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巅(diān) 劈开(pī) 澎湃(bài)
B.发源(yuán) 浊流(zhú) 扮演(bàn)
C.屏障(pínɡ) 哺育(pǔ) 构筑(zhù)
D.臂膀(bǎnɡ) 体魄(pò) 狂澜(lán)
2. 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朗诵 亚洲 摇篮 九屈连环
B.掀起 昆仑 发源 伟大坚强
C.扮演 民族 榜样 发扬滋长
D.两岸 筑成 惊涛 英雄儿女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 我走到哪里, 我睡得很沉, 在睡梦中突然惊酲的时候,我 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A.不管 还是 或者 总 B.不管 即使 或者 都
C.不论 或者 还是 都 D.不论 即使 还是 总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技术力量特别缺乏下,这个工程也没有停下来。
B.我们就互相关心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C.纵然功课很忙,我们也要坚持体育锻炼。
D.他从没缺过课,今天下午,大约肯定是生病了。
5.对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A.(1)拟人 (2)比喻 (3)对偶 (4)对偶
B.(1)拟人 (2)比喻 (3)互文 (4)排比
C.(1)比喻 (2)拟人 (3)夸张 (4)对偶
D.(1)拟人 (2)拟人 (3)互文 (4)排比
6. 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________,________;
冬天的雪,________,________。
7.按要求默写句子。
(1)《木兰诗》中描写战斗惨烈旷日持久的诗句是:
(2)《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
(3)《春夜洛城闻笛》冲写李白思乡思亲的句子是:
8、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过草地时,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材料二】当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这竟成了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请你根据上面的两则材料,概括一下什么是“长征精神”。
(2)活动中,班长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我的长征》节目片段,一批志愿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学生们针对“重走长征路有没有意义”这一辩题展开辩论。
有人说:“这个活动没有意义。时代不同了,何必再吃那些苦?况且,这一班人徒步西行北上,大张声势,纯属作秀!”请你站在另一个角度,对以上的话进行反驳。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木兰诗(节选)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郞,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策勋十二转 (2)赏赐百千强
(3)对镜帖花黄 (4)出郭相扶将
10.翻译句子。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1.由最后一段引申而出的一个成语是: 。
12.下面句子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也反映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抗议。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老山界(节选)
①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②“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③“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④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⑤她说她现在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老百姓。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⑥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⑦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⑧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⑨“不要掉队呀!”
⑩“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这与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
B.文中瑶民家里只有母女两人,是因为家中男人听说红军要来,便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
C.第 段写红军战士“哈哈地笑起来”,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第⑧段中“不由浑身紧张”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人在自然前的渺小。
1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对瑶民妇女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写出了瑶民妇女对军阀的痛恨和对红军的期盼与感激。
B.第⑩段中“一直连到天上”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了山的陡峭和高峻。
C.选文中体现了红军队伍的庞大,歌颂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
D.第 段写出了红军在山腰时所见之景。
15、分析文中画线的“一步一步”这一词语的好处。
16、有人认为第⑥段可删去,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最美的书写 (李娟)
