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课《观潮》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课《观潮》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1 11:28:45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课《观潮》同步试卷
一、基础运用
1.(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一课时 练习)根据拼音写词语。
guān cháo jù shuō dà dī kuān kuò lǒng zhào
                   
pàn wàng gǔn dòng dùn shí yóu rú zhú jiàn
                   
【答案】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笼罩;盼望;滚动;顿时;犹如;逐渐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潮、据、堤、罩、望、滚、犹、渐 ”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笼罩、盼望、滚动、顿时、犹如、逐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一课时 练习)比一比,组词语。
潮    堤    渐    犹    震   
嘲    提    惭    优    振   
【答案】潮水;大堤;逐渐;犹如;地震;嘲笑;提出;惭愧;优秀;振动
【知识点】字形;字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故答案为:潮水、大堤、逐渐、犹如、地震、嘲笑、提出、惭愧、优秀、振动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鼎沸 风平       浩浩      
水天       风号       山崩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潮来时,   ,潮水声犹如   。尽管海堤上   ,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答案】人;声;浪;静;荡;荡;相;接;浪;吼;地;裂;风平浪静;风号浪吼;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水天相接
【知识点】词形;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考查补写词语及运用,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齐头并进: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水天相接: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丽的大自然空间景象。
故答案为:人、声、浪、静、荡、荡、相、接、浪、吼、地、裂、风平浪静、风号浪吼、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水天相接。
【点评】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4.(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答案】(1)拟人
(2)夸张
(3)比喻
(4)比喻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1)把“钱塘江”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2)“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这是夸张。(3)把“浪潮隆隆的响声”比作“闷雷滚动”,是比喻。(4)把“浪潮隆隆的响声”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是比喻。
故答案为:(1)拟人(2)夸张(3)比喻(4)比喻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比较下面的句子,填一填。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意思   ;第二句写出了   和   ;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   的和浩大的   。
【答案】完整;颜色;数量;巨响;声势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分析】要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形象,可恰当运用的修辞方法,答案不求一致,能与上文衔接起来且语言通顺即可。分析这几个句子,一个比一个具体、形象,第一句意思完整;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巨响的和浩大的声势。
故答案为:完整、颜色、数量、巨响、声势
【点评】本题旨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力求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6.(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作业-《观潮》人教版部编)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   。课文按   、   、   的顺序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   、   。
【答案】天下奇观;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大潮离去);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天下奇观、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大潮离去)、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7.(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观潮》一课,写大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A.时间 B.方位 C.空间 D.逻辑
【答案】A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观潮》一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 的顺序写的。即时间顺序写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分析。
8.(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二课时 练习)根据对课文《观潮》的理解填空。
(1)课文开篇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总起全文,“天下奇观”是指:(  )
A.钱塘江大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景象。
B.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
(2)如果你有机会亲眼目睹这雄奇的钱塘江大潮,你会说(想)什么呢?
