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3 12: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程标准 任务分解
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各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1.结合食品生产工业化的发展,探讨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及其成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结合相关专家著述和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的情况,理解世界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策略及其成就,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现代农业 的出现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①     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使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大型②       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现代农 业的主 要成就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③     相结合。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现代农 业的主 要成就 杂交育种技术的新突破 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④    ”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养殖场和牧场的机械化、自动化 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⑤     ,大型禽畜养殖场普遍出现
渔业日趋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⑥     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粮食储备技术的提高 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存储余粮。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中国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⑦     水平不断提高
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20世纪20年代起,⑧     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粮 食 安 全 世界粮食 安全行动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与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但是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1945年成立的⑨          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我国保障 粮食安全 的成就 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⑩                       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食 品 安 全 问 题 原因 与粮食安全相关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农业现代化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对策 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答案】①机器生产 ②农场、养殖场 ③大、中、小型 ④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⑤自动控制 ⑥集约化 ⑦智能化 ⑧冷冻食品 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⑩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思考点 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解题关键:食品的保鲜、安全、运输。
思路引领:结合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食品的冷冻保鲜与食品安全、交通运输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答案提示:(1)冷链物流提高了食品的保鲜能力,不会影响到食物的营养和味道,同时大大提高了食物的存储期限,提高了物品的经济效益,生活品质将得到提升;(2)冷链物流具有非常高的效率,不同地域之间的食物输送非常方便,食物在运送到目的地时仍然很新鲜,且其能够使食物在运输途中尽量减少损失和浪费;(3)冷链物流为食品的安全输送提供了保证,冷藏和冷冻食品需要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对货物进行全程的温度控制,以确保食品的安全,而冷链物流可以实现装卸货物时的封闭环境、储存和运输;等等。
学思之窗 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解题关键:材料信息提取和联系现实。
思路引领:第①小问,根据材料“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呼吁开放市场”“气候的变化……增加了严重风险”等信息概括,并结合现实总结;第②小问根据材料“我们重申国际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性并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等信息,结合第①小问并联系现实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答案提示
原因:(1)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2)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3)粮食被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4)市场不开放;(5)气候的变化增加了严重风险;(6)人口增长; (7)生物质能源需求增加;(8)城市化水平的提高;(9)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下降;(10)种粮成本增加;(11)贸易依存度增加;(12)粮食储备能力下降。
应对:(1)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2)开放市场;(3)严格保护耕地,遏制耕地的减少;(4)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6)加强土地环境保护,减少污染,保证土地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7)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健全储备粮调控机制;(8)建立粮食生产能力的“蓄水池”,提升粮食生产能力;(9)逐步建立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救助制度,保证他们对粮食的基本需要;(10)引导科学节约用粮,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思考点 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解题关键:农业现代化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
思路引领: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面作用,结合现实生活中对食品造成污染影响其安全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概念阐释】
1.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是萌芽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形成的发达农业。其主要特征是广泛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由顺应自然变为自觉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由凭借传统经验变为依靠科学,成为科学化的农业,使其建立在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把工业部门生产的大量物质和能量投入农业生产中,以换取大量农产品,成为工业化的农业;农业生产走上了区域化、专业化的道路,由自然经济变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成为商品化、社会化的农业。
2.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答案提示:见本课“知识梳理”中的“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表格中的“原因”。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解题关键: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
思路引领:结合材料中的史实说明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所作的贡献。
答案提示:①中国提出了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②制订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③政策支持。④制度创新。⑤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支持等。
学习拓展 选择一种你熟悉的食品保藏技术,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
解题关键:食品保藏技术及其起源与发展。
思路引领:就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保藏技术,向长辈请教,或上网搜索进行整理概括。
答案提示
示例:臭桂鱼,又名臭鳜鱼,是传统名菜,徽州菜的代表之一,源于安徽省徽州地区,流行于徽州地区。
