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规划】
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
古代 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先后经历了从迁徙到定居再到村落、集镇和城市的演变;世界各地的建筑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近代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工厂制度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一方面使人们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古代的村落、 集镇和城市 村落的产生 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聚落、村落;半坡遗址
集镇的出现 兴起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人出现;手工业者集聚
中国古代的镇 两宋 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
元朝 漕运和海运;工商业集镇
明清 专业分工
城市的产生 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居民中心;早期城市
中国 商朝城市初具规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
欧洲 古希腊城市布局;古罗马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中古时期出现新型城市和城镇
世界各地的民居 两河流域 黏土、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
古埃及 庭院;柱廊
中国 巢居和穴居;木构抬梁结构;砖木结构
古希腊罗马 列柱围廊的中庭;列柱庭院;罗马复合式公寓;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印第安人 游猎生活;圆形公共居所
近代以来的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演进 出现 工业革命
进程 世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中国 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居住条件的改善 建筑技术革新 电梯;钢筋混凝土技术;集中供暖和制冷
生活服务便捷丰富 社区;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公共设施与城市绿化;居民文化娱乐
基础设施的发展 世界 钢铁管道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煤气灯、电灯;城市夜生活方式;电报、电话逐渐普及;地铁线及铁路高架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中国 通商口岸;公用事业;自来水、天然气等到户;污水、垃圾处理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与多种公共交通工具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贫富矛盾;交通拥堵;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居民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通过中国古代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比较,认识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分析中国古代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不同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结合学者对中国民居的研究和相关民居图示,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居民的差异及其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一、村落、城市的产生及集镇的出现
村落 集镇 城市
概念 从事农业,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并有① 、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设施 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② 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他们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③ 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情况 最早出现在④ 流域;此外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⑤ 流域等也有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中国古代的镇主要为⑥ 目的而设;两宋时期,工商业集镇发展起来; 元朝时期,⑦ 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分宫殿区(城市中心)、商业区、⑧ 区和居民区。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周朝城市分等级; 古希腊城市有行政、防御、⑨ 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地区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结构)
两河流域 黏土和⑩ 混合制成的土坯;木材 前庭、 与主室
古埃及 泥、木材和 等 庭院、柱廊等
古希腊、罗马 木、石、砖,后来 逐渐得到普及 有列柱围廊的 ,还有房间和列柱庭院;多层楼板结合的集体住宅
印第安人 圆锥形帐篷;圆形的公共居所,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中国 木、石、砖,木构抬梁结构 巢居→干栏式民居;穴居→地上建筑。北方的窑洞、 ,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 ,等等;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答案】①住宅 ②商人 ③经济 ④两河 ⑤辽河 ⑥军事 ⑦运河 ⑧手工业 ⑨宗教 ⑩芦苇 前室 椰子叶 混凝土
中庭 四合院 土楼
学思之窗 上述材料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定
解题关键:城市布局的规定。
思路引领: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归纳。
答案提示:对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这表明周代营建城市已形成制度。周代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思考点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解题关键:从城市的设施、功能思考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思路引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城市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答案提示:城市产生,人口大量聚居在一个地方,人们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的集中,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城市庇护了各种各样的非农业专业人士(包括文化精英),促进了技术、文化的发展。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学思之窗 你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
解题关键:理解“准营缮令”及相关规定。
思路引领:可根据文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准营缮令”颁布的目的及相关具体规定所体现的特点,进而总结出古代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答案提示:唐朝对房屋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用法令的形式对居住的房屋建筑规格作出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观察图片,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解题关键:抓住“选址”进行思考。
思路引领:据教材中材料相关信息,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答案提示:从材料中的图文信息来看,该村落“住家面向湖泊排列,全部是悬山式屋顶”,这表明了古代村落选址逐山水而居的特点。有水的地方生活便利,交通顺畅,且可以当中转站,从而容易发展贸易。良好的自然环境向来是古代人民进行村落选址的主要条件;注重合理地利用自然优势,趋利避害,成为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首要标准。
学习拓展 选择其中一枚邮票,说说该邮票中所绘的民居具有哪些特点。
解题关键:注意突出民居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色。
思路引领:选择其中一枚邮票——贵州民居,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所学分析归纳。
答案提示:贵州民居的特点(见下图)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所居住的房屋区别较大,贵州西南靠近云南、四川的地区,多修建邮票中形式的房屋。该房屋基本与四川民居的木结构特点一致,不同的是这种民居建筑在较高的石料基础之上,房檐前高后低较为平缓,房门常开在左侧面靠后。
【概念阐释】
中国古代的“城”与“市”
中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代的“城”专指用城墙围起来的防御性设施,一般来说叫作“城”的地方肯定有驻军,而且是正规军。“市”指市集,是人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一般来说,我们现在的城市,就是由以上两种地方发展起来的。比如天津,就是由军队驻扎的城堡发展为大城市的;比如嘉兴,就是由广泛交易的市集发展成为大城市的。
【合作探究】
任务1 古代城市的发展及其规律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腹地的居民;工商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虽城市设城墙和门卫,但一般人员的往来和在城内居住不受限制。……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城市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成为都市……灿若繁星。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
