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中靠近文本——初中语文七年级《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在朗读中靠近文本——初中语文七年级《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7: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朗读中靠近文本——初中语文七年级《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有是一个共同的主题:亲情。其中《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元方的故事,展示了他的聪明机智与落落大方,并借元方指责客人“无信无礼”一事,强调做人要明礼守信。本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以语言简练著称,对后世笔记体作品影响颇大。本文这一则编入“方正”一门。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时就已接触过短篇文言文如《伯牙鼓琴》等,但对实词、虚词的积累不足,所以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教学应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读为基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同时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也可以学习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
2022版语文新课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中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所以根据课程大纲并结合本文特点与学生特点,将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元方的“方正”。
【教学实录】
一、课堂导入,知识梳理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约定,假如这周末,你和同学约定上午九点一起去公园玩,到了时间他还不来,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继续等待他一会儿,并且给他打电话。
生:我可能会选择直接离开,不等他了,因为他没有遵守我们的约定。
师:看来大家都有不同的选择,那么古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今天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失约之事的。
师:首先请大家看PPT出示的填空题,复习一下上节课讲过的有关《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
【PPT展示填空题】
1.刘义庆,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 )
2.主要记载 ( )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生:第一题是《世说新语》,第二题应该是汉末至东晋时期。
师:很好,这是上节课讲《咏雪》时的相关知识,看来大家掌握的都很好。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咱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听录音,在听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
【播放录音】
师:听完录音之后,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生自由读)
师:有没有那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两生读)
师:读的都很好,现在请大家注意“尊君在不”中的“不”的读音,在这里应该读什么?
生:fǒu。
师:很好,这其实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现象:通假字,在这它同“否”,所以读音也念fǒu。请大家注意。那么现在请大家把书端起来大声齐读这篇文章。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大家拿出笔自己对照课下注释并结合练习册,尝试翻译。在自己翻译结束后同学们可以前后左右4个人结组,对自己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互相解答。
(生自行翻译,并小组讨论)
师:时间差不多了,有没有组内还不能解答的问题,咱们一起来解决。
师:没有问题的话老师来找两位同学翻译一下下面几个句子:
【PPT展示】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生:(我父亲)等了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师:很好,请坐。看来大家预习得都很充分。
图片
三、再读:分析课文
师:请同学们现在快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生自行朗读)
生:有三个人物,分别是陈太丘、友人和元方。其中陈太丘是元方的父亲,友人是陈太丘的朋友。
师:很好,那么咱们先来分析第一组人物,现在请大家找出文章哪部分写的是陈太丘与友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生:课文中第一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是他们之间发生的事。
师:也就是好友两个人约好一起出门,约的是正午时分,友人没到,太丘就离开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
师:友人迟到了好一会儿才姗姗来迟,这个时候故事中的元方登场了,那么我们接下来看看时年七岁的元方会和友人说些什么呢?
【PPT出示】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演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尽量通过想象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根据人物对话,在适当的位置加入一个语气词“哼!”(只能加一次)
师:我们先来确定“哼!”应该加在哪里?
生:应该加在“怒曰:‘非人哉’”中间,因为友人很生气。
师:那么接下来找三位同学分别来扮演旁白、元方和友人,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生朗读)
师:感谢几位同学的朗读,那么大家接着想,元方面对愤怒的父亲友人,是如何回应的呢?
生:“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无信和无礼两个角度进行回应的。
师:大家知道古人是很讲究仁义礼智信的,所以当元方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来反驳他之后,有起到什么效果吗?
生:有,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感到羞愧。
师:那么在友人感觉惭愧之后,他接下来做了什么动作?
生:下车来拉元方的衣袖。
四、分析人物
师:分析完课文,咱们来分别看看这篇故事里出现的人物形象。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友人和元方是什么样的人,一会儿咱们一起来交流意见。
(生分组讨论)
生:从“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中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的人,
生:从“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这句话里,我感觉友人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
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补充?大家可以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这句话里看出友人具有什么品质?
生:他还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师:大家总结的很全面,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下给大家截取了一些文中的句子。
【PPT出示】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3.入门不顾。
生:在第一句里元方面对比他大很多的父亲朋友能够有理有据回答,能看出他的落落大方与彬彬有礼。
生:从第二句的回答里我看出元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生:从最后一句我觉得他是一个坚守自己原则的孩子。
师:那我们可以把最后一点概括为个性率真,刚直不阿。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元方的品质,也就是——方正。请大家把这些记到书上,那么大家想: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思考。
生:我认为他不是失礼。因为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觉得面对一个失信于人并且能做出对子骂父行为的人,元方这种反应并不过分。
生:我认为他的行为是不对、失礼的。因为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所以我认为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误,只要改正,就是好的。
师:好的,大家的说法都有道理。那么咱们来总结一下这篇小短文: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就聪慧明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做人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