾还是不饱和的,故向盛有饱和蔗糖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振荡后硝酸钾会溶解消失,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碱溶液由于都含有氢氧根离子,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澄清的石灰水与纯碱溶液的反应时,是澄清石灰水中的钙离子与纯碱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故澄清的石灰水与纯碱溶液的反应没有体现出碱溶液的共同性质,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4.化学符号是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化学语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铝在常温下会和空气反应生成氧化铝(AlO)
B.雨水、汽水中都含有碳酸(CO3)
C.食盐水中含有钠离子(Na1+)和氯离子(Cl1-)
D.人体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Ca
【答案】D
【解析】A、铝在常温下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氧化铝中氧元素为-2价,铝元素为+3价,故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雨水、汽水中都含有碳酸,碳酸由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化学式为H2CO3,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C、氯化钠在水中会解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离子符号为Na+和Cl-,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D、人体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符号为C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5.某品牌的泡腾片说明书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配料:每片含维生素C(C6H8O6)1000mg 辅料:柠檬酸(C6H8O7)、碳酸氢钠(NaHCO3)等 用法:用冷水或温水溶解后服用
A.维生素C和柠檬酸的组成元素相同
B.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维生素C>柠檬酸
C.泡腾片放入水中可观察到气泡
D.柠檬酸在水中可解离出H+
【答案】B
【解析】A、维生素C和柠檬酸的组成元素相同,均为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1个维生素C分子、1个柠檬酸分子中均含有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但柠檬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维生素C大,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维生素C>柠檬酸,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维生素C<柠檬酸,故选项说法错误。C、泡腾片放入水中,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气泡,故选项说法正确。D、柠檬酸在水中可解离出H+,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6.化学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钙属于常量元素,幼儿缺钙会影响其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
B.缺碘影响幼儿的智力发育,所以需要碘摄入过量
C.铁属于常量元素,缺铁会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导致生长迟缓
D.硒属于常量元素,合理适量摄入硒元素可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答案】A
【解析】A、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幼儿缺钙易患佝偻病,会影响其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符合题意;B、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会影响生长发育,影响幼儿的智力发育,但是应适量摄入,碘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不符合题意;C、铁属于微量元素,缺铁会引起贫血,不符合题意;D、硒属于微量元素,合理适量摄入硒元素可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故选A。
7.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是进行实验分析的重要依据。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实验 实验现象
A 电解水 电极上产生气泡,液面逐渐下降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C 向含少量氧化铜的试管中注入稀盐酸,微热 黑色粉末逐渐消失,产生蓝色沉淀
D 将浓硫酸慢慢注入盛水的烧杯中并搅拌 烧杯壁发热
【答案】C
【解析】A、电解水,电极上产生气泡,在气体压力作用下,正负两极的玻璃管内液面逐渐下降;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C、向含少量氧化铜的试管中注入稀盐酸,微热,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D、将浓硫酸慢慢注入盛水的烧杯中并搅拌 烧杯壁发热,因为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选C
8.中国科学院首创室温制氢方案,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反应价值看:可减少CO2的排放
B.从守恒关系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从价态变化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从表示方法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B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一氧化碳与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一氧化碳与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故选项说法不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C、一氧化碳与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后氢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碳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4价,故选项说法不正确;D、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
9.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探究铁、镁金属活动性强弱 B.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C.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D.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A
【解析】A、图中实验,金属的种类、酸的种类均不同,有两个变量,不能用于探究铁、镁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B、干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湿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前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后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探究CO2与水的反应,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C、图中实验,除了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红墨水在热水中运动速率较快,可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D、图中实验,氧气的浓度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铁在氧气剧烈燃烧,可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若反应均是化合反应,则乙可为CO