【答案】(1)B
(2)钱塘江大潮果然雄伟壮观,波涛汹涌。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2)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 (1)B;(2)钱塘江大潮果然雄伟壮观,波涛汹涌。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
9.(人教部编版2019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同步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__________。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__________,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按原文填空。
(2)“沸腾”的原意是   ,在这里指   ,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   。
(3)“水天相接”说明是在   处。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大潮由   处来时的   和   。
【答案】(1)闷雷滚动|风平浪静
(2)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人们看到大潮涌来时激动欢呼的场面;激动、兴奋的心情
(3)远;远;声音;样子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大潮由远处来时的声音和样子。
故答案为:(1)闷雷滚动、风平浪静
(2)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人们看到大潮涌来时激动欢呼的场面;激动、兴奋的心情。
(3)远、远、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10.(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一课时 练习)课外阅读。
钱塘江秋潮
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开始,远处的江面___________。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___________,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___________,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2)画横线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是:   
(3)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潮水的,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波涛起伏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4)《观潮》一文以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   、   、   。结尾与《观潮》的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感,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   。
【答案】(1)突然;一瞬间;转眼间
(2)人山人海
(3)水平如镜|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4)时间;地点;人物;天下奇观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寻找文中的表示时间短的词语相对简单,将文中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挑出来即可。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成语及意思。
(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突然、一瞬间、转眼间
(2)人山人海
(3)水平如镜、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4)时间、地点、人物、天下奇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表示时间短的词语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4)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11.(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二课时 练习)课外阅读。
钱塘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秋分前后,许多人来到海宁观潮……潮水奔腾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
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潮水的涨落是海水受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潮力特别大,水涨得特别高,落得也最低。
钱塘江潮如此壮观除上述原因外,还因钱塘江河口有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气象水文条件。钱塘江口的入海处即杭州湾。它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河口,越近东海越宽,最宽处达100公里,从杭州湾口的南汇嘴开始,向西大幅度收缩,到澉浦附近窄到30公里,到海宁盐官,江面只有3公里。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潮水相叠,水面升高。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起着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
农历七、八月正是钱塘江洪季,水量丰富。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形成钱塘潮的奇观。
(1)“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2)“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引潮力特别大”是因为   。
(3)“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这一句中,用“南北”的根据是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   比作   。
(4)文末“潮水更加汹涌”的原因是(  )。
A.江面束狭,沙坎阻拦 B.水量丰富,海潮顶托
C.江面束狭,海潮顶托 D.水量丰富,沙坎阻拦
(5)这段文字主要写(  )。
A.壮观的钱塘潮汹涌奔腾的景象
B.壮观的钱塘潮给人的深刻印象
C.壮观的钱塘潮与气象天文的关系
D.壮观的钱塘潮形成的原因
【答案】(1)列数字
(2)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3)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沙坝门槛;沙坎;门槛
(4)B
(5)D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3、5米、9米”这是运用的列数字说明方法.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列数字
(2)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3)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沙坝门槛;沙坎 ;门槛
(4)B;(5)D
【点评】(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三、课外拓展
12.(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学习了《观潮》这一课,请你先在脑海中想象钱塘江大潮的画面,再想一想,有哪些诗句也描述了这样汹涌澎湃的场景,选择一两句写一写。
【答案】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或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或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 / 1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课《观潮》同步试卷
一、基础运用
1.(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一课时 练习)根据拼音写词语。
guān cháo jù shuō dà dī kuān kuò lǒng zhào
                   
pàn wàng gǔn dòng dùn shí yóu rú zhú jiàn
                   
2.(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一课时 练习)比一比,组词语。
潮    堤    渐    犹    震   
嘲    提    惭    优    振   
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鼎沸 风平       浩浩      
水天       风号       山崩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潮来时,   ,潮水声犹如   。尽管海堤上   ,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4.(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5.(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比较下面的句子,填一填。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意思   ;第二句写出了   和   ;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   的和浩大的   。
6.(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作业-《观潮》人教版部编)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   。课文按   、   、   的顺序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   、   。
7.(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观潮》一课,写大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A.时间 B.方位 C.空间 D.逻辑
8.(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二课时 练习)根据对课文《观潮》的理解填空。
(1)课文开篇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总起全文,“天下奇观”是指:(  )
A.钱塘江大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景象。
B.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
(2)如果你有机会亲眼目睹这雄奇的钱塘江大潮,你会说(想)什么呢?
