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匆匆》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习作要求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延续之前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构成。
《匆匆》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习作要求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延续之前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构成。
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匆匆》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时光的无情流逝,抒发了时不我待的遗憾和感慨。《那个星期天》写“我”第一次殷切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前一篇课文侧重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后一篇课文侧重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两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为单元习作作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汉语文字的美。
语言运用: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思维能力:能抓住关键内容,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审美创造:注重情感朗读,感受散文之美
【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内容,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内容,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内容,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过程
片段一:激发思考,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
师(导语):同学们,让我们用智慧的钥匙打开第三单元这个习作单元,让真情在笔尖流露。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
生: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师:单元语文要素又是什么?
生: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师:单元习作要求是什么?
生: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师:大家说得很好。习作单元的课文能给我们的习作带来更多的启发,写文章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想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朱自清写的《匆匆》,同学们请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去体验时间的匆匆吧!关于朱自清先生,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对他有一定的了解,谁来介绍作者朱自清?(出示课件)
生:继续补充关于朱自清资料。
解析:《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五至六年级的同学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协助自身理解课文。《匆匆》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杨老师让同学在感悟作者情感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同学理解课文有很大协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同学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
片段二:整体感知,理解“匆匆”
师:朱自清先生面对匆匆而逝的时光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件出示的词语:
匆匆 渐渐 默默 斜斜
白白 头涔涔 泪潸潸
茫茫然 赤裸裸 轻轻悄悄 伶伶俐俐
师:同学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叠词。
师:叠词的作用是什么?
生:叠词让感情变得更加强烈。
课件出示:
“为什么要白走一遭啊?”和“为什么要白白走一遭啊?”
师: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叠词不仅美在声音,还美在他的情感,叠词让感情变得更加强烈。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啊!让我们把这些词语带进句子读一读,边读边体会。课件出示第1、5自然段。“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为什么会出现两次?
生1:首尾呼应。
生2:首尾呼应,疑问句开头,又以问句结束,做到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的情感更强烈了。
师: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
生1(读后):我觉得第一句写得特别优美,作者抓住了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三样景物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与充满生机,让人不由地产生喜爱之情。
生2:我还发现了这句话中用了三组反义词,分别是“去——来”,“枯——青”,“谢——开”,可见作者遣词造句十分讲究。
师:作者为什么把春天的景物写得这么美呢?
生:是为了拿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三样景物与时间进行对比,体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师:你们能不能仿照第一句的写法也写一句话呢?
学生小练笔。
师:谁来展示你写的句子?
生: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日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写得怎样?
生:这句写得好多了,我们来欣赏欣赏。
生:这句话抓住太阳、月亮,日子写,富有诗情画意,几组词还构成反义词,用得挺准确的。也用得十分贴切、巧妙。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多读多练,也会写出很美的句子的。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结合自己对时间的感悟,把这两句话有滋有味地读出来。
解析:王娟老师很巧妙地把学生的“感受”与文章的语言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说感受读文章、读文章说感受;其次,通过老师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关注到字、词、句,力求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因文生感,而不是空发议论。
片段三:形成思想---品味文本,关注表达
师:好孩子,真会读书,当你用心阅读了作者的对话,和作者一起思考后,你突然发现,作者在和你对话了,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继续往下品吧。
师:让我们一起品读第二自然段,我想让大家先读再谈感受。“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
生:一滴水很渺小。可在作者看来,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让他心痛,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这滴水非常大。
师:可是尽管再大,也只能怎么滴呢?请读出相关部分。
生齐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不管是谁,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都会害怕,怕得冷汗直冒,热泪直流,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齐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匆匆》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王娟老师给我们的答案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读自悟,老师只相机点一下,促其提升,毫不怜惜夸奖、如在关键处点一下“这滴水有什么特点”等等。只有学生“自读自悟”所得,才是真得。
师:品得好,这句话也是课后的第二道题要我们重点感受的。就这句话,谁还有别的感受,也为我们读读。这一回我们换个方法来读。请一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先读读,其他孩子听听,看看能否听出来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生:读“在默默里……泪潸潸。”
生:我听出了一种彷徨。
生:我听出了一种忧伤。
生:我听出一种矛盾。
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文中例举的这些事情每天都做吧,例如,洗手,还有么?
生:吃饭,睡觉,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时间过去。
生:玩游戏时,时间过去。
生:就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这个时间用得值!
生:在我们看书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时间流逝的?
生:跨过
生:闪过
生:伶伶俐俐
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读这段话吧。(学生自由读文。)
解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本课出自大家之笔,语言生动形象,修辞丰富多样,句子整散统一,节奏鲜明活泼,是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极好范例。为了充分利用文体,实现文本超越,杨老师在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感悟岁月匆匆的基础上,努力创设读写结合的情境,给予学生三次练笔的机会,尽情抒发内心感受和生活经验,并通过点评、欣赏、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因为,一堂好课在于教师细心,细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学生才能在课堂中会学习、会思考、有思维,真正实践了“三思”课堂,这样的课堂正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学反思
《匆匆》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课文围绕“匆匆”二字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发出内心的感叹,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感到的无奈和惋惜。杨老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导多种方式诵读,在诵读中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两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树立珍惜时间、努力进取的信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