B.若反应均是分解反应,则甲可为H2O
C.反应均是复分解反应,甲可以是硫酸
D.①②③都可以是置换反应
【答案】B
【解析】A、若反应均是化合反应,则甲可以是碳,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碳可以和氧气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碳可以和氧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以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故A选项推测正确,不符合题意;B、若反应均是分解反应,甲是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则乙、丙为氢气或氧气的一种,由于氢气和氧气不能通过分解反应相互转化,反应③不成立,故B选项推测不正确,符合题意;C、若反应均是复分解反应,则甲可以是硫酸,乙是硫酸铜,丙是硫酸钡,硫酸可以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可以和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铜可以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故C选项推测正确,不符合题意;D、若甲是碳,乙是铁,丙是铜,则碳可以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碳可以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铁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三个反应均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D选项推测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填空与说明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8分)
11.(5分)下列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①碳纤维 ②氢氧化钠 ③加碘食盐 ④氢氧化钙 ⑤蛋白质 ⑥小苏打
(1)能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
(2)配制波尔多液的碱是 。
(3)用于制作飞机机翼的复合材料是 。
(4)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
(5)常用于制人造丝、造纸、印染等工业的是 。
【答案】(1)⑤;(2)④;(3)①;(4)⑥;(5)②
【解析】(1)蛋白质能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故填:⑤;(2)氢氧化钙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氢氧化钙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故填:④;(3)碳纤维是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属于复合材料,可用于制作飞机机翼,故填:①;(4)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填:⑥;(5)氢氧化钠可用于制人造丝、造纸、印染等工业,故填:②。
12.(8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化学方面的贡献较为突出。
(1)冶金——《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请写出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造纸——造纸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造纸会产生大量含氢氧化钠的碱性废水,检测废水呈碱性的简单方法是 。
(3)“天宫课堂”上,某同学提问“空间站的氧气是怎么来的?”,太空教师解答是通过电解水得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航天员使用过后的水净化后可循环使用,其中利用活性炭的 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等。
(4)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比采用同样颜料的《蒙娜丽莎》早300年,下表是《千里江山图》所用的部分矿物颜料,表中赭石的颜色应为 。
矿物 蓝铜矿 朱砂 赭石
颜色 深蓝色 大红色 ?
主要成分 Cu2(OH)2CO3 HgS Fe2O3
【答案】(1)Fe+CuSO4=FeSO4+Cu;(2)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为红色,则证明废水显碱性;
(3) 2H2O2H2↑+O2↑;吸附;(4)暗红棕色
【解析】(1)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2)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检测废水呈碱性的简单方法是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为红色,则证明废水显碱性。(3)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故航天员使用过后的水净化后可循环使用,其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等。(4)赭石的主要成分是Fe2O3,Fe2O3为红棕色固体,故赭石的颜色应为暗红棕色。
13.(8分)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0℃,甲的溶解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的溶解度;
② (填一种方法)可以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③a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
④a2℃时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a1℃时甲溶液析出的晶体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溶液析出的晶体。
(2)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时的pH变化如图所示,该操作是将什么溶液滴入什么溶液? 。m点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 色,n点表示的溶液中的溶质有 (填写化学式)。
(3)忘记盖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发生变质,下列分析与设计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选项 问题 分析与设计
A 变质的原因
B 是否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C 是否全部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沉淀
D 如何提纯氢氧化钠 取样,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蒸发滤液
【答案】(1) 小于 ;升温(或增加溶剂);1:2 ;大于;(2)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溶液 ;红;NaCl;(3)C
【解析】(1)①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②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a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在a2℃时,100g的水中最多溶解甲物质的质量为50g,则a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50g:100g=1:2。④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a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a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a2℃时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a1℃,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幅度大于乙物质,故甲溶液析出的晶体大于乙溶液析出的晶体。(2)由图像可知在没有加入该试剂前,原溶液的pH小于7,所以原来溶液显酸性,随着加入试剂,溶液的pH增大,所以该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m点的溶液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n点的溶液pH等于7,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其化学式为NaCl。(3)A、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A选项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B、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观察是否产生气泡,能检验是否变质,故B选项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C、取样,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不能检验是否全部变质,故C选项分析错误,符合题意;D、取样,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能与适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选项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14.(8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I.氧气的制取及性质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收集氧气可选择E装置的理由是氧气 溶于水。
