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21.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参谋军事,后世称“陈拾遗”。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作者介绍:
登幽州台歌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关于幽州台:
1.听范读
2.翻译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独自凭吊,(我)悲伤难过,潸然泪下。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从时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更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情。
(从空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炼字:
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独”字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主旨
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引起无限感慨,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表现了诗人在
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1.这首诗的作者 ( 人名 )通过“前”和“ ”;“ ”和“来者”的对比,表明了 。(4分)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并由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陈子昂
后
古人
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和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陈子昂登楼远眺,感叹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
热泪纷纷。
B.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时间的绵长,感慨自己生不逢
时。
C. “独”字渲染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D.全诗直抒胸臆,语言质朴,格调欢快奔放,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悲愤。
D
苍凉悲壮
5.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诗以激昂奋进的调子,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B. 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苍茫孤独的情绪。
C.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D.全诗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A
望 岳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寓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一生
写作背景
杜甫20—35岁时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ǎn)州(今属山东省)省亲——他父亲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杜甫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
《望岳》共三首,分别咏东岳,南岳,西岳,课文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你知道“五岳” 吗?
东岳
南岳
西岳
北岳
中岳
听范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而群山在我眼中是那么渺小。
深刻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1.第一联为什么不直接描写泰山,而要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呢?
用设问句,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
2.你认为第二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何处?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字是“分割”的意思,这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3.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何处?
“决眦”
神态描写,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4.第三联是从作者的感受来写泰山景物的,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使人眼眶欲裂。
5.第四联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你表达出来。
“众山小”反衬出泰山之“高大”,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尾联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
“会当”“凌”用得好,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主旨
全诗紧扣“望”字写景抒情,巍峨高大的气势描写得纤毫毕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体裁是古诗体,这首诗炼字讲究,意境深远,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B. 全诗每一句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前四句是远望所见,写出泰山的整体形象。
C. 诗的五六句运用夸张和想像的手法写景,透过“曾云”和“入”,读者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和幽深。
D.诗的最后两句化用孔子名言,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B
2.品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4分)
3.请解释“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意思。(3分)
见前文解析
层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4.青年杜甫曾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其诗作也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请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例进行赏析。(3分)
5.有诗评说,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3分)
写诗人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意为“终要”,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杜甫的“心胸气魄”在他青年时期是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在他经历“安史之乱”后,则表现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两者一脉相通,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升华。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
《临川先生文集》、《元日》、《梅花》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写作背景
听范读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旭日升起。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1.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从正面写塔的高峻,“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一个侧面衬托塔高,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浮云”指诗人遇到的挫折、困难、障碍、奸邪小人(保守派)等一些消极的事物,既是实写,又是比喻,喻指当时的保守势力。
3.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写景——充满生机)
(抒情——踌躇满志)
主旨
本诗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借景抒情,以理入诗,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含蓄而深刻的抒发了诗人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______之一。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
④自缘身在最高层( )
北宋
政治
思想
文学
唐宋八大家
指应天塔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怕
因为
练习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夸张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练习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练习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诗的作者王安石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而是重点写登临高处的感受。
B.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历经千百次寻找之后,终于在高塔之上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
C. “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可见诗人的构思精深。
D.此诗议论中蕴含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B
2.任选一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2分)
示例一:“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正面写塔的高峻,“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托塔高,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现了诗人的立足点之高。
示例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诗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
3.“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不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4.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这首诗解释了那些人生哲理。(2分)
“不畏”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浮云”指诗人遇到的挫折、困难、障碍、奸邪小人(保守派)等一些消极的事物。
(1)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到了一定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3)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处。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游山西村
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ch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回到家乡的陆游,心情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在农村生活中诗人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听范读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要嘲笑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
丰收之年招待客人备足鸡肉、猪肉。
越过了一座又一座山,渡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正怀疑无路可走时,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
人们穿着俭朴,保存着传统风俗。
从今日起,若是您同意我乘着月明来闲游。
我将随时拄着拐杖踏着夜色前来叩门。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莫笑
足
2.首联哪些字词用得好?
(热情、淳朴、好客)
3.颔联蕴含了什么哲理?
疑
4.颈联运用什么修辞?
5.分析尾联表达的情感?
1.哪个字贯穿全篇?
无时
(相处融洽)
1.首联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写出了丰收的景象,表现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颔联是写景名句,既写出了山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美景,更蕴含人生哲理。“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在逆境中往往包含着希望和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请描绘出“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3.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热闹的乡俗民事,表达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与热情好客的乡民的赞美。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表现了诗人归途中的悠闲惬意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旨
诗人以“游”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赞扬了乡民的淳朴与好客,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1.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肉和鱼肉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 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 “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诗是北宋诗人陆游所做的一首记游抒情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B. 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春社”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 “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诗人已明快、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D
3.“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3分)
4.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3分)
“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写出了丰收的景象,表现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1)村民的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
(3)淳朴的风土人情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为什么流传最广?(4分)
示例一:既写出了山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美景,更蕴含人生哲理。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在逆境中往往包含着希望和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示例二:运用反衬手法,以“疑无路”衬托“又一村”构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必将经历一番挫折,最终才能进入新天地的哲理。
6.“无时”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无时”的意思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无时”传达出诗人对重游山西村的期待,暗示了游山西村的悠闲惬意之情,表达诗人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与向往。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天干地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追忆往事,或叙述见闻,获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作者简介VS写作背景
听范读,划分节奏
(我)怀着无尽的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扬鞭东去,从此辞官天赴涯。
飘落的花瓣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
(它)化成了春天的泥土后,会更好的滋养新花。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写出了什么?
首句写出诗人辞京还乡,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人民生活担忧等复杂的思想感情,次句写出诗人此行即将远离京师。
这两句抒情叙事,“浩荡离愁”和“吟鞭东指”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 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今天常用这两句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或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中心意旨
本诗将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1、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寄托要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感情诗句是:
2、诗中描写诗人辞官离京时复杂心情的诗句是:
3、歌颂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达自己虽离开职位也要为国家和人民效力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4、诗中表现要投身于广阔天地去进行新的战斗,为改革和振兴中华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中通过议论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6、诗中化用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两句,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的一句是:
7、表现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愁思的一句是:
8、表明作者不甘消沉,愿为国家无私奉献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1分)
2.诗歌的一二两句中以“ ”“ ”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后的复杂心情。(2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近体诗中的七绝。
B. 这首诗是诗人龚自珍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C. 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的厌倦之情。
龚自珍
白日斜
天涯
D
4.这首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怎样写“离愁”的?(2分)
5.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6.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
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这两句诗以“落红”自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7.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8.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诗既书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也表达立志报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立志高远,感情充沛。
B. 诗的前两句议论、抒情。“浩荡”写“离愁”之大,“白日斜”指离别的时间,也渲染出惨淡哀伤的气氛。
C. “浩荡离愁”的黯然神伤与“吟鞭东指”流露出的暂时放松相互映衬,是诗人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D.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受生活中“落红”“春泥”“护花”等现象的启迪,写出打动人心的名句。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B
拓展:
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