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六大文体阅读精讲练 2.情节分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六大文体阅读精讲练 2.情节分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6: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中考语文六大文体阅读精讲练——2.情节分析
一、考点解读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 解题思路
(1)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技巧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习题精练
阅读《再塑生命的人》节选,完成小题。
再塑生命的人(节选)
①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词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②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①_______,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③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④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自然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②_________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⑤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划横线处两处。
①(______)A.激荡 B.跳动 C.回旋 D.徘徊
②(______)A.启示 B.启事 C.启蒙 D.启发
2.阅读选文,根据主要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我”把“杯”和“水”混为一谈,感到不耐烦。——__________——_________——“我”捡起布娃娃的碎片,追悔莫及。
3.结合本文谈谈,如何理解“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八月又闻玉米香
王文静
①一进八月,暑气渐少,转眼之间就到了立秋。“立秋到,玉米香”,一进菜市场,一下子就被卖新鲜玉米的摊位吸引,脚步直奔只有乡下才有的农用车旁。
②满满的一车胖玉米,清香扑鼻而来,青嫩、可爱、诱人。靠近,用手捧起,层层剥开,一排排饱满、金黄的玉米粒,看着就那么亲切。恍惚间,我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出村,小村外,再穿过乡村公路,曲折的羊肠小路,两侧成片的青纱帐。挺拔葱绿的玉米棵,中间蹿长出一到两个又大又长的玉米棒子。在这些玉米大棒子将熟未熟的时候,最吸引村里孩子们的目光,那煮玉米、烤玉米的香味儿会让小孩子馋得直流口水。
④记得小的时候,到了这个季节,村里的小伙伴都喜欢背着个柳编筐,成群结队地下地。他们编足了理由,说什么给家里的猪呀、羊呀、拉车的小毛驴呀去割草,其实割草不过是个由头,掰玉米回家烧着吃、煮着吃那才是真的。母亲对我们姐妹管教得很严,我们每次出门时她都大声吆喝:“筐里的草一根不能少,棒子只许掰咱自己家地里的!要是掰了人家地里的,让我这当妈的知道了,打折你们的腿!”
⑤我们姐妹筐里的嫩玉米从来没有藏过掖过,清清白白地露在草筐外面,回家告诉母亲,临近渠口比较隐秘的地方有多少空棒秸,我和姐姐就掰了多少个大棒子。母亲把我们掰来的玉米足足地煮了一锅,熟玉米的香气顺着锅沿的缝隙飘逸出来,馋得一旁等着吃玉米的我直流口水。玉米煮好捞出了锅,顾不得烫手烫嘴,拿起一个张口就啃,那青嫩、香甜的玉米真好吃。
⑥每次捧起母亲煮熟的嫩玉米,都会听到她厉害的大嗓门:“只有吃自家地里煮熟的棒子,那才是最踏实、最香甜的,我这辈子都要你们堂堂正正做人!”我的二姐姐,还自创用竹签扎在玉米芯里,双手举着在灶膛边火苗上烤,玉米粒被烤到金黄金黄的,那真是美味。外焦里嫩的玉米,比煮熟的还好吃,吃了第一口,还想吃第二口。
⑦日子过得真快呀!我们姐妹的孩子,如今都长到了当年我们吃煮玉米的年纪。依然住在乡下的父母,总是惦记在八月立秋前后的那几天,进城把自家地里将熟未熟的胖玉米装满袋子送来,临走时还不忘提醒我们也给左邻右舍、同事朋友送上几个。
⑧从乡下到城里,一路走来,有苦有甜,有悲有欢。即便真正走出家乡的那片庄稼地,内心深处依然深深藏着故乡的味道。八月玉米之香,在我的记忆中从未走远。每年的这个季节,这种味道都会从鼻尖蔓延到很远很远,从繁闹城市到故乡原野,从眼前到儿时少年,当然还有母亲那大嗓门的谆谆教诲。
(选自《保定晚报》,有删改)
4.本文围绕“八月玉米香”展开叙述。请提取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1)“我”被农用车上的玉米吸引,想起儿时往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然住在乡下的母亲进城送玉米。
5.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描写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满满的一车胖玉米,清香扑鼻而来,青嫩、可爱、诱人。靠近,用手捧起,层层剥开,一排排饱满、金黄的玉米粒,看着就那么亲切。
6.请结合上下文,在第②段横线上补写一两句话,以体现本文“倒叙”的写法特点。
7.下面两段材料,同样写母亲,但描写各有侧重,请简要赏析。
【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乙】每次捧起母亲煮熟的嫩玉米,都会听到她厉害的大嗓门:“只有吃自家地里煮熟的棒子,那才是最踏实、最香甜的,我这辈子都要你们堂堂正正做人!”
