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中考语文六大文体阅读精讲练——3.论证过程
一、考点解读
判断文章层次结构。《中考手册》中明确要考察的议论文结构有总分、并列、层进、对照等关系。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如通读整篇文章,常常会出现了“首先”、“其次”、“再次”这之类的关键词语,清晰的表现出这三段是递进关系。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两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议论文阅读中,开放性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有的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有的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还有的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等等。议论类文章的解题并不难,只要你细细读文章,认真审题目,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论点以及每一部分的分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和结构层次,扎实地掌握知识点,那么,你在议论文阅读中不仅可以得高分,而且可以得满分。
二、解题思路
语言特色
1、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论证思路
议论文论证思路答题格式: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指: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12种:
1.开头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
(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还是间接论证中心论点?
(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
2.主体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六件事
(1)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
(2)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3)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
(4)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
(5)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6)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
3.结尾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观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2)总体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总体上的归纳总结?
(3)做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么倡议或警示?
三、习题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谈青年的责任担当
①李大钊先生说过:“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理应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
②青年要担当,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青年时就立志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工作,并用一生来践行,正是这样的崇高理想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青年最有朝气,最肯学习,最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早一点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能早一点明确人生的方向,正如一首诗所写的那样:“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青年只有树立崇高理想,才能获得动力,激发潜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③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能使人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鲁迅先生便是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不断寻找救国道路的。他最初为实业救国而学洋务,转而为寻求救国道路远赴日本学医,后来意识到精神上的“愚弱”远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需要“疗救”,就弃医从文,用笔唤醒无数麻木的灵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自觉地以爱国之情深化爱国之行,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唯其如此,才能担当重任。
④青年要担当,就要锤炼过硬本领。“责重山岳,能者方可为之。”担当需要本领,本领源自学习。青春年华是学习的大好时光,青年要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明道、知行合一,探求真学问,锤炼真本领。“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青少年时就立志向学,虽历经磨难,始终勤学不辍,刻苦钻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现在的中国青年处于好时代,读书资源丰富,环境优越,更应珍惜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增长本领,为青春远航蓄力。
⑤落实责任担当应该有方向,有情怀,有行动。青年只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才能在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中,放飞青春梦想,谱写人生的壮丽篇章。
(作者:张建林。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名言作为中心论点,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令人信服。
B.文章第②段引用诗句来突出理想的作用,强调青年应早日树立崇高理想。
C.文章第④段用彭士禄的事例证明要有真本领,就应勤奋学习,知行合一。
D.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论点。
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青年应如何担当责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读书苦乐
杨绛
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轶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一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⑤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⑥可惜“串门儿”只能“隐身”,“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不能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蟭燎虫),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②段通过论述读书的苦与乐来引出下文,强调了读书“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
B.文章为了论证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C.文中把读书比作串门儿,是因为读书可以贯通古今中外,随意拜访和退场,有着串门儿一样的自由。
D.文章第③段中列举孔子、孟子等人的事例论证了“读书给人带来乐趣”的观点。
5.下列对文章的论证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读书与致用
褚振江
①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一个读书故事: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苦读一年后,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
②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苦读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刘羽冲自此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抑郁而死。
③这个故事启人心智:读书求知,切莫拘泥于书本。书只能帮助人思考,而不能代替人做事。鲁迅曾言,“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橱”“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要懂得书的真意和深意,实现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而现实中也确有一些人,万卷琳琅,皓首穷经,却不懂变通,不谙世故,一味机械地生搬硬套,常常陷于教条,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读书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如果只顾一味苦读,做起事来不与实际挂钩,最后只能变成一个无所作为的“两脚书橱”。把书读“活”,就是保持时代触感,仔细思辨,吃透消化,做到举一反三,如此才能达到俯而读、仰而思、起而行的效果。若日日诵读圣贤之语,行的却仍是自家思想,这种读书虽寒窗十年,破卷五车,亦无所用。
