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澎湃(pài) 发源(yuán) 屏障(zhàng)
B.浊流(zhú) 流泻(xiè) 构筑(zhù)
C.哺育(bǔ) 山巅(diān) 劈开(pī)
D.体魄(pò) 宛转(wǎn) 扮演(bàn)
2. 下列句子中存在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B.“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C.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D.啊!黄河!你一泄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那条河成了阻止森林大火蔓延的天然屏障。
B.病人被抬上担架时在痛苦地呻吟着。
C.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D.转过水榭,是一条回环曲折的石桥,桥下流水潺潺。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州市政府推行就近诊疗服务模式,患者就诊时间可节省大约20%以上。(删除“大约”,或者删掉“以上”)
B.为了防止贫困生辍学,教育部门做出了免除贫困生学杂费、书本费,并补助生活费。(在“辍学”前加上“不”)
C.一个国家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对这个国家未来的态度,只有政府重视,就能有可靠校车行进。(将“只有”换成“只要”,或者将“就”改为“才”)
D.广州大学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在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将“发展”和“传承”调换位置)
5. 下列句子中有一项使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项不同,请指出( )
A.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C.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D.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6.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走进这所学校,会被一种大气揪住。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向校园深处延伸进去,________,________,建筑后边是青山隐隐。
①四季葱绿的香樟树生长在道路的脸庞 ②道路两旁是四季葱绿的香樟树
③庄严的石头建筑位于校园深处 ④校园深处是庄严的石头建筑
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颂》选自《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聂耳谱曲。
B.《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记》 作者是陆定一。
C.《土地的誓言》的作者端木蕻良在文章中表达了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
D.《木兰诗》选自唐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叙事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8.仿写两句话,要求与例句中画波浪线句一致。
潇洒是一道恪守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美丽的风景,潇洒的内涵包罗万象。 “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静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 是一种喜悦的潇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
五四青年节前夕,某中学七年级(1)班在定安县母瑞山革命纪念园举办主题为“缅怀革命烈士,传承革命精神”的实践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母瑞山位于定安县南部山区,是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摇篮”。在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琼崖将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意志,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和力量,为海南的解放和全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这次活动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有些同学认为,平时的学习本来就紧张,还举办这样的活动,是浪费时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写在横线上,要有理有据。
(2)活动结束后,班委会决定编辑活动专刊。下面是刘涛同学以班委会的名义拟写的一则征稿启事,请仔细阅读,按要求答题。
征稿启事
为了加强同学们对革命传统教育的认识,本班特举办主题为《缅怀革命烈士,传承革命精神》的征稿活动,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征文以回照革命历史,抒写烈士事迹,表达体验感受为主要内容。体裁不限,500字左右。 稿件投至班级信箱,请注明”征稿”字样。
七年级(1)班班委会
5月10日
①征稿启事中画线的句子存在标点错误的问题,请写出修改意见。
②这则征稿启事内容不完整,请在横线上补充。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节选自《木兰诗》)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选自《木兰从军》)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②少习骑( )
11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汗/问所欲 B.万里赴/戎机
C.值/可汗点兵 D.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13、你喜欢木兰吗?请结合上面两个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面选文片段,完成各小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生动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B.选文通过对夜间举着火把登山景象的诗意描绘,运用直接抒情,表达了对红军的赞叹。
C.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展开叙述,行文前后照应,情节曲折,富有吸引力。
D.“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运用比喻,从视觉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
15.选文中,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土的声音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散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战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与土地接触,更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沾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晖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17.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18.结合语境,揣摩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他们不仅仅是与土地接触,更是在亲近生命。
19.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我的心兀然就战栗起来”,第④段又说“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你认为作者为何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20.文章一连四次写到“我”匍匐在土地上,五次写到“我”听到了泥土的声音。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1.本文在结构、语言和写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请你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举例分析。
22.作家韩少功在《土地》一文中曾说:“总有一天,人们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读完本文后,结合你对土地的认识,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旷野里(节选)
柳青
已经快半上午的光景,屋檐的阴影将要缩到门台阶上了。在乡政府的屋子里和院子里,人们在准备药剂、泡烟叶水、察看和谈论喷雾器,还有三个两个凑在一堆噙着烟锅摆闲情理的。
朱明山和渭阳区委书记推着自行车进了大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他们把车子放在大门里的墙根儿锁了,然后揩着脸上的汗水朝屋里走去。
“你们行动得早啊。”朱明山一边揩汗,一边满面笑容地向院里不相识的村干部们招呼。工作组的干部听见朱明山的声音,纷纷走出屋来。他们没有想到县委书记这样快下到乡里,更没有想到他会来他们工作的这个乡。朱明山给他们带来了突如其来的兴奋,都举着卷起袖口的双手,眉开眼笑地跑到他跟前,好像是向他报告:“看看我们是怎样工作吧!”