(《八月又闻玉米香》)
文学类文本阅读。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海宁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十六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是母亲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 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怒。
③她对母亲的疏远,让母亲不安而忧虑。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然后用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了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
⑤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几个月里,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十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⑨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选自《幸福》,有删改)
8.阅读文章,从“她”的角度,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心理/表现
外婆去世的时候 ①_________ 暗暗生母亲的气
那天晚上 感受到母亲的目光,看到母亲拉窗帘,挪步出去 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高三最后几个月的一个晚上 要求与母亲一起睡,并向母亲提起外婆 ②_________
初夏的时候 ③_________ 心如刀割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段采用了插叙的叙述顺序,补充交代了积压在“她”心里的问题得到了答案这一内容。
B.文章中的外婆、母亲和“她”都是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C.文章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展开对母爱的回忆,表现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和层层深入的认识。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10.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粗词蕴含的情感。
(1)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1.标题“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何含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第一空,激荡:因受冲击而动荡;跳动:上下起伏地动;回旋:指盘旋,绕着圈子来回的飞或走,可进退,可商量、变通;徘徊:比喻犹豫,拿不定主意。结合语境“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可知,此处形容语言文字对我的冲击和影响,因此用“激荡”恰当;故选A。第二空,启示:意思指看完某种事物后,又有了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事:团体,单位个人有事情需要向公众说明,或者请求有关单位,广大群众帮助时所写的一种说明事项的实用文体;启蒙:开发蒙昧,使明白事理。特指教育童蒙,使初学者获得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发:用事例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了解、领悟。和“新的思想”搭配,应为“启发”;故选D。
2.答案:“我”把布娃娃摔碎了,感到特别痛快。
“我”理解了“水”的含义,唤醒了求知欲(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根据①段“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可概括为:“我”把布娃娃摔碎了,感到特别痛快。根据②段“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③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可概括为:“我”理解了“水”的含义,唤醒了求知欲。
3.答案:这句话承接上文,莎莉文老师教会我“水”这个词,让我意识到“水”和“杯”不是一回事。同时,也唤醒了“我”认识世间万物的欲望,对生命旅程充满了崭新希望。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联系上文①段“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词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水’,‘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②段“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可知,莎莉文老师用现场体验的方法教“我”写“water”——“水”字,使“我”认识到“水”和“杯”不是一回事。这件事激发了“我”的信心和求知欲望,“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一句紧紧承接上文;同时下文④段“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可知,我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新思想充满了大脑,以崭新的视觉看待世界万物,对未来充满了光明和希望,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恩之情。所以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4.答案:小伙伴们被香甜的玉米吸引,编足理由下地掰玉米
母亲煮玉米,“我”和姐姐啃吃玉米,二姐姐自创烤玉米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要浏览全文,把意思相近的段落整合在一起,抓住关键句,简洁准确地概括。第①~③段,写“我”被农用车上的玉米吸引,想起儿时往事;第④段,写小伙伴们被香甜的玉米吸引,编足理由下地掰玉米;第⑤~⑥段,写母亲煮玉米,“我”和姐姐啃吃玉米,二姐姐自创烤玉米;第⑦段,写依然住在乡下的母亲进城送玉米。
5.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的外形特点;从视觉、嗅觉角度进行描写,写出了玉米的香嫩诱人,表达了“我”对玉米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简洁准确地表述。由“胖玉米”“可爱”等词语可知,是把玉米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玉米的外形特点;“清香扑鼻而来”和“青嫩”“饱满、金黄的玉米粒”分别从嗅觉和视觉角度进行描写,表现了玉米的香嫩诱人,表达了“我”对玉米的喜爱之情。
6.答案:又回到了故乡小村,回到了金秋八月处处充满玉米馨香的乡村时光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根据题目“八月又闻玉米香”和第②段横线前的“又”字可知,补写的语句应写出“八月处处充满玉米香”的意思;根据第③段开头“出村,小村外”可知,应写出回到农村或家乡。
7.答案:【甲】段主要对母亲进行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的痛苦和焦急,母亲强忍悲痛,给儿子以温暖和鼓励,希望儿子能够好好儿活下去。【乙】段主要对母亲进行了语言描写,母亲用朴素的话语告诫孩子们要堂堂正正做人,写出了母亲的纯朴、教子有方。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甲】段中“扑”“抓”是动作描写,“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是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的痛苦和焦急,母亲强忍悲痛,给儿子以温暖和鼓励,希望儿子坚强起来,“好好儿活”。【乙】段中“只有吃自家地里煮熟的棒子……堂堂正正做人!”是语言描写,显示了母亲做人堂堂正正,写出了母亲的纯朴、教子有方。
8.答案:①母亲对她的担心超过因外婆去世的难过;②与母亲重归于好,变得快乐明媚;③参加“心路历程”活动,在最后舍弃了母亲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理解主题并结合相关语段分析。由第②段“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可知,第一空可填“母亲对她的担心超过因外婆去世的难过”;从第⑤段“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她和母亲,再无隔阂”可知,当她要求和母亲一起睡时,她心中与母亲的隔阂已经消失了,即“与母亲重归于好”,从“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可知,她的表现是“变得快乐明媚”,可据此填写第二空;从第⑥段“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等句子可知,第三空可填“参加‘心路历程’活动,在最后舍弃了母亲”。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文章写外婆对“她”的叮咛,表达了外婆对女儿的爱,并未表现外婆为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相关的内容。故选B。
10.答案:(1)“再也”表现“她”内心汹涌的感情再无法自持,表达了“她”读懂了母爱之后的释然和激动,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敬重和感激。
(2)“再也”表现母亲病逝的突然,表达了“我”因母亲病逝的悲痛以及没有完成和母亲一起去看花的愿望的遗憾和悔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词语体会情感。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语境理解分析。(1)题中,“她”听了妈妈的话之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泪流满面。“再也”表达了“她”读懂了母爱之后的释然和激动,以及对妈妈深深的敬重和感激。(2)题中,母亲在“我”同意去看花时,非常高兴,却因说了让“我”敏感的字眼而悄悄离开,就再也没有回来。“再也”表达了“我”因母亲病逝的悲痛以及没有完成和母亲一起去看花的愿望的遗憾和悔恨之情。
11.答案:每个女人做了母亲,便会将自己的全部交给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哪怕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自己为子女时,不能及时回报母亲;而自己为母亲时,一腔感情更多的是倾注在孩子身上。一代又一代,一直如此,不停地重复,辜负母亲的同时,也在被自己的孩子辜负,却又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含意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理解主题。由文章第②段和第⑥段等内容可知,文中写母亲在外婆去世时却“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而她在“心路历程”活动到最后一个目标时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再结合第⑧段内容,具体阐述标题的含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