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1《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1《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4:0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Q正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阿Q的形象特征以及未庄的文化环境。
2.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握阿Q这一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意义。
3.体味鲁迅对国民性的观察与批判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握阿Q这一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意义。
2.体味鲁迅对国民性的观察与批判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我愿意用我全部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能写出《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莫言
“阿Q”已成了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嘲或讽刺他人的用语。《阿Q正传》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周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杂文: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等16部。
2.作品介绍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三、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文本,识其人
(一)识其人—阿Q何许人也
1.为何要取名为“阿Q”?——从“序”说起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侯,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 你姓赵么 ”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侯,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 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
······
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总结】为何要取名为“阿Q”?
①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
②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
2.漫画中哪一个是阿Q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名无姓,无家无亲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二)识其人—阿Q与未庄人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如果将他们按照地位排序你如何排序?
阿Q、未庄居民(包括闲人)、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
【总结】经过排序之后发现,未庄村民的排序和阿Q心中的排序是差距很大的,于是阿Q就会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就会成为他与未庄人爆发冲突的导火索!
2.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六次。
【总结】经过梳理阿Q与未庄人的这几次“战斗”我们发现阿Q身上好像存在着很矛盾的两种性格,一方面他总是被人欺负,另一方面他竟然也会反过来欺负比他更弱小的人,我们称之为“双重人格”。
任务二:析文本,观其神
1.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其本质
分析啊Q精神胜利法形成发展的历程:
“精神胜利法”的本质:
“阿Q精神胜利法”是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其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和自我摧残的手段,具体表现为忍辱屈从、逃避、麻木、健忘、怯弱,是奴性的典型表现。
2.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
①个人生存的困境:无田地,无房屋,无亲人等。现实的不如意,只能通过精神的自我欺骗获得满足。
②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③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背景补充: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任务三:知背景,析其因
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背景资料补充:
奴才做了主人,是绝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二心集》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鲁迅《<呐喊>自序》
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1911年)已经整整十年了,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故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革命派却惨遭屠杀。
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
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
【小结】
创作目的:
①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摆脱精神的枷锁。
②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2.阿Q只是个例吗?只存在当时的社会吗?
阿Q——未庄人——整个社会——中国
【小结】当时的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自诩天朝上国,自尊自大,却屡屡挨打,只能卑躬屈膝割地赔款,而对内却鱼肉欺压愚弄百姓,这不就是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的精神胜利法么。在中国,除了皇帝是绝对的主子和底层百姓是绝对的奴隶外,其他人都可以是主子,也同时是奴隶。甚至那些底层的奴隶,也会在妻儿面前摆摆主子的架子。
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阿Q正传》电影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读<呐喊>》
印度作家班纳吉:“用来安慰自己失败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奴役过的国民所共有的。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这个人物我们在印度也看到过。”
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
【小结】不仅是中国有阿Q,全世界都有阿Q,鲁迅先生画出了全世界人沉默的灵魂。
2023年,万柳书院少爷仅凭一条五秒的胯下运球视频就火了,网友看到定位是万柳书院,那是一套要上亿的房子,大家还通过以前的定位推断出他就读于名校,更有眼尖的网友指出,他家里挂的齐白石的画,如果是真的,价值4.2亿。毫无技术含量的胯下运球+变装,却在短短24小时内暴涨近200万粉丝,而相关话题更是收获了7亿人次的围观。
无数人梦回大清,跑到他的视频下认“少爷”,自称“奴才”“丫鬟”,对其顶礼膜拜极尽跪捧。
为什么这些人会疯狂迷恋一个连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陌生人,甚至不惜自我贬低、俯首称臣,极尽跪捧之能事?!
【小结】阿Q不仅活在过去,也活在现在,甚至活在未来。
任务四:巧思辨,明其理
1.请联系阿Q的“精神胜利法”,谈谈:你对王华、李明有什么看法?
2.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阿Q精神的,你怎么想
【小结】
要有一点阿Q精神: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阿Q精神的话,一个人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点阿Q精神的”,这种观点是比较明智的。
不能有阿Q精神:阿Q精神只会使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需要因时制宜:生活中需要阿Q精神,它的确能放松我们的身心,缓解生活的压力,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皆能适用的,我们如果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了进取的意识,缺失了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作业设计】
1.以《阿Q新传之阿Q读高中》为题,刻画你或者身边同学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2.阿Q精神到底是“生活的解药”还是“生活的毒药”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上二选一,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