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道路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纲要上 第七单元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题:
CONTENTS
课时教学主题
1
课时教学要目
2
课时核心目标与分解
教学评价设计
5
特色资源与教学活动过程
目录
3-4
6-7
1
PART
课时教学主题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突出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等历史事件对革命的意义,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发展。
1
课标依据
2
宏观上,前一课揭开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后两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开全新的局面,本课处于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发展阶段;微观内容上,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是探索新道路的时代环境,工农武装割据和长征反映了经过探索、调整,中国共产党找到正确的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教材和单元主题依据
现实依据
“这是一个国共两党由合到分,又由分到合的历史过程。”
人教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人教版全日制高中大纲教材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国共对峙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二章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一、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对统治
二、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三、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四、九一八事迹后的局势和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
五、遵义会议和红国长征的胜利
六、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随着国民革命走向失败,国民党进行清党分共的大屠杀,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奋起抗争,独立探索革命新道路,经过顿挫和调整,最终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进程。
课时教学主题
道路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2
PART
课时教学要目
道路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一)革命的失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探索的背景)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
2.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与性质
(二)新路的探索:工农武装割据与新道路的开辟(探索的过程)
1.早期武装起义(城市中心道路)
2.井冈山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三)新路的调整:红军长征与革命中心的转移(探索的结果)
1.左倾与顿挫(长征的背景)
2.调整与转折(长征的过程)
3.胜利与昭示(长征的意义)
课时教学要目
3
PART
初高中教学衔接分析
与
课时核心目标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理解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明确经历探索、顿挫和调整的反复,中共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半殖半封的国情和红色政权的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关联,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殊性;理解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运用多元史料,分析理解开辟新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意义;从失路、寻路、顿挫与调整的反复试错中认识到革命的来之不易。
课时核心目标
概念的理解
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关联
丰富史料下的问题探讨
初高中差异
4
PART
课时目标分解
必备知识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性质;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及正确性;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与意义。
关键能力
理解工农武装割据、左倾、官僚资本主义等学科关键概念和重大历史现象的意义,迁移调动知识对多元史料加以解读,培养学生历史阐释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
学科素养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2.通过年表、思维导图和地图让学生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过程、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以及红军长征的经过,从全球时空坐标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国际背景,认识其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核心价值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贯通性把握,深刻认识到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来之不易,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从长征的曲折历程中感悟长征精神。
课时目标分解
5
PART
教学评价设计
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阶段的突出事件
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阶段的相关史实,理解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阶段的相关史实进行整体性认识,形成对道路探索历程的完整认识
将革命道路探索放在国际社会主义和国内革命的双重背景下加以理解,认识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
有意识地运用相关史料说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涵及正确性;利用年表和地图描述长征的历程
运用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能够自主地辨析和利用多元史料对工农武装割据、长征等重大史事进行探究和互证,并在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指导下做出分析,进而形成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分析论证问题;能够利用地图和年表描述长征并从中提炼出长征精神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在革命道路探索中做出的贡献,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中,涵育对中国革命的温情与敬意
梳理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增强对中国革命的认同。
主动收集资料,理解并认同革命道路的探索。
历史和现实结合,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6
PART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
导入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华悠久文化的厚重土壤,孕育于跌宕起伏的革命征途,形象反映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艰辛历程,艺术记录近现代中国风起云涌的沧桑巨变,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宏伟史诗,是毛泽东辉煌灿烂的奋斗人生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感悟毛泽东坚定执着的初心使命的独特文本,也是解读筚路蓝缕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鲜活教材。
——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党史》
特色学习资源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注重诗史互证
与毛泽东诗词中一贯的大气磅礴和浪漫乐观相比,本词风格沉郁顿挫。为何如此?
井冈山道路
早期武装起义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的过程
7
PART
教学活动过程
环节1: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
学生活动:根据年表、背景资料和北伐形势地图,勾勒南京国民政府由成立到统一的时空次序,并在地图中相应的地点标出重大史实。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结合年表、地图、图片和文字等多元材料,获取信息,增进学习兴趣。
(一)革命的失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探索的背景)
环节2: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与性质
学生活动:根据几组材料,分别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并据以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史料辩证地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与根本属性,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形成对革命的认同。
(一)革命的失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探索的背景)
历史阐释
与
价值判断
国民政府统治的基本状况:政治上实现形式上统一全国,厉行一党专政;经济上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官僚资本膨胀;外交上推行改定新约运动,基本取代关税自主,列强的特权尚未废除。
国民政府的性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毛泽东语)。也就是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旧政权。
随着大革命失败而建立的国民政府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既有巩固统治带来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新变化,更有本质上的保守与落后。
环节1:
早期武装起义(城市中心道路)
学生活动:依据图片找出早期探索的代表事件: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与秋收起义,简单梳理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然后重点比较两次武装起义的异同。进而再根据多角度的材料,分析毛泽东做出不同选择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和史实论证,引导学生理解早期革命道路的不足以及实事求是、追求创新的重要。
比较同异:都坚持城市中心道路,都失败了,这雄辩地说明了此路不通。不同之处是,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以农民作为主力,这体现出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更加注重独立自主和创造性,正是这种不同,使得毛泽东的队伍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由城市转向农村进军。
重要意义:城市道路是照搬苏联模式和经验,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转向农村则体现出对国情的洞察与实事求是。正是这一转变,揭开了走上新道路的序幕。
历史阐释
与
价值判断
(二)新路的探索:工农武装割据与新道路的开辟(探索的过程)
环节2:井冈山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概括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并对井冈山的实践活动进行分类;概括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必要性;通过图片及文字直观认识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下,井冈山模式得到推广。
设计意图:围绕“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构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逻辑分析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所开创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二)新路的探索:工农武装割据与新道路的开辟(探索的过程)
斗争形式
中心内容
立足点出发点
环节1:左倾与顿挫(长征的背景)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地图等材料概括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主要结论:根本原因是王明为首的中央和共产国际犯了左倾错误;重要原因是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蒋介石政府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三)新路的调整:红军长征与革命中心的转移(探索的结果)
环节2:调整与转折(长征的过程)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毛泽东诗词和课文内容,概述长征的基本历程,理解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分析长征途中的层层考验。
设计意图:通过时空定位获得对长征的直观认识,通过诗史互证,了解历史研究中多元史料的应用。通过分析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体验革命的艰苦卓绝与成功的来之不易。
(三)新路的调整:红军长征与革命中心的转移(探索的结果)
环节3:胜利与昭示(长征的意义)
学生活动:概括材料,归纳长征的多元意义。
主要结论: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和精英力量以及领导力量;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沿途播下革命的火种,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提升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转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等。[培养运用多元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感悟长征的重要意义]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哈尔森·李尔兹伯《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思想方面,认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政治方面,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基础。组织方面……
唐双宁《从完整意义上认识中共工农红军的长征》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英)迪克·威尔逊
(三)新路的调整:红军长征与革命中心的转移(探索的结果)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结合长征的艰辛历程,提炼长征精神的内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阶段的重要表现,即国共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实践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同具体国情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只有坚持正确道路的指引,革命事业才能行稳致远,开拓新局。
总结
主要参考书目与论文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6
2.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9
3.张海鹏主编、杨奎松著.中国近代史第八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06
4.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05
5.王奇生.党员、党权和党争[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11
6.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01
7.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06
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7.11
9.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8.07
10.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1
附记:设计还参考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中李王辉、陈洁媛、李秀娜等老师的网上资源,谨致谢意。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