①初夏,故乡小院里的合欢树花满枝丫,仿佛落满了天上的云霞。树下,一张小桌上铺好笔墨纸砚,六岁的我,正襟危坐,一只小手慎重地握着毛笔,父亲站在我身后,用温暖有力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画,一撇一捺。我凝神屏息,一丝不苟,仿佛在书写自己一生的命运。父亲教我写的字是:人、一、大、小……
②一阵晚风吹起,淡粉色的花儿落在书桌上,落在我的小辫上。我一抬头,就看见儒雅的父亲戴着一副眼镜,温和地微笑着,凝望着我认真习字的模样,注视着他瘦小的女儿一天天地成长。
③那一年,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开始练习书法,临帖柳公权《玄秘塔碑》。父亲说,书法家柳公权有一句名言:“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练习书法,记住几句话:“习字如做人,不得慌张,不得潦草,更不能肆意涂抹;习字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和静气,习字的人就像一个练武之人,比的是内力。书写时气息不能断,提笔就要一气呵成,落笔无悔。”
④如今回想父亲的话,那些话不仅是在解读书法,更像是在解读人生。
⑤年幼时,父亲常带我去的地方,不是热闹的公园,而是西安碑林。因为当时他在西安南郊上班,离碑林不远,而我正在学习书法,父亲想让我从小就能沐浴在古老文化的芬芳里。
⑥那些风轻云淡的日子,父亲牵我的手漫步在古木参天、庄严肃穆的千年庭院里。我们悄然走在石碑之间,用心阅读着一块块虎踞龙盘的石碑,就像阅读一本本厚重沧桑的历史大书。父亲指着一块石碑说,这是你练习的唐代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父亲说,柳体端庄挺拔,沉稳端然,风骨俊秀,古人所说“颜筋柳骨”就是这个道理。在另一块石碑前,父亲站立良久,碑文我看不懂。这是谁写的呢?我问他。父亲说,这是于右任先生的草书。古人说,草书如名将,于先生的草书洒脱豪迈,雄健奇伟,如同驰骋沙场的大将。他是我们陕西人,一九四九年去了台湾,可惜他八十岁病故异乡,再也没能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八百里秦川。于先生去世前写过一首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父亲的声音在春风里有些嘶哑,我幼小的心灵被于先生的乡愁深深打动了。
⑦父亲说,汉字之美都在书法里。楷书如文人,秀逸端正,别有风骨。如今,我慢慢才理解父亲的话,楷书是穿着一袭灰色长衫的中年男子,端正从容,疏朗俊逸。收敛了青年时的气焰与锋芒,内敛含蓄,风骨清奇。方方正正的汉字,庭院深深深几许,它充满了汉语的玄妙和美感。它不枝不蔓,中规中矩。只有懂得规矩和节制的人,才有完美的人生。
⑧年岁渐长,才觉得书法里最难写的字,莫过于笔画简单的“人”字。每个人的漫漫人生,最难做的也是“人”啊!书法里除了“人”字难写,还有就是“一”字。人要能做到坚守自己,不偏不倚,表里如一,不忘一颗初心,该有多么难得。
⑨书法是什么?是以竹和兰的身姿,书写尘世的情意。一字一乾坤里,皆是人间的贞静和端然。
⑩小时候习字的经历,在我成年之后渐渐显现出来,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了我日后的写作。冥冥之中,仿佛一切都是父亲安排好的。多年后,我用父亲握着的手写作,给各大报刊写稿。不知不觉,我成了终身写字的女子,从懵懂的童年到人生的中年。我渐渐明白,在浮躁的尘世间,只有沉稳静气的人,文字才能做到简洁不芜,端正开阔,坚韧洁净。
对于如今的我,任何一种书写,都是一种修行。
前些天,整理家中的书柜,忽然看见父亲的书法,写在包着书衣的书上,一本是巴金的《家》,另一本是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我抚摸着父亲苍劲俊逸的字迹,泪水潸然。父亲,光阴走了,您也走了,只有您留下的书法还在。
父亲,我用您留给我的笔墨纸砚,教我年幼的孩子学写书法,教会他第一个字是“人”字。因为,是您握着我的手,教给我人生的第一个字。也是您,教我一生好好做人。一代代中国人,就是依靠汉字的书写,传承汉字之美和人间真情。
您离开我一年多了,我常常回想您教我习字的时光,心里竟没有多少孤苦和伤悲。父亲,每当我提笔书写的时候,仿佛您就站在我身边,慈爱的目光一直看着我,鼓励我,督促我,令我不敢懈怠。那些生命之初最美的书写,珍藏在记忆里,温暖漫漫人生。
(摘自《红豆》)
17.父亲为“我”的书写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18.“我”从书写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试简要概括。
19.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0.任选一个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1)我一抬头,就看见儒雅的父亲戴着一副眼镜,温和地微笑着,凝望着我认真习字的模样,注视着他瘦小的女儿一天天地成长。
(2)楷书如文人,秀逸端正,别有风骨。
21.文中多次写到汉字的字体。根据你的积累,下列有关汉字演变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A.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B.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C.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D.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又临黄河岸 (高缨)
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汽车盘旋而上,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车停在山巅,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看,黄河!”可不,远处不就是我久违的黄河吗?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⑥谁都知道,四川省属于长江流域。可粗心的人们不曾留意,这巴山蜀水,却也属黄河的版图。黄河,这万水之父,来自巴颜喀拉山,奔过青海高地,急转直下,轻轻地、轻轻地擦过川西北的边缘。
⑦我来到若尔盖的辖曼牧场,一下车,就央告牧场的同志,快带我去看看黄河。于是备马置鞍,牧场的副场长求吉同志,热心地伴我同行。
⑧马蹄溅溅,踩过一条小溪。前面是一大片数千亩的人工草场,种植着披碱草、燕麦和紫花苜蓿。求吉告诉我,眼下这寂静的草原,也曾有过一番沸腾的景象:为建设美好家园所激奋的牧民们,用拖拉机的队列翻起了亘古沉睡的处女地,播下优良草种,造就了这草原上的草原。正是由于近年来他们狠抓草原建设,牲畜才摆脱了靠天吃草、夏足冬欠的困窘,更快地繁衍起来。
⑨看四处,牧草高及马胸,繁花美似彩毡。这是草原牧民用辛勤的汗水描绘出来的美景。肥美的牧草,让马儿走到这里,也只恋着埋头吃草,却把我们搁在马鞍上。我想着心中的黄河,于是扬起马鞭,马儿跃过沟渠,直奔一带浅山。
⑩求吉先登上山头,他翻身下马,欢叫着对我招手:“快,快来看!”
