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结合对我国乡镇企业和德国“乡村更新”战略的研究,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结合20~21世纪初美欧历次贸易战,探讨20世纪以来贸易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自主预习】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发展状况 背景(原因) 内容、特点 影响
二 战 前 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与瓜分世界的斗争 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出现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美国实施 ① 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战后期,十月革命的爆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列宁实施 ②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1922年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实行③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 战 后 资本主 义国家 的经济 发展 快速增长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经济计划和财政、货币、收入和福利政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 政府④ 与市场调节结合
经济危机时有发生且波及范围更大 没有解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加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社会主 义国家 的经济 发展 苏联、东欧发展与改革 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进程中问题越来越突出;随后的改革陷入困境 经济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促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新中国成立 曲折探索 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⑤ 的建立 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发展中 国家的 经济 发展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发展之路充满挑战 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独立;各国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⑥ 加速工业化进程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时间 变化 原因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 贸易总量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实行贸易封锁和关税保护 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二战后 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增长迅速;贸易形式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电子商务逐渐兴起 1947年在⑦ 主导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⑧ 成立,关税不断降低,自由贸易扩展到经济各部门;市场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主流 各国对世界贸易的依存度逐渐提高;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实现了多样化的经济合作方式;电子商务突破了时空障碍,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20世纪以来国际金融的变化及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主要变化 原因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⑨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 经济大危机造成的金融混乱促使各国要求建立国际性金融协调组织 维护了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国际金融秩序;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⑩ 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产品趋同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
出现日趋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现代国际金融具有一定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金融危机
电子金融和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投入使用;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21世纪, 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时间 事件
2009年 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010年 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2015年 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2016年 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答案】①罗斯福新政 ②新经济政策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④宏观调控 ⑤市场经济体制 ⑥经济计划 ⑦美国 ⑧世界贸易组织 ⑨布雷顿森林体系 ⑩证券市场 互联网金融
思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解题关键:注意时间和经济发展的特点,而非表现、影响。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内容,分别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角度归纳。
答案提示
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危机时有发生且波及范围更大。
社会主义国家
①苏联、东欧:发展与改革矛盾突出,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表现良好,后改革陷入困境;②中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济飞速发展。③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工业化进程;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发展之路充满挑战。
学思之窗 阅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的相关内容,分析中国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背景和目的。
解题关键:背景和目的。
思路引领:阅读教材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的相关内容,归纳中国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背景和目的。
答案提示
背景:①经济全球化下区域合作对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亚洲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需要;③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④推动亚洲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⑤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目的: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困难;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形成优势互补;推进亚洲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产生的背景,以及该法实施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解题关键:产生的背景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思路引领:结合所学,联系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探讨归纳。
答案提示
(1)背景:该法是在2013年开始起草的,当时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没有一个合适的法律去规范和引导电子商务的正确发展,于是相关部门开启了立法工作。
(2)影响:该法有利于保护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电子商务市场。该法作为中国第一部最全面的针对电子商务的成文法律,有利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学习拓展 当今时代,人类创造了很多便利经济活动的方式,如自动取款机、互联网电子支付等。选择一种方式,谈谈它对生活的影响。
解题关键:辩证理解对“生活的影响”。
思路引领:选择一种当今时代便利经济活动的方式,结合所学和社会体验,辩证分析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答案提示
互联网电子支付的好处:方便,易充值,不用找兑,不用清点。配合网购,不用出门;速度快,即时到账;避免携带大量现金的风险;越来越多的商家支持电子支付;绿色低碳,无纸化和非面对面交易能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既环保又经济。
缺点:网络安全风险;密码遗失;不支持的商店无法使用;不能完全取代现金;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等。
【合作探究】