Ⅱ.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盐酸利用率与盐酸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择合适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有利于减少盐酸浪费。小明分别取4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3%、14.6%、21.9%的盐酸与足量的石灰石反应,进行A、B、C三组实验,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算得盐酸利用率如表(盐酸利用率是指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理论上所需要的盐酸量与实际消耗的盐酸总量的比值)。
盐酸利用率与盐酸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组别 A B C
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7.3% 14.6% 21.9%
盐酸利用率 82.5% 81.5% 72.1%
(3)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选择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4)比较可知,A B C三组实验中,盐酸利用率最高的组别所用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 。
(5)实验中,小明想在10分钟内制取10升二氧化碳气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用哪种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
Ⅲ.探究乙醇燃烧的产物
(6)乙醇是可再生能源,乙醇燃烧可能会产生CO,为了检验乙醇燃烧后的气体产物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分析与结论不正确的是_______。
A.A中无水CuSO4变蓝,说明气体产物中含有水
B.B中澄清石灰变浑浊,说明气体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C.E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验证是否生成二氧化碳
D.F处的尾气可以用水吸收
【答案】(1)集气瓶;(2) ; A ;不易;(3)B;(4)7.3%;(5)选B,由图像可知,B前10分钟反应快慢适中,盐酸利用率较高,每分钟产生CO2体积大于1升,能满足10分钟内收集10升CO2;(6)D
【解析】(1)根据仪器的特征和用途,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故填:集气瓶。(2)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A;收集氧气可选择E装置(排水集气法)的理由是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填:;A;不易。
(3)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应选择发生装置是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B,故填:B。(4)比较表中数据可知,A B C三组实验中,盐酸利用率最高的组别所用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7.3%,故填:7.3%。(5)选B,由图像可知,B前10分钟反应快慢适中,盐酸利用率较高,每分钟产生CO2体积大于1升,能满足10分钟内收集10升CO2。故填:选B,由图像可知,B前10分钟反应快慢适中,盐酸利用率较高,每分钟产生CO2体积大于1升,能满足10分钟内收集10升CO2。(6)A.无水CuSO4遇水变蓝,A中无水CuSO4变蓝,说明气体产物中含有水,故选项A正确;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B中澄清石灰变浑浊,说明气体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故B正确;C. C装置氢氧化钠溶液能完全吸收乙醇燃烧后产物二氧化碳,E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验证D装置是否生成二氧化碳,故C正确;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F处的尾气不可以用水吸收,可在F处点燃或用气囊收集,故D错误。故选:D。
15.(8分)CO2与NaOH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某化学兴趣小组从以下角度对该反应进行了探究。
(1)探究压强的变化。
第一组同学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将等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同时注入盛有等体积CO2的集气瓶中、一段时间后,盛有红墨水的U型管左边的液面将会 。
(2)探究能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第二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获得了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曲线Ⅰ为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曲线Ⅱ为CO2与水的反应。由此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放热”)。写出曲线Ⅱ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数字化实验”探究。
第三组同学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NaOH溶液吸收CO2的情况。如图3装置气密性良好,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CO2,连接压强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用注射器同时分别注入15mL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同时振荡烧瓶,等待反应完成。采集的数据如图3所示。
试分析:
①写出曲线c对应的烧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a、b、c三条曲线所示的实验中,t3时被吸收CO2的体积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③根据曲线c对应烧瓶内的反应,可推知反应过程中不断减少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④请写出除振荡烧瓶外继续降低曲线a的操作方法: 。
⑤由图3中的曲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上升;(2) 放热 ;;(3) ;a<b<c ;OH- ;增加氢氧化钠溶液;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钠浓度可以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情况