啊,黄河,我又一次,又一次看到了你!
千里草原上,从天地相接的远方,迂回曲折,慢慢悠悠地走来了黄河。没有奔腾的激浪,没有啸叫的怒涛,安详、舒展而从容不迫。这里河面不过百十来米,两岸像刀削般整齐;那深沉的河水,呈现着淡淡的绿色,清晰地映出白云的影子。黄河,似乎在沉思,在暂时地歇息,在默默地积蓄力量,在期待着明天的奔腾……
是这样的吗?黄河!此时此地,你多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我们黄河的子孙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欢欣、黑暗和光明、失败和胜利……空前浩劫的十年,把我们民族的元气几乎耗尽,留下了贫穷、迷惑、创伤和艰辛。哀叹吗?不!那是弱者的声音。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目光,是积淀的力量,是航机起飞前的滑行,是健将跳高前的一顿……正如这黄河的沉思、歇息、积蓄和期待!
沿着黄河岸,我和求吉并辔而行。黄河在草原上流,也在我的心上流着。这沉着而有力的洪流,冲去我胸中的痛苦和哀伤。我不由得昂奋而自豪了。啊,我们伟大的、多难却不败的中华民族呀,纵然是身负贫穷落后的重荷,纵然是一步一个艰辛,但却更加紧密地团结着,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坚韧顽强地向着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
哦,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我心中颤动着昔日和今日的颂歌:啊,黄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伟大坚强!
(选自《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有删改)
22.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地点 流泪原因 内心情感
第一次 山村里 ① 悲愤痛苦
第二次 火车上 想到祖国获得新生 ②
第三次 黄河岸 ③ ④
23.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了下文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
24.试从修辞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1)(黄河)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2)啊,黄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伟大坚强!
25.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感人至深。请结合第③段或第 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三、 写作
26.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蓉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答案
D 2.A 3.B 4.A 5.D
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7.(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1)“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①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②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示例:我觉得这个活动有意义。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了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很方便,生活也很舒适,但我们中不少人恰恰缺少了吃苦的精神,缺乏承受挫折与困难的勇气。重走长征路,可以唤起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9.(1)记 (2)有余 (3)同“贴” (4)扶持
10.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11.扑朔迷离
12.A
13、C
14、A
15、每步都要非常小心,这里通过战士的谨慎和行军速度之慢,来衬托老山界的陡峭和险峻。
16、不可以,通过写人民群众对红军的关心以及红军对人民的关怀,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状态,以及两者互爱互助。
17、①用温暖有力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地教“我”书写;②教给“我”习字如做人的道理;③常带“我”去西安碑林品悟汉字。
18、①只有懂得规矩和节制的人,才有完美的人生;②每个人的漫漫人生,最难做的是“人”;③人要能做到坚守自己,不偏不倚,表里如一,不忘一颗初心很难得;④在浮躁的尘世间,只有沉稳静气的人,文字才能做到简洁不芜,端正开阔,坚韧洁净;⑤一代代中国人,就是依靠汉字的书写,传承汉字之美和人间真情。(答出四点即可)
19.环境描写。设置场景,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渲染开始练习书法的美好氛围。
20、(1)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展现了父亲的慈爱形象,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爱戴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楷书比作文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楷书的秀逸端正、别有风骨,富有表现力。
21.C
22、示例:①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 ②兴奋激动 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 ④昂奋自豪
23.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 看到黄河的情景
24.(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作“不见首尾的丝带”,形象地写出了黄河蜿蜒绵长的流动之形;又用“缠”和“引”将黄河“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之态与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畅想巧妙地结合,表达出作者的无限感慨。
(2)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两个“伟大坚强”连用,热情赞颂了黄河的品质,表达了对中华儿女的赞颂和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的欣喜之情。
25.示例一:第③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火车行驶时的“欢腾”;描写“我”看黄河时“急切”的样子,间接地写出了祖国脱离战争之苦,获得新生,表现了“我”的兴奋、激动之情。最后一句引用《黄河颂》中的句子,将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直接、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获得新生后的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第 段通过议论,写“我们黄河的子孙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欢欣、黑暗和光明、失败和胜利”,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曲折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祖国会更美好的信心。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