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4:5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追寻“我”的青春脚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
赏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追寻“我”的青春脚步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能品读分析诗歌意象及营造的意境,进而把握“我”的形象。
2.能结合诗歌具体细节,赏读诗歌语言,感受郭沫若新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3.结合诗歌内容,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领悟诗歌蕴含的青春精神,激发青春热情,理解青春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分析诗歌意象,品读诗歌语言
2.难点:感受作者情感,领悟青春精神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单元伊始,我们已带领大家学习过单元导语及单元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追寻“我”的青春脚步,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我”,一是“青春”。这里的“我”带了引号,这是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人公。文学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像这首诗一样直接出现,当然也可以不出现,例如刚刚学过的《沁园春·长沙》中,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群像后就隐含着抒情主人公“我”的身影,他面对壮丽湘江秋景,追忆往昔战斗岁月,充满着青春的激情。本单元的主题是“青春激扬”,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又有怎样的青春吟唱呢?我们一起来追寻“我”的脚步。
(二)【活动一】初步朗读,看“我”所见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出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后,勾画出“我”看到了哪些景象?它们有怎样的特点?(意象)这些景象给你什么感觉?(意境)
【明确】①“白云”——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无数”、“怒涌”——雄伟、壮阔、有气势……
②“北冰洋”——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壮丽”——阔大、壮丽……
③“太平洋”——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无限”、“全身的力量”、“推倒”——狂暴、充满力量、气势磅礴……
④“洪涛”——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滚滚”——雄浑壮阔、势不可挡……
【小结】跟随着“我”的视线,我们看到了一幅气势磅礴、壮美、雄浑壮阔的图景。让我们在刚刚的分析上,再次朗读全诗,读出这种气势。(学生朗读)
师:其实这个活动聚焦的是通过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内容,那如何分析意象呢?请大家联系学诗的经验,先回顾思考一下。
【明确】
我们在《沁园春·长沙》中知道可以通过生动的动词、副词等分析意象特点,如“层林尽染”、“百舸争流”、“鹰击长空”等;在初中学习的《沁园春·雪》中,可以通过描写意象使用的手法来分析,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还可以通过联想意象本身来分析意象特点,如余光中《乡愁》中“邮票”;在这首诗中,我们发现,还可以抓住意象的修饰语来分析意象。这个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九年级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就已经用过:“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个方法是我们分析意象的重要方法之一。
北冰洋、太平洋、洪涛,这些意象是宏伟阔大的,它们统收于抒情主人公“我”的眼底,这明显带着作者想象的色彩。在这样巨大的想象中,“我”不断地放大,更像是位巨人,立在地球边上。“我”又发出了怎样的放号呢?我们来看第二个活动。
(三)【活动二】重点赏读,听“我”所赞
请同学们重点朗读“我”放号的部分,想一想:“我”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放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对巨大的“力”(白云怒涌之力、太平洋推倒地球之力、滚滚洪涛之力)的惊叹、发自内心的对这种强大力量的慨叹,充满激情地热烈赞颂与讴歌。
①用词:多次使用感叹词“啊”、“哟”,直抒胸臆,仿佛一首唱出来的民歌
②标点:重复使用感叹号,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读时也应加重感叹语气。
③句式:排比句,增强气势。读时语调也可以逐渐升高。/长短句不断变化,抒发情感更加自由,在朗读时注意节奏的变化,长句要有层次,短句要有力。
【小结】“我”立在地球边上俯瞰一切,面对不断毁坏、创造的“力”,忍不住放声呼唤、纵情高歌,也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直接而热烈地表达对这种巨大伟力的歌颂之情。那也请大家进入诗歌,成为那个歌号者、歌唱者,再次朗读这首诗,注意方才对朗读细节的分析,体会这澎湃的激情。(学生朗读)
(四)【活动三】知人论世,由“我”到我