忙碌的李瑛把她的两条辫从背后扎在一块儿,用热情的眼光盯着朱明山:“我们在这个屋里调配药剂、泡烟叶水哩……”
朱明山不难了解这是要他去看他们的工作。他向李瑛指的屋里走去。一个显然是由庙堂改成的大屋子,满地都是喷雾器、药剂、器具、几捆烟叶,夹杂着水桶和扁担,俨然是一个作坊的样子。
“崔浩田同志,”朱明山走在门台上问他身旁的区委书记,“那个植棉能手来了没有?”
“蔡治良吗?”李瑛说,“他在屋里帮助泡烟叶水哩。叫他也来吗?”
“当然,”朱明山盯着李瑛布满汗珠的高鼻梁,“毛主席叫我们先当群众的学生。”
李瑛立刻转身向屋里用一种家庭里的语气叫道:“治良,朱书记叫你也来哩。”
“呵啼!呵啼!”那人已经在摆弄着烟叶,打了两个喷嚏说,“叫我洗了手。”
他们进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屋里屋外,立刻被围严了。乡长和文书推着挤进来的村干部们出去,因为住着没有高烟囱的小屋的庄稼人身上总带一股烟熏气,加上汗水的酸味,空气坏得呛人。朱明山叫乡干部不要推他们,索性到院里的阴影里去谈。
“我们这回是和棉蚜虫斗争,又不怕走漏了消息!”他的话总唤起人们愉快的笑容。
“治良同志,”朱明山喜欢的眼光盯着蔡治良消瘦但是坚决的长脸,“咱们要在你们这里首先突破棉蚜虫的阵势,你看能行吗?”
“能行!”蔡治良点头说,眼角里瞟见多少人抿嘴笑着盯他,面部表情更吃力了。他只是不时咳嗽着,好像清理着喉咙准备说话的样子。人们等着他说话,可是他竟再连一声也没吭。
朱明山见这个植棉能手有点过分紧张,他就叫把乡长和文书也叫到跟前,同崔浩田和李瑛研究开会的事。李瑛把工作组和乡干部商量的办法和程序谈了谈。朱明山听了,摇了摇头。
“我看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讲话。这又不是举行什么仪式!”这套讲究形式的做法一直搞到乡下使朱明山控制不住愤懑。
县委书记的不满意弄得乡长脸上很难看。现在李瑛的大眼睛望着他冒汗的胖脸,他努着厚嘴唇讷讷地说:“村干部不实干,推不动群众。他们拿个传话筒满街喊叫治虫;我们一走,他们就把传话筒挟在胳膊底下,和群众一块儿说没信心的话哩……”
“说啥哩嘛!”有一个挤在跟前的村干部不满意地走开了。他一边走一边喃喃说:“一开会不是半夜就是鸡叫,说过来说过去就是那几句,谁个倒有信心嘛?”
“以前的办法不对,这不是县上派的工作组连夜下来了吗?”蔡治良转身对那走开的人倔强的背影和解着。
“开会,”朱明山对崔浩田说,“还是你讲一下吧,简单一点。”
“你不讲几句吗?”
“我讲什么?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
于是乡长宣布开会,区委书记站在正屋的门台上讲话了。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和房檐的阴影蹲了一圈。朱明山在乡政府办公室的门坎上坐下来抽烟,低头沉思着。
“有多少喷雾器?”
“一村能去两个,原来发给乡上的两个都给整坏了。”李瑛说。
朱明山抽着烟,转眼注视着一圈听众情绪上的反应。
开始的时候,人们瞪大了眼睛盯着崔浩田,用心地听着,好像唯恐有一句陕北口音听不明白。后来渐渐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显示出满意的笑容。当崔浩田讲到科学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复唠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实际打破迷信的时候,有些村干部把嘴里噙的烟锅拔开,对身旁的人信服地点头。刚才不满地走开的那人蹲在朱明山对面的墙根大声说:“开头这么办就畅了!”
“没有拿来两个喷雾器?”乡长觉得这人好像有意在县委书记面前臭他,忿愤地质问,“是不是两个摆弄瞎了一对?”
“老百姓没见过那东西,这个一弄那个一弄就坏了。”有人辩解。
“众位同志,”蔡治良站起来了,“我有个意见……”
朱明山高兴地从板凳上站起来,看这个植棉能手会提出什么意见。
“我这个意见可是想出来的,没试验过。”蔡治良首先声明,然后才说,“你们说那辣子好呛人?一斤能熬多少水?熬一担,掺几担白水,味还不小吧?”