材料二 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古典城市,4世纪后,古典城市走向衰落。二是中世纪欧洲城市重新兴起。欧洲城市的重新兴起始于10世纪,13世纪达到高峰。……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经常把城市居民当作农奴对待,或者以领主身份干涉城市的经济活动,引起城市市民的不满。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在争取城市自治的过程中,国王经常站在城市一边,支持城市自治(如法国)……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古时期产生的议会中,都有城市代表(如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说明那时的城市已经具有重要地位。三是19世纪开始的第三次城市运动,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城市产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与中国古代城市在功能和影响上的不同,并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特点:起源动因多样,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土生土长;与农耕经济紧密联系,发展未中断;功能多样(或城市由起初的以政治或军事功能为主发展到以经济、文化功能为主);保留着宗法观念和“祭天”“敬祖”等传统。
(2)功能不同:西欧城市的经济功能较为突出(或是市场聚集地或市场共同体),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中国古代城市起初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后来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市民大多由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商人)转化而来。
影响不同:西欧城市工商业发达,市民群体异常活跃,在争取城市自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及欧洲步入近代社会准备了条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附、服务于农耕经济,并受到封建农耕经济和专制制度的严重束缚,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不拘泥于已提供的答案,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也可)
原因: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途径不同;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存在差异;等等。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城市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得出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与功能的不同;从正文“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得出影响的不同。 材料二: 从正文“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得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功能上的不同;从正文“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得出影响的不同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中国古代;内容限定——城市的特点。第(2)问,时空限定——中世纪西欧、中国古代;内容限定——城市在功能和影响上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续表)
“两定”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等信息概括。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城市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概括得出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不同;根据材料一“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可以得出影响的不同。根据材料二“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得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功能上的不同;根据材料二“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得出影响的不同。第②小问,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途径不同、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差异等角度回答
任务2 古代民居的变迁及特点
材料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四合院建筑,此后四合院一直在北方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中讲求“坎宅巽门”,正房必朝南,大门一般留在东南方向;西南方向最不祥,那个地方一般就会设置厕所。影壁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正对院门,为的是遮挡院子里外杂乱的景物,也是为了避免邪气进入自己的家。在标准的四合院里,还有一个二道门,二道门是主仆之间的界限。家长主持家庭大政,资产管理、经理收支、儿女婚事、亲友往来等。
——摘编自阎崇年《中国古都北京》
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三个有关中国民居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所提取的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信息: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中讲求“坎宅巽门”;影壁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正对院门;二道门是主仆之间的界限。
论题:古代建筑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
论证:四合院的布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位息息相关,讲究房屋布局的方正。房屋布局与儒家伦理和社会等级秩序有关,有主仆之间的界限。
综上,中国古代建筑受传统文化中的方位、儒家伦理和社会等级秩序等影响较深。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三个有关中国民居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试题主题不明确——提取三个有关中国民居的信息)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四合院建筑,此后四合院一直在北方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中讲求‘坎宅巽门’,正房必朝南,大门一般留在东南方向;西南方向最不祥……影壁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正对院门……二道门是主仆之间的界限”;出处“《中国古都北京》”和图片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中讲求“坎宅巽门”;影壁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正对院门;二道门是主仆之间的界限
层次鲜明 四合院的布局、房屋的布局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古代建筑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四合院的布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位息息相关,讲究房屋布局的方正
房屋布局与儒家伦理和社会等级秩序有关,有主仆之间的界限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中国古代建筑受传统文化中的方位、儒家伦理和社会等级秩序等影响较深
【随堂检测】
1.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作者强调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可知,作者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北方居住形式的变迁,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2.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中说:“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躲在安全的城墙后面,他们享受到的独立性是东方城市居民所无法想象的。这里既没有皇帝、哈里发和苏丹限制私有财产权,也没有商人阶层的行业协会特权。”材料所述现象最早发生于( )。
A.中世纪初期的西欧 B.中世纪初期的东欧
C.中世纪后期的西欧 D.中世纪后期的东欧
【解析】中世纪(公元476~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直到文艺复兴之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为止。中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统治地位,“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里既没有皇帝、哈里发和苏丹限制私有财产权,也没有商人阶层的行业协会特权”说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属于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历史特点,故选C项。
【答案】C
3.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堂屋是中国古代的典型民居。四合院空间序列为: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前后辅助房间供下人居住。堂屋正中则供奉祖先牌位,家族重大事务都在此进行。帝王宫殿更是巍峨宏大,体现着皇室的唯我独尊。这表明中国传统建筑( )。
A.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B.象征着家族伦理秩序
C.体现了君权至上的政治理念
D.强化权威认同的政治心理
【解析】根据材料“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前后辅助房间供下人居住”“堂屋正中则供奉祖先牌位”“唯我独尊”可知,四合院、皇宫等建筑都体现了强化等级权威认同的政治心理,故选D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仅符合四合院的特点,C项仅符合皇宫的特点,故三项均排除。
【答案】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