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程标准 任务分解
1.知道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中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1.结合学者著述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大事件表,了解中医学发展的特点,认识中医药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机的原因。(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结合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发展演变,认识近代西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一、历史上的疫病
疫病 类型 表现 危害 应对措施
天花 1.① 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 2.18世纪欧洲天花肆虐,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死于天花。 3.中国清朝的② 皇帝得过天花。 4.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1.古人逐渐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防”)(中国发明人痘接种防治天花)。 2.古人建立疫病⑧ 机构。 3.近代医学进步,有效控制了疫病传播(“控”)(牛痘接种法、巴氏消毒法、青霉素)
鼠疫 1.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暴发严重的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 2.公元前323年,③ 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建立起来的帝国随之瓦解。 3.6世纪,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4.14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并持续了3个世纪,④ 人口死亡过半。 5.中国明末鼠疫横行
黄热 病 17世纪暴发于⑤ ,在美洲、非洲和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斑疹 伤寒 20世纪早期,在⑥ 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⑦ 1918~1919年全球暴发,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
二、中医药的成就
古代中医学成就 现代中医
战国 ⑨ 四诊法:望、闻、问、切 1.中医药的治疗水平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总结经验)
战国至 西汉 《黄帝内经》 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晚期 华佗 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⑩ ”“五禽戏”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学习、研究中医)。 3.中医药工作者开发中成药制剂。 4. 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有效抵抗疟疾;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东汉 《伤寒杂 病论》 提出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东晋葛洪 《肘后备 急方》 记载了 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唐朝 孙思邈 《千金方》 中医临床百科全书,孙思邈被尊称为“ ”
唐朝政府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明朝 李时珍 《 》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针灸 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西医成就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17世纪,英国 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2.荷兰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3.19世纪,(欧洲人)将生理与临床结合创立了 学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和西医院校建立;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答案】①古埃及 ②康熙 ③亚历山大 ④欧洲 ⑤墨西哥 ⑥俄国
⑦大流感 ⑧救治 ⑨扁鹊 ⑩麻沸散 张仲景 青蒿 药王
本草纲目 屠呦呦 威廉·哈维 实验药理
思考点 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
解题关键:挖掘古代防疫措施的合理性,进行概括。
思路引领:可结合教材关联知识,从古代拥有的公共卫生观念、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专门机构的建立等角度总结。
答案提示:古人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依据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疫病形成一定的经验;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
思考点 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解题关键:须针对中医药常识进行概括,形成解释。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内容,从临床经验、辨证施治、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医遗产和典籍传承等方面思考。
答案提示:重视临床经验;讲求辨证施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等;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言之成理即可)
学思之窗 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解题关键: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的思路。
思路引领:结合材料内容,从全书架构、体例完备、前代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等角度归纳。
答案提示:全书框架一目了然;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阙漏。
思考点 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题关键:抓住西医传入与中国人健康的关系理解。
思路引领:可结合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的现实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提示:近代以来,西医借助科学实验,医疗技术日益进步。西医的传入给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带来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医疗机构的近代化,西式医院在大城市逐步建立,医疗条件大为改善。其次是医疗技术的科学化,诊断、治疗借助科学仪器与实验手段。最后是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西医的消毒措施带来了防疫的进步,提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有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 试用事实说明。
解题关键:应看到历史现象是众多合力作用的结果,既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也要充分认识到偶然性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思路引领:首先对材料观点作出评判;进而依据评判,从历史现象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角度简要举例,分析说明。
答案提示:有一定道理。历史的发展存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疫病的暴发就是人们不能忽视的偶然性事件。例如,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鼠疫横行导致军民大量死亡;亚历山大死于疫病,亚历山大帝国分崩离析。但是人类面对疫情并不是坐以待毙的,而是能够认识疫病的发展规律,对许多疫病进行防治。
学习拓展 上面两段材料有什么共性 它们对医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什么要求
解题关键:第①小问强调“共性”因素;第②小问要注意视角“医生的伦理道德”。
思路引领:第①小问,可结合材料分别提取核心信息,进而从文献主要内容、当今医学教育作用等角度综合分析得出;第②小问可结合材料具体信息进行共性归纳,从医德要求、医生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等方面思考。
答案提示:《希波克拉底誓言》与《大医精诚》都是医德教育的重要文献,至今在医学院校中发挥巨大作用。两段材料均强调医生的高尚道德,要求医生对患者负责,对职业负责,尊重患者,不计私利。
【合作探究】
任务1 历史上疫病的影响与人们作出的应对
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材料一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总结了丰富的医学经验。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和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官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元明清时期,瘟疫流行,温病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自近代以来,社会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传统中医药学,使中医药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界面临危机四伏的处境。
——摘编自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大事件表
年份 事件
1986年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年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中医药在“非典”等重大疫情防治中贡献了力量
2015年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年 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2019年 国内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 809个,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中医药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医药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机的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医药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影响海外(传播范围广);分科体系不断完备(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发展具有阶段性(随着时代变化面临巨大考验)。