以上是我们反复朗读,进入诗歌内部,跟着诗中那个“我”一起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大家一定奇怪,郭沫若的诗歌我们不陌生,同为现代诗,七年级学过的《天上的街市》意境优美、清朗隽永,为何这首诗,抒情主人公“我”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这样的奔放激越呢?我们说文学作品中的“我”不是孤单存在的,其背后一定还有作为作者的我,再远一点还有会产生影响的读者我们。这就是接下来的第三个活动,需要大家知人论世来思考为何“我”会这样直接而热烈地去歌颂“力”呢?作者又想表达什么呢?知人论世的方法也是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活动之一,本单元很多文章都需要大家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去理解。这首诗的切入点在哪里呢?(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很多同学找到了线索,因为这个时间点比较独特——“五四运动”。正如同学们所言,这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是破旧立新的年代。诗中“我”对那“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力”的赞颂就是作为作者的我对同样“不断毁坏、不断创造”的五四精神的讴歌吗?所以诗中的“我”是诗人在瑰丽的想象中放大的自我,他高扬起时代精神去摧毁旧事物,诗中呈现出来的这种奔放、激越、亢奋、热烈的风格也正契合了五四时期的风潮。
与时代背景相关的是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在这里老师需要补充的是1919年对于新诗发展的意义。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本诗就选自他的新诗代表诗集《女神》。郭沫若的诗以自由的形式与内容打破了中国旧体诗讲究的格律体系,开辟了诗歌发展的新领域,对新诗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他受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的影响,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暴风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样浑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这种“浑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对诗中的“我”来说是激情澎湃的放号,对作者郭沫若来说是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破旧立新的追求、奋进狂放的精神、昂扬向上的风貌……
(五)对比迁移,自主析“我”
我们围绕抒情主人公“我”展开对诗歌的解读,其实在第二课还有一首诗也直接出现了“我”,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的活动,需要大家结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解读方法,自主学习《峨日朵雪峰之侧》完成下面两个任务,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先自主思考批注,后小组讨论交流,补充自己的答案。
(学生自主批注后,小组交流展示)
【教师适时提示】
①对于“雄鹰、雪豹”和“蜘蛛”意象的解读
诗歌的前半部分对于同学们自学来说是不难的,同学们都谈到了“我”作为一个攀登者,处在绝壁上,看到了将落未落的太阳、不时滑落的石砾、揳入巨石的指关节等。在这里老师需要强调的就是对“雄鹰、雪豹”和“蜘蛛”这三个意象的理解。
正如同学们所说,雄鹰和雪豹”,一个是天空的一个是雪地的,在攀登艰难的时候,“我”渴望与它们为伍,这其实是“我”想要获得强大力量的鼓舞。(在困境中对强大的渴望)但是雄鹰雪豹未出现,“我”看到的却是小得可怜的蜘蛛此时也来到了“我”的高度,此时崖上的那只蜘蛛仿佛就是“我”,它虽然弱小,但仍然充满力量。
②作者想通过“我”表达什么?
在我和同学们共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大家再结合老师提示的背景来思考作者想通过“我”表达什么?
相信敏锐的同学已经看到了诗歌背景,那回过头来看难以攀登的雪峰和仍坚持攀登的“我”就能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正是这种即使谦卑弱小仍坚持与困境对抗的生命力量。
我们从激情澎湃放号、坚定执着攀登的“我”中,看到了作为作者的破旧立新的追求、奋进狂放的精神、昂扬向上的风貌、面对坎坷命运不轻言放弃、超越孤绝之境……这些对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来说,又有怎样的思考呢?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是的,正如同学们所言,这是种推陈出新的勇气、是努力创造的劲头、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这首两诗传达出来的昂扬不屈,勇往直前的风貌正是我们这个年纪应有的青春姿态。
(五)课堂总结
从《沁园春·长沙》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再到《峨日朵雪峰之侧》,我们追寻着诗中之“我”的青春脚步,从意气风发的同学少年到壮志凌云的毛泽东,从热烈狂歌的放号者到昂扬奋发的郭沫若,从艰难向上的攀登者到超越困境的昌耀。
我们朗读诗歌、分析意象、赏读语言,透过文字表面的“我”,看到了文字里面的“我”,从文学的“我”看到了时代的“我”,最后在精神层面落到青春的我们。以“我”为鉴,相信同学们对青春的价值、青春的定义、青春的风貌等已有了思考,这留与我们下节课讨论。
(六)作业设计
将自己的思考落于笔头,形成文字。可以是关于青春价值的思考,也可以是关于如何分析意象、欣赏诗歌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