【解析】(1)分别将等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同时注入盛有等体积CO2的集气瓶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集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集气瓶内气体减小,压强减小,且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比等体积的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故容器1中压强下降的多,故一段时间后,盛有红墨水的U型管左边的液面将会上升;(2)曲线Ⅰ为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曲线Ⅱ为CO2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①曲线c对应的烧瓶内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压强下降的越多,说明二氧化碳减少的越多,即二氧化碳被吸收的体积越大,故t3时被吸收CO2的体积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b<c;③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钠离子不变,氢氧根离子逐渐减小,故填:OH-;④继续降低曲线a,即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可增加氢氧化钠溶液,继续吸收二氧化碳,从而使压强下降;⑤由图3可知,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不同,压强变化不同,说明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钠浓度可以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情况。
四、综合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6分)
16.请回答并完成下列计算。
(1)实验室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需称取______g氢氧化钠固体。
(2)向上述配制好的溶液中加入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 + H2SO4==Na2SO4 + 2H2O)
【答案】(1)4;(2)7.1%
【解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解答;(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1) 需称取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50g×8%=4g;(2)设反应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x。
2NaOH + H2SO4=Na2SO4 + 2H2O
80 142
4 x
x=7.1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7.1%
答:(1) 需称取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4g;(2)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化学中考一模全真模拟卷B(徐州专用)
九年级化学
(共16小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Mg-24 S-32 Na-23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徐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火力发电厂需进行燃煤脱硫、控尘处理
B.为减少“白色污染”,可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C.为防止酸雨产生,建高烟囱排烟
D.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低碳生活的重要手段
2.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固体药品取用 D.测溶液pH
3.学习化学要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糯米酿酒、烧制陶瓷、金刚石加工成钻石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B.稀盐酸和稀醋酸中含有不同酸根,所以它们化学性质有差异
C.向盛有饱和蔗糖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振荡后硝酸钾消失
D.澄清的石灰水与纯碱溶液的反应没有体现出碱溶液的共同性质
4.化学符号是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化学语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铝在常温下会和空气反应生成氧化铝(AlO)
B.雨水、汽水中都含有碳酸(CO3)
C.食盐水中含有钠离子(Na1+)和氯离子(Cl1-)
D.人体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Ca
5.某品牌的泡腾片说明书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配料:每片含维生素C(C6H8O6)1000mg 辅料:柠檬酸(C6H8O7)、碳酸氢钠(NaHCO3)等 用法:用冷水或温水溶解后服用
A.维生素C和柠檬酸的组成元素相同
B.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维生素C>柠檬酸
C.泡腾片放入水中可观察到气泡
D.柠檬酸在水中可解离出H+
6.化学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钙属于常量元素,幼儿缺钙会影响其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
B.缺碘影响幼儿的智力发育,所以需要碘摄入过量
C.铁属于常量元素,缺铁会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导致生长迟缓
D.硒属于常量元素,合理适量摄入硒元素可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7.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是进行实验分析的重要依据。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实验 实验现象
A 电解水 电极上产生气泡,液面逐渐下降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C 向含少量氧化铜的试管中注入稀盐酸,微热 黑色粉末逐渐消失,产生蓝色沉淀
D 将浓硫酸慢慢注入盛水的烧杯中并搅拌 烧杯壁发热
8.中国科学院首创室温制氢方案,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反应价值看:可减少CO2的排放
B.从守恒关系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从价态变化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从表示方法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9.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探究铁、镁金属活动性强弱 B.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C.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D.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0.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若反应均是化合反应,则乙可为CO
B.若反应均是分解反应,则甲可为H2O
C.反应均是复分解反应,甲可以是硫酸
D.①②③都可以是置换反应
二、填空与说明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8分)
11.(5分)下列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①碳纤维 ②氢氧化钠 ③加碘食盐 ④氢氧化钙 ⑤蛋白质 ⑥小苏打
(1)能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
(2)配制波尔多液的碱是 。
(3)用于制作飞机机翼的复合材料是 。
(4)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
(5)常用于制人造丝、造纸、印染等工业的是 。
12.(8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化学方面的贡献较为突出。
(1)冶金——《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请写出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造纸——造纸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造纸会产生大量含氢氧化钠的碱性废水,检测废水呈碱性的简单方法是 。
(3)“天宫课堂”上,某同学提问“空间站的氧气是怎么来的?”,太空教师解答是通过电解水得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航天员使用过后的水净化后可循环使用,其中利用活性炭的 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等。
(4)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比采用同样颜料的《蒙娜丽莎》早300年,下表是《千里江山图》所用的部分矿物颜料,表中赭石的颜色应为 。
矿物 蓝铜矿 朱砂 赭石
颜色 深蓝色 大红色 ?