⑤“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同志酷爱读书,并且是用心用脑去真读、真学、真思考。“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反对本本主义》是经典,所批评的是本本主义者,即不做正确的调研,想从书本出发解决问题的人。刘伯承读书治学也特别强调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他曾说,“攻书求实用,应如攻坚求战果”“不以实践为基础,不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理论;不以理论作指导,不同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是瞎实践”。战争年代,刘伯承总是精准深刻地把战役战斗的成败得失及时复盘,就是为了从实践中总结出真知。邓小平曾高度评价这一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读书方法:“伯承善于总结经验,把军事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又善于创造性地用理论指导军事实践。”毛泽东同志也说:“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
⑥“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常常包含相互矛盾的多个侧面,并且在不断发生变化,并不是靠读几本书、听几堂课就能看清楚。克服主观与客观分离、书本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洞悉并填补书中的“空白”,需要我们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决不能把书本中的只言片语甚至一些道听途说当作真理。
⑦“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坚持把“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活学活用,实际上是一种“读在于用”的用书之道。这是读书的最好延续。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要懂得书的真意和深意,实现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B.文章开头举刘羽冲死读书、照搬书本,导致打仗失败以及改造良田失败的例子,是反面论据。
C.作者认为读书与致用是两个方面,读书重要,致用也重要,两个方面处于平等的地位。
D.文章为了论证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7.结合文意和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读书如何致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用读书支撑生命时空
田原
①读书是最好的旅行,也是一种生活理想。只有把读书养成一种习惯,把书籍培养成我们人生中最忠实的伙伴,随着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我们的日常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充实,我们的精神和内心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开阔和富有。
②常读书,我们的心也许才会保持湿润不会干枯。读书在丰富心灵和陶冶性情的同时,更能提升你的思想和觉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乐趣和知识。这对于写作者尤为重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的重要性还在于能让人正确地判断自己内心和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能让人对真理和谬论、事件的本质、新闻的真伪有一个相对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③读书不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它能够拓宽我们生命的广度。发明避雷针的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不仅能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还会使我们变得更加美好。
④关于读书,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名言不胜枚举,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和“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认为这两句话最适合年轻的读书人。在文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在被互联网和电脑手机覆盖的今天,在数以万计的图书充斥着市场、包装华丽的垃圾图书诱惑我们眼球的今天,读书变得越来越随意。选择阅读什么样的书,与哪本书的作者真正展开心灵对话是关键中的关键。
⑤在我们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必须有能力寻找到引领我们上升和提升我们精神质感的书籍,正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所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们必须找到和拥有这把“智慧的钥匙”,这样才能打开生命中的每一道门,才能解决在漫长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
⑥青年朋友们,坚持和热爱读书吧,只有锲而不舍地认真读书,才能保证我们迟早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内心富有的人。
(有删改)
材料二:
会不会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陈平原
①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读经典还是读时尚,读硬的还是读软的,读雅的还是读俗的,专家各有各的说法。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不同的学科。我的建议是,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没用。今人读书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很重要,这不用说,世人都晓得。我想说的是,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精神探索的意义,同样不能忽略。当然,对志向远大者来说,文学太软弱了,无法拯世济民;可那也不对,你想想鲁迅存在的意义。
②说到读书的策略,我的意见很简单:第一,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第二,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第三,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充当底色。这样,才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
③古今中外,“劝学文”多如牛毛,你我都看了,效果如何?那么多人真心诚意地从中“取经”,但真管用的很少。这里推荐章太炎的思路,作为结语。
④《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中有言:“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而在《章太炎先生答问》中,又有这么两句话“学问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讲,讲不了许多”“曲园先生,吾师也,然非作八股,读书有不明白处,则问之”。
⑤合起来,就三句话:学问以自修为主;不明白处则问之;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相勾连。借花献佛,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读书的诀窍”。
(有删改)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变得越来越随意,离不开文化信息全球化、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覆盖、包装华丽的垃圾图书的诱惑等因素的影响。
B.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这表明我们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要找到和拥有能提升思想和觉悟的书籍,这样才能解决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难题。
C.材料二的作者认为今人读书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所以读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不如读文学书。
D.《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中的话表明,其认为平生学问得之于师友的不如得之于人生忧患的多。
9.上面两则材料都围绕“读书”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却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什么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读书丰富人生
①关于读书,有句流行的口号,叫作“读书改变人生”。窃以为,如果作为读书的口号,“读书改变人生”不如“读书丰富人生”好;因为前者有着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将读书当成人生进阶的阶梯,乃至敲门砖——将本来应该更多滋润并作用于人们心灵与精神的书籍,变成了改变人生的工具。
②近读《聊斋志异》,读到其中一篇题为《书痴》的故事,更坚定了我对“读书改变人生”的质疑。
③《书痴》讲的是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叫郎玉柱的书生,信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的读书古训。前两项都没有完成,第三项却得以实现——他取《汉书》第八卷读时,见书中夹一纱剪成的美人,后来这美人真就变成了活人,名叫颜如玉。读书真的能够多少改变人生,郎玉柱自是欢喜不已。美人和他成家生子,但要求他必须把书全部扔掉。郎玉柱说:“书是你的家,我的命,怎么能扔呢?”美人说:“你的命数到了!”果然,她一语成谶,一位姓史的县太爷欲一睹丽容,听说美人身世后,认为其是妖怪,遂亲自上门搜查。因郎玉柱家里书多无从下手,便下令将书全部烧掉。郎玉柱失了美人,也失了藏书。
④《书痴》的故事告诉我们: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如果读书的目的只是如此,我们便是得到了也可能悉数失去。
⑤如今,虽然我们不再说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但心底其实还是相信的,渴望的。“读书改变人生”的口号,如今很是响亮。你不觉得这两者之间似曾相识吗?是不是有点儿城头更换大王旗的味道?招展一面新旗帜,召唤新一代的郎玉柱们前赴后继?