(2)原因:党和政府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制定法律;“双百”方针落实;推行了中医药现代化标准体系;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科学家努力钻研。
认识: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医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精华传承发展下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要推动中医药的传播,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中医药的发展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等等。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得出“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总结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和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官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自近代以来,社会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传统中医药学,使中医药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界面临危机四伏的处境”,进而概括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从出处得出“中医药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从正文表格得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进而分析出中医药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机的原因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内容限定——中医药学发展。第(2)问,时空限定——新中国;内容限定——中医药焕发新生机的原因,对中医药发展的认识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据材料一“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总结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和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官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自近代以来,社会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传统中医药学,使中医药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界面临危机四伏的处境”可知。第(2)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二“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并结合所学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史实可知。第②小问,可以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任务2 西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为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发展演变状况。
史料 出处
我国人谓疫有神,故设法以驱之。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 《忘山庐日记》(孙宝瑄于19世纪末著)
广州每值夏秋之际,奇疴暴疫,传染为灾。此非尽天气之时行,亦地方不洁所致。……当道者为之提倡,申卫生之要旨……务将各街堆积一律清除 《盛世危言后编》(郑观应)
宣统年间的一份防疫小册子更明确指出:公众预防法,无非隔离、消毒、清洁、检疫四端 《传染病四要抉微》(1915年《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
夫欲保国,必先强种,而强种之术,舍人人自解卫生,自能卫生,其道无由。吾国自医学失传,卫生一事,阙而不讲,此国民体格所以日趋于弱也 《最近卫生学》(20世纪初上海广智书局)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近代中国国人的公共卫生观念不断增强。
论述:晚清到民国时期,西方文化与西方公共卫生观念不断传入中国,国人的公共卫生观念也不断进步。随着西学的传入和思想解放,国人逐渐认识到恶劣的卫生环境是疫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于是打破传统的疫鬼致病与驱鬼避邪的迷信传说,重视改善城市卫生环境,采用更加科学的现代卫生防疫手段来开展疫病防治工作。同时,国人对疫病流行的认识不断深入,认识到公共卫生建设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大力宣传卫生与保国强种联系紧密,将医学卫生提高到政治高度,将对身体的改造与国家的建设相结合,促进国人人生观、科学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改变。
综上所述,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国人的公共卫生观念逐渐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转变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论述:晚清到民国时期,国人对公共卫生的认识逐步深入,阐明了公共卫生事关防疫及广大民众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民众的身体健康,并将其与保国强种相联系。这些观念的传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大众的公共卫生意识,促进科学有效的防疫手段的推行,提高疫病防治能力。另一方面,也对国人传统的卫生思想产生了冲击,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卫生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也有助于政府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同时,将公共卫生观念与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相结合,强调国民改造,有利于促进国民民族意识觉醒,推动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转变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试题主题不明确——提出一个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表格等) 有效信息 “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奇疴暴疫,传染为灾。此非尽天气之时行,亦地方不洁所致”“公众预防法,无非隔离、消毒、清洁、检疫四端”“强种之术,舍人人自解卫生”
时空定位 近代中国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晚清到民国时期,西方文化与西方公共卫生观念不断传入中国,国人的公共卫生观念也不断进步
层次鲜明 从清末到民初(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近代中国国人的公共卫生观念不断增强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随着西学的传入和思想解放,国人逐渐认识到恶劣的卫生环境是疫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于是打破传统的疫鬼致病与驱鬼避邪的迷信传说,重视改善城市卫生环境,采用更加科学的现代卫生防疫手段来开展疫病防治工作
国人对疫病流行的认识不断深入,认识到公共卫生建设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大力宣传卫生与保国强种联系紧密,将医学卫生提高到政治高度,将对身体的改造与国家的建设相结合,促进国人人生观、科学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改变
答题步骤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国人的公共卫生观念逐渐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随堂检测】
1.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体现的中医药学理念是( )。
A.天人合一
B.药食同源
C.辨证施治
D.简便经济
【解析】五谷、果蔬等食品被中医当作药物调理轻症患者,体现了药食同源的中医药学理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医药学主张辨证施治,C项错误;简便经济的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答案】B
2.9世纪来华旅游的一位外国人写道:中国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一个长、高大约五米的四方石柱,柱面刻有人们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疾病的药物及价格,该石柱把得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表明( )。
A.药方摘自《本草纲目》
B.政府重视民众健康
C.唐代医疗水平高超
D.唐代常出现流行病
【解析】《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晚于题干中的时间“9世纪”,故排除A项;题干中未涉及唐代医疗水平及流行病的经常出现,故排除C、D两项;题干“中国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石柱,柱面刻有人们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疾病的药物及价格,该石柱把得什么病用什么药……”体现了唐朝政府注重对医学知识的普及,重视民众的健康,故选B项。
【答案】B
3.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身患疟疾,病情严重,御医百治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洪若翰等人用金鸡纳霜(奎宁)治好了康熙帝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帝的重视,康熙帝还把金鸡纳霜(奎宁)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 )。
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
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
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
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帝身患疟疾,被传教士用金鸡纳霜(奎宁)治好,后来康熙帝把金鸡纳霜(奎宁)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西药逐步影响中国,故B项正确;仅以一个事例不能得出西药比中药更科学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中西医学交流频繁,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西药是侵华工具,排除D项。
【答案】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