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6:0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价值:本篇属于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第三篇课文,课题旁的星号提示本篇属于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承担了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阅读的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另一项是“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的课前提示:“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正体现了第二项学习重点内容。
关注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水深“十二英尺”(是可以同航的标准深度)。自他十二岁父亲去世后,他只好停学,做过工厂小工,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旷工及新闻记者等,这些生活经历给他后期的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他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关注创作背景:《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代表作品,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据作者在小说之前的序中介绍,本书所叙述的大多数历险故事都实有其事,人物有的是真实存在,如“哈克”,有的是集众人于一身的综合体,如主人公“汤姆”。小说的时代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该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教堂、法院等社会形态一应俱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在这篇(节选中)重点体现后者,这也正是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原因,也是深受青少年喜爱阅读这部小说的原因所在。
关注人物关系:一部外国长篇小说,人物众多且名字复杂,对于中国青少年读者来说,理清人物关系,对了解故事大意有很大帮助。
关注节选与整本书的关系:节选的内容相对整部小说来说,情节相对独立,但是对于没有读过这本小说的学生来说,体会人物性格的角度和深度是有局限性的。课前阅读或者提供整本书的目录对学生建立人物形象有很大帮助。在处理文本结尾时,陌生名字的出现也会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的评价。
2.能产生阅读原著兴趣。
【教学重点】
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难点】
激发阅读原著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教师导入新课:小男孩尼尔斯骑鹅旅行,唤起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叫汤姆 索亚的小男孩,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题并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2.师:你想知道故事的主人公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历险吗?让我们走进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同他一起去历险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唤起学生对汤姆历险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作品
1.走近作者: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美国作家、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2.介绍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首次发表于1876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设计意图:了解一些作者、影响力、人物等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对这本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可能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文中出现的人物,想想文中的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吹嘘 贝琪 寡妇 乔埃 卡迪夫山 嘀嘀嗒嗒 衣衫褴褛
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这些词中,哪些字的读音特别需要注意的呢?
学生汇报。
谁来说说这些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
预设1:我知道“衣衫褴褛”这个词的意思是,比喻衣服破烂不堪。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可以帮助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
3.梳理人物关系
同学们都能准确的读准字音,想必课前是做了充分的预习,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说说课文中有哪些人物,理一理人物之间的的关系。
学生汇报。
预设1:我知道这篇课文的大人有:波莉姨妈、撒切尔法官、撒切尔太太、道格拉斯寡妇、印江·乔埃。
预设2:我知道这篇课文的孩子有:汤姆、贝其、哈克
预设3: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人物关系是:汤姆的母亲去世后波莉姨妈收养了他,撒切尔法官、撒切尔太太是贝其的父母,道格拉斯寡妇因哈克曾救过她的命,后来收养了他。
(设计意图: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姓名和人物关系较为复杂,所以理清人物关系对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大意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好方法。)
4.整体感知
(1)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小标题
教师提出要求:课文节选的是汤姆山洞历险回家后的故事片段,片段介绍了哪些故事情节?你能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吗?
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小组概括的第一个故事情节的小标题是:变成小人儿
预设2:我们小组概括的第二个故事情节的小标题是:被麻雀和公鸡嘲笑
预设3:我们小组概括的第三个故事情节的小标题是:被猫捉弄
(2)根据小标题,概括主演内容
教师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小标题说说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汇报。
预设1:汤姆和贝琪失踪后终于回到了小镇。汤姆给大家讲述了他和贝琪在洞中历险的经过。后来在汤姆去看望朋友哈克时,从撒切尔法官口中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在洞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解决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以及文章主要讲的事情,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同时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良好习惯。)
互动课堂
根据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吧。
默读读“阅读提示”,用横线画出学习任务。
聚焦小说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研读课文,完成任务一