“好意见,好意见!”全院的人嚷着。朱明山不由得走到蔡治良跟前,心里想:这个人的钻研精神比有些干部强百倍。
“还有,”蔡治良进一步说,“烟叶和辣子不能用完,人还要吃;煤油人不吃。笑啥?那东西掺上水治虫,虫还活得了。那东西和硫磺、石灰还不一样,轻一点重一点,没蚀劲儿。”
“还有吗?”朱明山高兴地问,也像还不满足。
“想到的就这些,”蔡治良仍然拘束地说,“这是烟叶呛得我想起的,不敢保证能顶事。”
“所有这些新办法,都要在这几天里试验。”朱明山向崔浩田和刚刚从屋里出来的李瑛吩咐。
“药械已经准备好了。”李瑛报告。
“准备好了就出动。”
于是人们按两个喷雾器一个村的治虫小组,跟村干部们一块儿走了。年轻的村干部跑进屋去,争着背的背,挑的挑,要求先到自己的棉地里去。满院乱杂杂的好像市集。朱明山把他的车子往空起来的屋里推,李瑛高兴地跑过来:“朱书记,你也下地吗?热哩!”
“你姑娘人家不怕热,我当过兵的怕热吗?”
(本文创作于1953年,有删节)
23.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干部举着双手跑到朱明山跟前,围满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可以看出乡村干部面对虫害时对新任县委书记的期待。
B. 蔡治良创造性地使用辣子、煤油等做农药进行杀虫,表明百姓深厚的劳动智慧中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C. 当乡长发言的时候,一个挤在跟前的村干部不满意地走开了,这体现了做村干部思想工作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D. 文章围绕棉花灭虫展开,将时代问题形象化在乡村日常之中,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
24.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和冲突来展现新中国建设初期领导干部工作中的一些局限和问题。
B. 小说结构严密,如蔡治良“打了两个喷嚏”看似闲笔,实则为下文想到治虫方法埋了伏笔。
C.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采用了大量陕西农村的方言俚语,如“说啥哩嘛”“畅了”,亲切如话家常。
D. 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例如乡长与县委书记的形象对比,表现了人物不同的特征。
25. 小说中朱明山是一个怎样的领导干部?请简要分析。
26. 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邢小利认为,《在旷野里》写出了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欣喜与警觉。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三、作文
27.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如学习上有拦路虎,思想上有包袱,感情上有疙瘩等,但我们又常常能得到乡亲邻里、同学老师、父母长辈们的热情关怀和帮助。
请你就以上某一方面为内容,以“当_________的时候”为题目,写一篇600~8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师、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
B 2.D 3.C 4.B 5.D 6.B 7.C
8、“凌寒独自开”是一种孤傲的潇洒;“沙场秋点兵”是一种豪放的潇洒。
9.(1)我认为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有必要。理由一:举办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舒缓同学们学习的紧张情绪,调整状态,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理由二:可以学习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事迹,在学习中积蓄精神力量。理由三:户外实践活动可以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叙写见闻感受,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表态1分,理由1分,答出其中一个理由即可)
(2)①将书名号改为引号。 ②示例:征稿截止日期5月30日(意思相近即可)。
10、①战马、马,②骑马、骑术
11、B
12、①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归来。
②男子能够做的事情,女子未尝不能够做到。
喜欢,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代父从军,十分孝顺,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14、B
15、行路难,睡觉难。从“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可以看出“行路难”;从“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可以看出睡觉难。
16、例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 一些列的形象来描摹耳边的声响,强调了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感觉,突出了夜晚的寂静,体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耳边的声响比作“春蚕在咀嚼桑叶”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的“不可捉摸”的感觉,表现了夜晚的寂静,体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对土地的感情(若答“听到泥土的声音”或“泥土的声音”也对)。
18.含义:憨厚朴实的庄稼人不单单是在耕耘土地,播种希望,也是在亲近和敬重生长希望、养育生命的土地。作用: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主题得到突出和升华。
19.第③段写“我”仰望,“我”远眺,“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土地所呈现的无限生机给“我”的心灵带来极大的触动,所以“我”的心“战栗”起来;第④段中,当“我”抚摸着稻穗和叶子,嗅着稻子所散发的幽香,看到土地所孕育出的一片希望时,内心感到惬意和满足,心情自然“安顿”下来。
20.表达了作者对泥土的亲近、挚爱、依恋和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
21.结构:首尾照应,脉络清晰,结构谨严。语言:富有感情,隽永深刻,耐人寻味。写法: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反复咏叹,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任选一方面从某一角度分析,意思对即可)
22.略。(提示:开放性答案,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体会;体会深刻,表达顺畅)
23 C “
A
25. ①亲民友好,善于倾听民意。朱明山走出屋子,走到院子里和村干部们亲切交谈,关注听众的情绪反映;②实事求是,有科学钻研精神,“当群众的学生”“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③身先士卒,投入到基层的生活劳动中,干部们一起下田地去实践。
26. “新时代的欣喜”指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变化的新景象,新时代的警觉指新中国建设初期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围绕县委书记亲身奔赴一线带领干部群众治理虫灾,乡村干部群众积极的劳动热情、科学治理棉虫害等都反映了新时代的欣喜;但小说中乡长官本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工作作风代表当时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了揭示和批判,引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