⑥不可否认,读书,自古以来都不会那么纯粹——读书或多或少会包含着功利与欲望的因素,读书有时也会强调一定的实用主义。但是,只要不把功利与欲望色彩涂抹得过于张扬而凸显就好,不要让我们真的成为《书痴》里的郎玉柱,最终从学霸一跃而成为学历、物质与权力的三重霸主,痛报私仇,一生在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世俗追逐和争夺倾轧中一闪而过,没有一点儿精神的提升,读的书好像白读了。
⑦所以,我们说读书有助于改变人生,但我们更希望读书能够丰富人生。从某种程度上讲,改变人生,只是让我们的生活富有;丰富人生,则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半径延长,让我们的精神天空轩豁,让我们的视野开阔,走出水泥建筑遮挡住的天际线,看到遥远的地平线。
(选自《今晚报》,有删节)
10.认真阅读选文,说说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11.“读书改变人生”“读书丰富人生”这两句口号有什么本质区别?
12.选文颇具文学色彩,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A项,开篇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强调了青年对国家的作用,并非本文中心论点。
2.答案:首先提出本段论点“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然后指出爱国情怀的作用,并用鲁迅先生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寻求救国道路的例子加以证明;最后强调青年有爱国情怀才能担当重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梳理并阐明论述性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题干明确指出要对文本一第③段的论证思路进行分析。作答时,首先要阅读该段,明确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并据此划分层次。该段共有五句话,结合文本一全文的结构,可知该段第一句为文本的一个分论点,第二句承接第一句,阐述爱国情怀的作用,第三、四句举鲁迅先生的例子对分论点加以证明,第五句再次强调该段的观点。作答时,可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表顺序的词语组织语言表述;要具体指明涉及议论文“三要素”的地方,即论证了什么观点,运用了什么论据和论证方法等。
3.答案:青年要担当,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青年要担当,就要锤炼过硬本领。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第③段中列举孔子、孟子等人的事例,论证的是“读书好比‘串门儿’,具有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这一观点。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①②段通过陶渊明和作者读书的事例论述读书的苦与乐,强调读书“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第③段论述读书好比“串门儿”,可以贯通古今中外,随意拜访和退场,具有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第④⑤段论述书的境地包罗万象,读书可以丰富经历,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可以脱去愚昧,增长智慧。第⑥段强调“乐”和“追求享受”不是一回事。故选B。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由“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并不是靠读几本书、听几堂课就能看清楚”等可知,C项表述错误。
7.答案:保持时代触感,仔细思辨,吃透消化,做到举一反三,用心用脑去真读、真学、真思考;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坚持把“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活学活用。如平时的学习中,决不能把书本中的只言片语甚至一些道听途说当作真理,要将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又如学习物理知识,要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概括以及拓展探究。作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确定答题区域,文章第①~③段举刘羽冲死读书、照搬书本,导致打仗失败以及改造良田失败的例子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读书要懂得书的真意和深意,实现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第④~⑥段论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和如何学以致用。第⑦段得出结论,强化中心论点。据此可知,本题的答题区域为第④~⑦段,然后从中提炼概括即可。最后也应注意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进行举例分析。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判断。C项,根据材料二第①段内容可知,作者并不是认为“读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不如读文学书”,而是意在强调不要忽略文学书的阅读。
9.答案:材料一侧重论述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即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材料二侧重论述我们应当选择哪些书阅读以及读书的诀窍,即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论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解答此题,阅读两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论述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我们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10.答案:读书丰富人生(或如果作为读书的口号,“读书改变人生”不如“试书丰富人生”好)。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一般要仔细阅读全文,抓住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等有可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内容。分析全文可知,本文标题可作为中心论点。此外,选文开头也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11.答案:前者有着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强调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富有;后者则强调读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让我们的精神生活富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⑦段总结全文,分析了“读书改变人生”与“读书丰富人生”的区别,“从某种程度上讲,改变人生……看到遥远的地平线”是关键语句。此外,第①段、第⑥段也点明了“读书改变人生”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考生据此整合信息概括作答即可。
12.答案:举《书痴》的故事,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运用反问等修辞手法,体现一定的文学性,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语言特点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知道议论文语言的文学色彩往往体现在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然后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