默读课文,选择最吸引你的情节,在文中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批注,并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读课文,用笔做批注。
教师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批注。
学生汇报。
预设1:“回到小镇”这部分的情节令我印象深刻。我是从第2、3自然段找到人们的动作“挤满、喊着、迈着、穿过、搂着、又亲又吻、握住......”,语言“快来看!找到他俩了!”以及神态“欣喜若狂、泪水如雨......”这些描写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人们看到失踪多时的两个孩子被找到时喜悦的心情。
预设2:汤姆“讲述历险经过”这部分的情节令我印象深刻。第4自然段中,“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切的听众。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这段描写尤其让我感受到汤姆是个“喜欢冒险、有虚荣心又可爱”的孩子。从“躺在一张沙发上”可以看出汤姆虽然身体虚弱和疲惫,但是仍沉浸于这次历险难以自拔说明他喜欢冒险。从“夸张地吹嘘”这个词可以看出汤姆有虚荣心又可爱,令人印象深刻。
预设3:汤姆“讲述历险经过”这部分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汤姆真是坚强又勇敢,我是从第4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如何在风筝线能达到的情况下顺着那两条通道向前探路,又是怎么去探索第三条通道,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这段话中的“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感受到的。不仅如此,我还通过“他又讲述了他怎样回去找贝琪,告诉了她这个好消息,而她却让他别拿这些无聊的谎话来烦她,因为她很累……他还讲了自己如何费尽口舌说服了贝琪……他还说自己怎样先爬出洞口,然后又帮助贝琪爬了出来,他们是如何……”这段话中的“他怎样回去找贝琪”、“费尽口舌说服了贝琪”感受到汤姆还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这部分情节让我对汤姆产生了敬佩之情。
预设4:“看望朋友”这部分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汤姆非常关心自己的朋友“汤姆和贝琪很快发现,在洞里所遭受的三天三夜的疲劳和饥饿,是不可能马上恢复过来的。星期三和星期四整整两天,他们一直卧床不起……汤姆听说哈克病了,星期五便去看他,谁知道被挡在了门外,星期六、星期天一连两天也都没让他进去。过了星期天,他可以每天去看哈克了……”自己遭受了三天三夜的饥饿,仅仅休息了两天就想着去看望自己生病的朋友哈克,非常感人。
师小结: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加深了我们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印象。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多学习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学习内容体现在文前那段“学习提示”中,这些问题也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而设定的,体会人物特点离不开具体事件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在看到题目时,学生对汤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随着情节的推进,汤姆的形象慢慢丰满起来,学生对主人公的印象也愈加深刻。)
研读课文,完成任务二
通过这些情节,你认为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汇报。
预设1:喜欢冒险、有虚荣心、可 爱、坚强勇敢
预设2:有责任心、有担当、关爱朋友、聪明机智
教师提出问题:在他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吗?
学生汇报。
预设1:我觉得汤姆在山洞里遇到困难时能对贝琪不离不弃,这很像我的同桌,他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鼓励我。
预设2:汤姆对朋友很好,他回来后身体刚恢复就去看望朋友哈克。我记得自己有一次生病住院,我的好朋友林林也像汤姆一样看望我。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感知汤姆这一鲜活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同时折射出自己或身边伙伴的优缺点)
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
本文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从故事中可以看到他的聪明机灵、机智多谋,富有冒险精神,以及有责任、有担当、关心他人的品质。
2.拓展延伸。
安排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精彩片段
五、课堂演练
圣彼得斯堡镇决定给汤姆·索亚颁发“小镇英雄”的奖杯,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段颁奖词。
六、课后作业
课文最后,汤姆为什么听了法官说“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时“脸立刻变得煞白”?汤姆为什么特别在意印江·乔埃?我们一起来完成“任务三”,去《汤姆·索亚历险记》原著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课文结尾的悬念进行激趣引导,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愿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中,关注到以下几点,我们的教学就能很好地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达成教学目标。
一、关注文体,找准目标定位。
本单元是以题材来组元的“外国文学名著”单元,这篇课文既承载了学习前面两篇课文习得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聚焦具体的情节和人物,通过事件和描写人物的语句表现人物特点,又承担了“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这一语文要素。
二、关注课文类型,确定学习方式。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淘气、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富有爱心和冒险精神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本篇属于略读课文,我们的教学主要提倡学生能根据学习提示进行自主阅读,迁移本单元习得的方法。以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教师引导为辅,所以我设定了六个教学环节,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三、关注思维训练,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建议学生在学习本册书之前的假期阅读这几部小说,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研究本节课的中心议题时——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分为两个层面进行探讨:第一根据情节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在故事情节中感受人物形象,第二是根据生活经验谈感受。在讨论的过程中,结合具体事例有依有据地讲述,给学生的表达建立了支撑。文学作品的经典之处,是伟大作家丰富的内心和思想的体现,塑造的人物也往往是多面的,当然这个人物也是具有时代气息的,正确的评价,客观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我们这一单元人文主题的体现。
最后环节落实由单篇向整本书阅读的迁移。我们相信,学生个性的阅读是自由的,在班级学习后,学生的认知体验又有了新的提升。不管是想对精彩的情节的重温,还是想探究故事的来龙去脉,或者是对某个人物有了新的兴趣,鼓励孩子们拿起经典,走入“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境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