任务1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刘凤云《从乡镇企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新动能》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德国提出以提升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举的“乡村更新”战略,即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强调乡村面貌的独特性,避免简单复制城市发展经验,重视村庄规划和对生态环境的整治,以实现乡村特色与自我更新。
——据张延龙《德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乡镇企业的特点,指出乡镇企业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乡村更新”战略的特点,并谈谈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特点:发展速度较快,分布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乡村剩余劳动力;初期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较弱,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了农村的资源优势;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别,推进了城镇化;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致富;推动了农业现代化。
(2)特点:法律法规的约束与保障;健全的乡村振兴组织机构;大众参与;内容广泛;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并重;强调乡村发展的独特性。
启示:强化法律法规保障;健全领导机构;动员引导广大乡村民众积极参与;既要发展乡镇企业又要保护乡村特色和生态环境。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出处得出“《从乡镇企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新动能》”,从正文得出“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得出乡镇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从出处“《德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及图示内容,概括德国“乡村更新”战略的特点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我国;内容限定——我国乡镇企业;角度限定——乡镇企业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第(2)问,时空限定——德国;内容限定——“乡村更新”战略;角度限定——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并结合所学可知。第②小问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从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了城镇化、吸纳剩余劳动力及推动农业现代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第①小问可从法律保障、组织结构、大众参与程度、内容、价值、乡村发展等角度总结。第②小问,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得
任务2 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材料 20~21世纪初美欧历次贸易战
时期 发生背景 相关行业 相关举措 贸易战结果
20世 纪30 年代 大萧条 前期 众多 行业 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税率 并没有阻止经济大萧条的来临
20世 纪70 年代 石油危机 带来经济 滞胀 农产品、钢铁 在关税总协定的框架下通过“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等合法途径来变相提高进口关税税率 第三方市场受损,双方贸易状况改善,财政赤字明显上升
20世 纪90 年代 美欧多国 经济下行 公共采购领域 规定商品自产比例限制及自产商品的采购优先权,丰富了贸易战的策略 美国损失明显低于欧盟
21世 纪初 全球钢铁 产能过剩 钢铁 根据国内贸易法条款进行调查后制裁、提高关税税率、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 欧盟、亚洲钢铁行业受损显著,美国钢铁业受益
——摘编自秦国翘、胥学明《西欧与美日之间贸易战的新发展》
请根据材料,探讨对“贸易战”的基本认识,并选取历史上任意一次贸易战加以论述。(要求:至少明确两点认识,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
认识:贸易战又称“商战”,一般在经济遇到危机的状况下爆发,国家通过建立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措施。
史实论述:以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供需矛盾尖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为转嫁危机,纷纷提高关税壁垒,同时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但贸易战并没有使得欧美等国逃脱经济大萧条的冲击,相反全球贸易大幅度衰退。同时贸易战也使各国关系紧张、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二战爆发。(需要从背景、措施、结果三方面说明)
结论:贸易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会加剧经济困境。因此保护自由贸易,维护贸易的正常秩序,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材料,探讨对“贸易战”的基本认识,并选取历史上任意一次贸易战加以论述。(试题主题明确——选取历史上任意一次贸易战)
读相关素材(史料、表格等) 有效信息 “时期”“发生背景”“相关举措”“贸易战结果”
时空定位 20~21世纪初的美欧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贸易战的背景、各国的应对措施和结果
层次鲜明 认识、史实论述(背景、措施、结果)、结论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贸易战又称“商战”,一般是在经济遇到危机的状况下爆发,国家通过建立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措施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供需矛盾尖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为转嫁危机,纷纷提高关税壁垒,同时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贸易战并没有使得欧美等国逃脱经济大萧条的冲击,相反全球贸易大幅度衰退。同时贸易战也使各国关系紧张、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续表)
答题步骤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贸易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会加剧经济困境。因此保护自由贸易,维护贸易的正常秩序,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随堂检测】
1.列宁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农民的“个人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否可怕 他们的“自由贸易”是否可怕 不可怕……勤劳的农民是我国经济振兴的“中心人物”。列宁的这一主张( )。
A.肯定了农民在国内战争中的贡献
B.认识到市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C.强调勤劳的农民是工业化的主力
D.奠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理论基础
【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与材料“勤劳的农民是我国经济振兴的‘中心人物’”相符,故选B项;A项中的“战争中的贡献”与材料“经济振兴”不符,排除;工业化的主力是工人,排除C项;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与材料“列宁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2.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中国( )。
A.大力恢复国民经济
B.推行政治民主化
C.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D.合理调整工商业
【解析】据材料“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可知,中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于是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故选C项;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不是政治民主化,排除B项;调整工商业属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C
3.从1990年到1996年,西方跨国公司占有拉美地区57.3%的市场销售额。在俄罗斯,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企业,被西方以72亿美元的价格买走。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资产缩水一半以上,有7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这说明( )。
A.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
B.金融危机是导致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C.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更好的机遇
D.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方跨国公司在拉美地区的市场销售额占据优势,而且以低价购买俄罗斯企业,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美国获益,而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则利益受损,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不能说明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排除A项;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被金融危机殃及也是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面临挑战,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