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 任务分解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结合查尔斯·曼恩在《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中关于“哥伦布大交换”的论述,探讨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双重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外来物种”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辣椒
概况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① 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欧洲 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② 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16世纪末,马铃薯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 缓慢 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新品种传回美洲 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③ 和墨西哥一带,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中国 明朝时期,玉米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④ 传入东南沿海地区。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明朝时期传入中国,在国内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⑤ 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作物 种类 粮食类 小麦、大麦、水稻。小麦和⑥ 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 黄瓜、豌豆
经济类 甘蔗等
粮食 作物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水稻由⑦ 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叶,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禽畜 欧洲移民将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粮食产量和人口的增长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不同种类的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⑧ 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畜牧业的发展 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不同物种的交流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玉米、马铃薯、甘薯增加了中国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环境的破坏 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食草的马、牛、羊在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⑨ 等美洲作物,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答案】①葡萄牙 ②小麦 ③秘鲁 ④菲律宾 ⑤光绪
⑥水稻 ⑦西班牙 ⑧马铃薯 ⑨甘薯
学思之窗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解题关键:美洲物种外传;甘薯传入中国的路径、方式。
思路引领:提取两段材料中甘薯传入中国的路径、方式等相关信息可得出;同时强调美洲物种的外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提示:这两段材料展现了甘薯从菲律宾、越南传入中国,此后在中国得以种植、推广的过程。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外传,先传入欧洲,后传入亚洲各地,从材料看,甘薯经海外贸易通道传入中国,甘薯等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边地开发,促进了粮食产量增长与人口增加。
思考点 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解题关键:食物物种交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相关内容,从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影响的辩证认识中总结得出。
答案提示:(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甘薯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北美地区的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还投入市场进行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在美洲:马、牛、羊的繁殖数量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中国: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使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但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
解题关键: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思路引领:根据食物物种交流在粮食产量和人口的增长、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畜牧业的发展、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环境的破坏带来的影响说明。
答案提示:(1)提高了全球的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丰富了人的饮食种类,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4)对当地环境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如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学习拓展 查找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美洲的菠萝在中国引种和传播的情况。
解题关键:网上搜索、查阅资料。
思路引领:根据材料“产广东”说明菠萝在广东引种,根据材料“番”说明从外国引入。据此从网上搜索资料拟写成文。
答案提示:菠萝原产自南美洲,约16世纪传入印度、非洲及东方各地。
最早约1605年,菠萝由葡萄牙人传入澳门,复从澳门传于广东、海南岛,再由海南岛传入福建至台湾。台湾栽培菠萝始于康熙末年(约1694年),距今三百余年了。
目前,菠萝在我国主要栽培地区有广东、海南、广西、台湾、福建、云南等省(区)。
【合作探究】
任务1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影响
材料 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甘薯的原因。甘薯和另一种美洲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种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甘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阐述:“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大陆间物种的双向交流,不仅改变了交流地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促进了交流地经济的发展。如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播到欧洲、中国等地后,既缓解了粮食危机,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农作物物种的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交流地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但“哥伦布大交换”也给交流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影响了交流地的生态系统,如甘薯、玉米在中国的广泛种植,导致了干旱地区的过度开垦,以致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
综上所述,“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有益的一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辩证地看待该“大交换”。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一个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甘薯和另一种美洲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种灾难”“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甘薯的原因”“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世界近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对粮食、人口、饮食结构、饮食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交流地的生态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层次鲜明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播到欧洲、中国等地后,既缓解了粮食危机,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农作物物种的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交流地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
甘薯、玉米在中国的广泛种植,导致了干旱地区的过度开垦,以致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有益的一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辩证地看待“哥伦布大交换”
任务2 “外来物种”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原产于美洲的甘薯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一
记载 文献
万历庚辰(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凤冈陈氏族谱》
朱薯产吕宋(菲律宾)国,被野连山……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瘠卤沙冈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 谈迁(1594-1658)《枣林杂俎》
万历甲申、乙酉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洋舶道之,携其(番薯)种归……甲午、乙未间,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 苏琰(1569-1639) 《朱薯疏》
材料二
(棚民)依山傍谷,诛茅缚屋而居 ……携山禾、山芋、桐、茶、杉、漆、靛、苎、菁、薯之种,携眷而来;(在浙江山地)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蓝、番薯诸物。 ——[清]嘉庆年间《南平县志》
浙赣皖山区于潜、临安、余杭三县,因棚民租山垦种(甘薯),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所以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惟积难返,扫除不易。 ——[清]光绪年间《孝丰县志》
(1)根据材料一,关于甘薯传入中国可以认定的史实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甘薯传入中国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薯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史实:明朝万历年间已传入中国;存在多条传入的路线;由东南亚传入中国。背景: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海外贸易发展;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
(2)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提高了应对饥荒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人口的增长;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文献出处及相关记载,可提炼出材料中甘薯传入中国的时间和传播路线。 材料二:从出处嘉庆年间《南平县志》、光绪年间《孝丰县志》及文献具体内容提炼得出甘薯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内容限定——关于甘薯传入中国可以认定的史实。 第(2)问,内容限定——甘薯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第①小问从材料中的时间来看,明朝万历年间甘薯已传入中国;从材料中的路线来看,存在多条传入的路线及由东南亚传入中国。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海外贸易发展、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地矛盾突出等角度进行分析
“两定” 第(2)问结合材料二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扩大耕地面积、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食物结构、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人口的增长及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等角度进行分析
【随堂检测】
1.下表反映了马铃薯在东亚的传播路线。由此可知( )。
时间 概况
16世纪末 荷兰人将马铃薯传入中国台湾
16世纪后半叶 西班牙人将马铃薯带到菲律宾
1601年 荷兰船只将马铃薯运到日本
A.东亚成为欧洲殖民的中心
B.马铃薯经海路传入亚洲
C.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先进
D.跨太平洋农业贸易繁荣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铃薯由欧洲人传入中国台湾、菲律宾、日本等地,这与新航路开辟密切相关,即马铃薯通过海路传入亚洲,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欧洲殖民中心在东亚地区,排除A项;通过马铃薯传入东亚的路线无法看出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水平,排除C项;马铃薯传播不属于农业贸易,排除D项。
【答案】B
2.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
A.引起欧洲所谓的“价格革命”
B.推动了饮食文化全球化的进程
C.提高了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改善了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而不是欧洲的“价格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物种交流出现了高潮,这主要会改变我们的食物供给,但并不一定会推动饮食文化的全球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这一变化对战胜疾病的影响,故C项错误;因为物种交流更加频繁,所以用于食用的农产品的供应数量越来越多,品种也就越来越丰富,故D项正确。
【答案】D
3.16世纪后,中国的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如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各国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这反映了( )。
A.东方的饮食文化长期领先于西方
B.文化的传播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各国文化在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D.茶的全球流动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解析】材料“中国的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各国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体现的是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C项正确;东方的饮食文化长期领先于西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双方饮食文化各具特色,排除A项;材料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而非茶的全球流动,排除D项。
【答案】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