起源:相传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的鱼贩每年入冬时将长江名贵水产——鳜鱼用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出售(当时有“桶鱼”之称),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用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如此七八天抵达徽州各地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是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后,非但无臭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延续下来,至今盛誉不衰。
发展:如今烹制此菜不再使用“桶鱼”。而是用新鲜的徽州自产桃花鳜(每年桃花盛开、春汛发水之时,此鱼长得最为肥嫩)用盐或浓鲜的肉卤腌制,再用传统的烹调方法烧制,故又称“腌鲜鳜”。徽州歙县和绩溪是做这道菜较为有名的地方,现如今绩溪又推出了臭桂鱼的新做法,如“干锅臭鳜鱼”“汉堡臭鳜鱼”“酱香臭鳜鱼”“窖香鳜鱼”等多种烹调方法。现在该菜在全国各地都可以吃到。
【合作探究】
任务1 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及其成因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 欧洲、 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 欧美 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欧美 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 世界 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通用食品法》
——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整理
上表反映了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1: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由此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2: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试题主题不明确——指出其中一种趋势)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14世纪”“欧洲”“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粮食产量极大增加”“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二战后”“世界范围”“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
时空定位 世界近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工业革命以前:“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两次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
层次鲜明 从工业革命以前到两次工业革命以来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答题步骤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任务2 世界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策略及其成就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节选)
时间 事件 目的
1947年 马歇尔计划 向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运送粮食等农产品,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巩固美国的政治领导地位
1951年 实行共同安全法 用粮食等农产品配合军事“援助”,作为实行侵略政策的工具
1954年 国会通过第480号公法 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粮食援助,力图使其在粮食上依赖美国,在国内外政策上受美国控制,并把它们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内
1974年 通过“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 以削减粮食等供应相威胁,要求苏联在中东问题上让步
1980年 卡特总统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 制裁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行为
——据魏嵩寿《关于美苏粮食贸易问题》整理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出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及正文内容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 材料二:从表格标题“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出处“《关于美苏粮食贸易问题》”及表格信息“向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运送粮食等农产品,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巩固美国的政治领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粮食援助,力图使其在粮食上依赖美国,在国内外政策上受美国控制,并把它们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内”“以削减粮食等供应相威胁,要求苏联在中东问题上让步”归纳得出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容限定——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第(2)问,时空限定——二战后;内容限定——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政策
“两定”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从发展过程来看,具有阶段性;从主导力量来看,突出国家主导;从经济政策推行来看,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从对群众利益的维护来看,维护人民利益;从经济体制运行来看,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第(2)问根据材料二相关分析可知,二战后美国利用粮食作为重要武器,为其战略利益服务,巩固世界霸主地位。对二战后的西欧、日本及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及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政策。
  【参考答案】 (1)特点:阶段性;突出国家主导;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维护人民利益;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
(2)评价:对西欧、日本等地运送粮食,巩固美国政治领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粮食援助,使之受制于美国并纳入其势力范围内;对苏联粮食禁运,遏制苏联军事行动。可见,二战后美国利用粮食作为重要武器,为其战略利益服务,巩固世界霸主地位。对二战后的西欧、日本及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及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随堂检测】
1.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并只摘成熟果实。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这说明(  )。
A.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得到运用
B.农业开始大规模机械化
C.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D.在农业生产中机器完全代替人力
【解析】材料“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并只摘成熟果实。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反映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在现代化农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项正确;大规模机械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答案】A
2.粮票最早出现在1955年,此后国家对粮食定人定量,计划供应。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粮票的命运主要取决于我国(  )。
A.经济体制的调整 B.土地制度的变革
C.社会制度的变化 D.思想领域的解放
【解析】粮票退出流通领域反映了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A项正确;土地制度的变革与粮票的命运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中国于1956年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且社会制度未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思想领域的解放并非粮票命运的决定因素,故D项错误。
【答案】A
3.194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该组织早期着重于粮农生产和贸易的情报信息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这一变化(  )。
A.减缓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B.基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反映了发达国家已解决粮食问题
D.有利于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
【解析】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体现的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帮扶,这有利于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D项正确;材料与减缓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无关,排除A项;当今世界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发达国家,排除C项。
【答案】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