主要成分 Cu2(OH)2CO3 HgS Fe2O3
13.(8分)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0℃,甲的溶解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的溶解度;
② (填一种方法)可以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③a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
④a2℃时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a1℃时甲溶液析出的晶体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溶液析出的晶体。
(2)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时的pH变化如图所示,该操作是将什么溶液滴入什么溶液? 。m点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 色,n点表示的溶液中的溶质有 (填写化学式)。
(3)忘记盖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发生变质,下列分析与设计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选项 问题 分析与设计
A 变质的原因
B 是否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C 是否全部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沉淀
D 如何提纯氢氧化钠 取样,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蒸发滤液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14.(8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I.氧气的制取及性质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收集氧气可选择E装置的理由是氧气 溶于水。
Ⅱ.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盐酸利用率与盐酸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择合适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有利于减少盐酸浪费。小明分别取4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3%、14.6%、21.9%的盐酸与足量的石灰石反应,进行A、B、C三组实验,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算得盐酸利用率如表(盐酸利用率是指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理论上所需要的盐酸量与实际消耗的盐酸总量的比值)。
盐酸利用率与盐酸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组别 A B C
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7.3% 14.6% 21.9%
盐酸利用率 82.5% 81.5% 72.1%
(3)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选择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4)比较可知,A B C三组实验中,盐酸利用率最高的组别所用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 。
(5)实验中,小明想在10分钟内制取10升二氧化碳气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用哪种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
Ⅲ.探究乙醇燃烧的产物
(6)乙醇是可再生能源,乙醇燃烧可能会产生CO,为了检验乙醇燃烧后的气体产物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分析与结论不正确的是_______。
A.A中无水CuSO4变蓝,说明气体产物中含有水
B.B中澄清石灰变浑浊,说明气体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C.E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验证是否生成二氧化碳
D.F处的尾气可以用水吸收
15.(8分)CO2与NaOH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某化学兴趣小组从以下角度对该反应进行了探究。
(1)探究压强的变化。
第一组同学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将等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同时注入盛有等体积CO2的集气瓶中、一段时间后,盛有红墨水的U型管左边的液面将会 。
(2)探究能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第二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获得了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曲线Ⅰ为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曲线Ⅱ为CO2与水的反应。由此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放热”)。写出曲线Ⅱ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数字化实验”探究。
第三组同学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NaOH溶液吸收CO2的情况。如图3装置气密性良好,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CO2,连接压强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用注射器同时分别注入15mL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同时振荡烧瓶,等待反应完成。采集的数据如图3所示。
试分析:
①写出曲线c对应的烧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a、b、c三条曲线所示的实验中,t3时被吸收CO2的体积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③根据曲线c对应烧瓶内的反应,可推知反应过程中不断减少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④请写出除振荡烧瓶外继续降低曲线a的操作方法: 。
⑤由图3中的曲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四、综合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6分)
16.请回答并完成下列计算。
(1)实验室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需称取______g氢氧化钠固体。
(2)向上述配制好的溶液中加入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 + H2SO4==Na2SO4 + 2H2O)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化学中考一模全真模拟卷B(徐州专用)
(
贴条形码区
考生禁填
: 缺考标记
违纪标记
以上标志由监考人员用
2B
铅笔
填涂
选择题填涂样例
:
正确填涂
错误填
涂
[×] [√] [/]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mm
黑
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注意事项
) (
姓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九年级化学·答题卡
第Ⅰ卷(请用2B铅笔填涂)
(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
第Ⅱ卷(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共40分。
(
11.(5分)
12.(5分)
13.(8分)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
14.(8分)
15.(8分)
16.(6分)(写出解题过程)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