二、现代文阅读
9.(人教部编版2019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同步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__________。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__________,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按原文填空。
(2)“沸腾”的原意是   ,在这里指   ,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   。
(3)“水天相接”说明是在   处。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大潮由   处来时的   和   。
10.(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一课时 练习)课外阅读。
钱塘江秋潮
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开始,远处的江面___________。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___________,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___________,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2)画横线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是:   
(3)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潮水的,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波涛起伏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4)《观潮》一文以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   、   、   。结尾与《观潮》的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感,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   。
11.(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二课时 练习)课外阅读。
钱塘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秋分前后,许多人来到海宁观潮……潮水奔腾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
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潮水的涨落是海水受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潮力特别大,水涨得特别高,落得也最低。
钱塘江潮如此壮观除上述原因外,还因钱塘江河口有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气象水文条件。钱塘江口的入海处即杭州湾。它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河口,越近东海越宽,最宽处达100公里,从杭州湾口的南汇嘴开始,向西大幅度收缩,到澉浦附近窄到30公里,到海宁盐官,江面只有3公里。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潮水相叠,水面升高。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起着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
农历七、八月正是钱塘江洪季,水量丰富。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形成钱塘潮的奇观。
(1)“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2)“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引潮力特别大”是因为   。
(3)“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这一句中,用“南北”的根据是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   比作   。
(4)文末“潮水更加汹涌”的原因是(  )。
A.江面束狭,沙坎阻拦 B.水量丰富,海潮顶托
C.江面束狭,海潮顶托 D.水量丰富,沙坎阻拦
(5)这段文字主要写(  )。
A.壮观的钱塘潮汹涌奔腾的景象
B.壮观的钱塘潮给人的深刻印象
C.壮观的钱塘潮与气象天文的关系
D.壮观的钱塘潮形成的原因
三、课外拓展
12.(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学习了《观潮》这一课,请你先在脑海中想象钱塘江大潮的画面,再想一想,有哪些诗句也描述了这样汹涌澎湃的场景,选择一两句写一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笼罩;盼望;滚动;顿时;犹如;逐渐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潮、据、堤、罩、望、滚、犹、渐 ”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笼罩、盼望、滚动、顿时、犹如、逐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潮水;大堤;逐渐;犹如;地震;嘲笑;提出;惭愧;优秀;振动
【知识点】字形;字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故答案为:潮水、大堤、逐渐、犹如、地震、嘲笑、提出、惭愧、优秀、振动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答案】人;声;浪;静;荡;荡;相;接;浪;吼;地;裂;风平浪静;风号浪吼;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水天相接
【知识点】词形;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考查补写词语及运用,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齐头并进: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水天相接: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丽的大自然空间景象。
故答案为:人、声、浪、静、荡、荡、相、接、浪、吼、地、裂、风平浪静、风号浪吼、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水天相接。
【点评】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4.【答案】(1)拟人
(2)夸张
(3)比喻
(4)比喻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1)把“钱塘江”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2)“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这是夸张。(3)把“浪潮隆隆的响声”比作“闷雷滚动”,是比喻。(4)把“浪潮隆隆的响声”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是比喻。
故答案为:(1)拟人(2)夸张(3)比喻(4)比喻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答案】完整;颜色;数量;巨响;声势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分析】要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形象,可恰当运用的修辞方法,答案不求一致,能与上文衔接起来且语言通顺即可。分析这几个句子,一个比一个具体、形象,第一句意思完整;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巨响的和浩大的声势。
故答案为:完整、颜色、数量、巨响、声势
【点评】本题旨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力求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6.【答案】天下奇观;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大潮离去);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天下奇观、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大潮离去)、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7.【答案】A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观潮》一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 的顺序写的。即时间顺序写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分析。
8.【答案】(1)B
(2)钱塘江大潮果然雄伟壮观,波涛汹涌。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2)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 (1)B;(2)钱塘江大潮果然雄伟壮观,波涛汹涌。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9.【答案】(1)闷雷滚动|风平浪静
(2)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人们看到大潮涌来时激动欢呼的场面;激动、兴奋的心情
(3)远;远;声音;样子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大潮由远处来时的声音和样子。
故答案为:(1)闷雷滚动、风平浪静
(2)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人们看到大潮涌来时激动欢呼的场面;激动、兴奋的心情。
(3)远、远、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10.【答案】(1)突然;一瞬间;转眼间
(2)人山人海
(3)水平如镜|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4)时间;地点;人物;天下奇观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寻找文中的表示时间短的词语相对简单,将文中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挑出来即可。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成语及意思。
(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突然、一瞬间、转眼间
(2)人山人海
(3)水平如镜、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4)时间、地点、人物、天下奇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表示时间短的词语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4)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11.【答案】(1)列数字
(2)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3)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沙坝门槛;沙坎;门槛
(4)B
(5)D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3、5米、9米”这是运用的列数字说明方法.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列数字
(2)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3)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沙坝门槛;沙坎 ;门槛
(4)B;(5)D
【点评】(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2.【答案】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或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或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