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观潮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5:2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观潮
观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学习提示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闷雷 笼罩 薄雾
颤动 涨潮 风号浪吼
读一读
mèn
lǒng
chàn
zhǎng
háo

báo
◎ 厚度小的:薄片。薄饼。

◎ 轻微,少:薄礼、薄命。
◎ 不庄重,不厚道:薄情、轻薄、刻薄。
◎ 不充实,不坚强:薄弱。

◎ 薄荷
盐官镇 薄雾 屹立 昂首
人声鼎沸 横贯 地震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恢复
读一读

ánɡ
hào
zhèn
bēnɡ
shà
dǐnɡ
ɡuàn
yán
fèi


huī
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其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1.看,察看;
2.看到的景象或样子;
3.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读课文,从文中圈画关键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时间顺序(全文)
由远及近(潮来时)
1.总体介绍钱塘江大潮。
2 介绍潮来前的景象。
3-4 介绍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5 介绍潮去后的景象。


学习提示
潮来前江面是怎样的?
默读第2自然段,在文中勾一勾,画一画,说说你的感受。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潮来之前,钱塘江的江面有什么特点?
从哪里看出“平静”?
这里用了拟人,把钱塘江写得有思想、有动作行为,好像它是故意躺在那里似的,也似乎是在静静休息,积蓄力量,为潮来时的疯狂做准备……一个“横卧”把钱塘江写活了,写得形象、生动。
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读出江面的平静
除了江面的平静,作者还写了什么?
你感受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读出人们的期盼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除了江面的景象和人们的期盼,还写了什么?
时间
地点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与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海宁市盐官镇附近的江面,只有两千余米。同时,江底泥沙淤积,形成庞大的
资料袋
沙坎,从东往西逐渐升高,最高处在盐官镇上游。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渐狭江面约束,以及水下沙坎的影响,潮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壮观的钱塘江涌潮。
潮来时又是怎样的?
听同学读第3-5自然段,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你脑海里浮现出哪些画面?用“—”画出相关语句,你仿佛听到了哪些声音?用“﹋”画出相关语句。
学习提示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从这两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潮还没有来,但潮声已经从远处传来了!
当潮到我们眼前时,你又听到了什么声音?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是怎样的声音?
你在生活中听见过如同“山崩地裂”的声音吗?当时是怎样的感受呢?
把潮水奔腾的声音说成“山崩地裂”,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声势浩大!
当这条白线快速移来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0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
什么样的画面叫“横贯江面”?
横贯

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
穿,通,连。
把整个江面都给连起来,铺满了。
你知道这江面有多宽吗?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三千米的江面都被大潮铺满了,多么壮观啊!
之前在哪出现过“横卧”一词?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当这条白线越来越近,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读出江面的平静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刘禹锡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一丈为3.33米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涌来,声势浩大的样子。
齐头并进
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在作者眼中,大潮的形态有怎样的变化?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大潮的气势越来越大,场景越来越让人震撼。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潮来时既有巨大的轰鸣声,又有壮观的场景,一起合作读一读。
潮头过后,作者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读到哪些词句时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两丈来高
从余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和退潮后江水上涨,可以想象出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
哪一个词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须臾
和文中哪个词表达的意思一样?
霎时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时间极短
时间很长
潮头虽然去得快,但是很久才恢复平静,余波持续很长时间,水量极大,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浪潮高
声音响
气势大
余波久
……
结合重点语句展开想象
结合图片内容展开想象
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边读边想象画面
浪淘沙(其七)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找到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浪淘沙(其七)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浪淘沙(其七)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淘沙(其七)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同学们,通过学文,我们如同亲眼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用脑,多看、多听、多想,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去积累,你也一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